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争当苏北农业机械化发展排头兵

——全市农机化五年发展综述

通讯员王士刚周宗彬

十八大以来,全市农机部门坚持创新引领,实施重点重抓,再次抒写农机化发展的靓丽篇章。

荣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3%,连续保持苏北第一;

五个县区先后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率先在苏北创成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

市级跨越发展目标考核连续获得优秀单位、先进单位,软环境和效能建设连续获得“十佳”单位、“十优”单位、“十佳”执法单位,创新创优连续获得一等奖……

全市农机化发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姚晓东专题批示指出:“近年来,我市农机部门牢记为农服务宗旨,紧盯跨越崛起目标,抓政策落实、抓改革创新、抓产业融合,创造了淮安速度、探索了淮安经验、彰显了淮安精神。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振奋精神、科学发展,弯道超越不是梦”。

勇立潮头攻坚克难不停歇

着力争创苏北首家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水稻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大、耗费劳力最多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一直是广大农民长期以来的追求和梦想。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农机部门精心组织,统筹谋划,积极开展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创建,并于2013年8月份率先在苏北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

金湖、洪泽、涟水等7个县(区)相继创成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区)。全市当年新增插秧机6784台,占全省新增量的30%,保有量达2.1万台,占全省总量的1/5,两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最快发展速度。目前全市水稻机插秧水平达83.6%。

积极拓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渠道。秸秆禁烧禁抛一度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每年都要为此投入和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策应生态市建设和秸秆“双禁”的战略需要,全市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学习和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经验做法,并结合淮安实际对秸秆切碎还田机具和技术利用路线加以改进创新,提出了“夏季主攻还田、秋季突出利用”的总体思路并得到省局领导肯定,创设的“低留茬、碎秸秆、匀抛洒、深还田”的技术模式被农业部《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收录并在全国推广,淮阴区帮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打捆利用在全国首屈一指。目前,机械化还田已成为秸秆综合利用常态化的重要举措,2016年,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水平达75%。

壮大主体农民种地不再难

淮安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较多、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劳作繁忙成为抓“三农”工作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切实让农业人口解放出来、农民收入增长起来、农村生产简单起来。

打造作业服务和生产经营“双主体”。几年来,全市农机部门始终坚持把“双主体”合作社建设作为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研究出台扶持“双主体”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多层次召开建设推进会、品牌观摩会,多举措推进“双主体”合作社发展。

目前,全市1014个农机合作社中“双主体”占据近1/3,他们拥有商标品牌58件,洪泽祥发、淮安根本入选“精耕杯”全国50佳农机合作社名录,“银珠”、“圣玉”、“徐海”等品牌省内有名。涟水庆丰农机合作社生产的“硕丰”无公害大米不仅在上海设点销售,还成为我市淮钢等大型企业专供大米。

深入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支持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乡镇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代理公司等新型农机化服务业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全市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48万亩。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植入现代农机元素。立足“4+1”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围绕设施蔬菜、特色水产和规模畜禽养殖等五大重点领域,以国家和省市农业科技园区基地为抓手,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示范创建试点,加快推广高效植保、大棚卷帘、喷灌滴灌等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实施“智慧农机”推进项目,积极探索北斗管理系统在农机管理、作业服务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物联网在农业园区试验示范,加快市级农机产业园规划立项,着力提升“智慧农机”发展水平。

做强产业富民增收创新路

着力做强跨区作业经济。积极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推动作业环节由传统的机收向机耕、机插等方向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仅2016年,全市参与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就达2.07万台次,实现跨区作业收入10.1亿元,作业范围北达吉林、黑龙江,南到广东、四川,遍及全国大部分省份。

着力补全产业服务链条。立足补齐短板和拓展领域新要求,启动实施“粮食烘干三年发展计划”,重点引导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建设粮食烘干中心,协调推进收储烘干与产地烘干融合发展,近三年,全市新建批处理能力60吨以上的产地烘干中心206个、新增粮食烘干机1255台,机具和中心新增量均居全省第一。

金湖万丰农机合作社(粮食烘干中心)积极开展粮食烘干、收储等市场化服务,年收储烘干粮食近2万吨,仅此一项就为合作社增收2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市农机合作社烘干粮食超150万吨,直接增加合作社收入1.5亿元。

着力主攻水稻育插秧产业升级。围绕巩固提升省级示范创建成果,不断优化水稻机插秧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发展高速插秧机具,加速推进集中育秧产业化。近两年,全市新增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等高性能机具明显加快,高速插秧机新增量占比连续两年超过普通手扶式,育秧流水线使用率超过80%,规模化育秧比例达50%,全市水稻育插秧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据统计,2017年全市完成水稻机插秧346万亩,机插率达到83.2%,实现产业收入8.4亿元。

优化环境保障能力再升级

抓好对上资金项目争取。创新落实国家政策,以积极的工作和良好的质效争取上级的关心和支持,最大化地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扶持,近三年累计争取中央及省财政资金9.32亿元,在全省持续位居前列,为全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投入保障。同时,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出台《淮安农机化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办法》《淮安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规范》等多项工作规范,从程序规范、资金监管、考核督查等方面扎紧制度“铁笼”。

重推“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淮阴、金湖、淮安、盱眙、洪泽等五个县(区)先后创成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同时,积极举办“两优一免”农机加油、“青年志愿者”“免费实地检验”“合作社挂钩帮扶”等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落实惠农便民措施、树立良好部门形象。农机青年志愿者服务当选全市“101%服务我最满意的事”,市农机监理所被评为“101%服务最佳执法大队”。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农机阳光培训、职业技能获证奖补、科技示范入户等政策措施,围绕农机化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坚持培训鉴定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大力推进农机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近三年,全市组织各类农机手培训超过4.5万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近8000人,金湖县、淮安区农机校被评为“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

营造和谐共进发展环境。几年来,省、市及农业部农机化司、省农机局的领导先后多次来淮视察农机化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相继承担省级“农机综合保险”和农业部“驾驶人考试”两个课题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机化导报》、江苏卫视多次宣传报道我市农机化工作。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市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共享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加快推进全市农机化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繁荣安康宜居文明的美好淮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助民生 促“双增” 见实效 下一篇:李世济:破旧立新传程艺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8747,"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1013/3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