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铸造共和国的“核盾牌”
2016-11-16 10:22: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他们铸造共和国的“核盾牌”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世界军事》按:2014年12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全军装备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加快构建适应履行使命要求的装备体系,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并指出:“在战争制胜问题上,人是决定因素。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军事技术不断发展,装备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人的因素、装备因素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人与装备已经高度一体化,重视装备因素也就是重视人的因素。”2015年1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又亲自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发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杰出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最早是指原子弹和导弹,后来是指包括原子和氢弹在内的核弹与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在极不寻常的时期,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的成功以及后来的不断发展,是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杰出的科学家,以及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等方方面面建设者以身许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两弹一星”意义重大,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精神”是科技强军的宝贵财富,铭记为研制“两弹一星”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献出生命的那一代人,既是对先辈业绩的缅怀,更是对今时今日在中国军队科技前沿工作的科学家的致敬。他们埋头工作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头脑每天都充满风暴,用智力铸造国家的铜墙铁壁。

本专题作者周世光教授本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科技专家,是为中国军队科技强军作出巨大贡献的一分子。周教授亲自为本刊撰稿,介绍“两弹一星”的发展,述说“两弹一星”科学家及方方面面参与者的故事,是对本刊的信任。我们也愿意周老的文章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强国强军科技前沿默默奉献的英雄,让更多的人立志成为这样的英雄。

铸造“核盾牌”

周世光

铸造“核盾牌”是一个不断努力持续前进的过程,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跳进”,最终赶在核不扩散条约前成为核大国,奠定了今日中国安定繁荣发展的安全基础。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9月,美军仁川登陆后长驱北进,战火烧向鸭绿江,中国被迫参战。10月18日夜,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赴朝作战的290多万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2年又282天,以伤亡数十万人的代价,将敌军赶回“三八线”以南;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损失,为其对日太平洋战争损失的2.3倍;“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军队,战胜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美国陆海空三军。

1953年1月,毛泽东在审议中国“一五”计划时说:“无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军工生产。朝鲜战争证明,已不能靠夺取敌人的装备来武装自己了。”

美军在朝鲜遭中国志愿军痛击时,麦克阿瑟曾叫嚣“要在中国东北扔几颗原子弹”。杜鲁门也扬言,要对中国使用“包括我们所拥有的任何武器”。1953年,艾森豪威尔更下令将核炮弹运到冲绳。面对如此露骨的核讹诈,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5年1月,毛泽东为首的开国元勋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铸造共和国的核盾牌。1960年2月,他认可了中央军委提出的“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从此,中国举全国之力,从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留下的一批“不足半拉子”项目开始,全力研制“两弹一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美国国防部长立即安抚其盟国:不必害怕,中国“有弹无枪”;并预言,中国5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至少10年才能有核导弹。但事实证明,中国仅用2年零11天,就获得了核导弹试验的成功。创造了世界纪录,粉碎了美国的“预言”。而相同的事情,美国用时12年,苏联6年。

1966年,中国进行核导弹试验前,先进行了导弹定型鉴定和引爆系统飞行试验,安排了2次靶场合练、安全自毁和原子弹“冷试”飞行试验。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导弹研究院院长钱学森保证:导弹中途不会掉下来;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李觉保证:万一核弹头中途掉下来也不会在地面爆炸。周恩来总理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同样仅用2年零8个月的时间,且首枚氢弹就实现了“1100”的预期目标:总重小于一吨,威力大于100万吨TNT当量(1952年,美国爆炸的首枚氢弹重65吨、2层楼高;1953年,苏联爆炸的首枚氢弹威力仅为40万吨TNT当量),这在5个核大国中也是最快的。做同样的事情,美国历经7年零3个月,苏联4年零2个月,英国4年零7个月,法国8年零6个月。现在公认,解决中国氢弹理论和武器设计难题的关键人物是于敏和邓稼先。

1988年“巨浪”-l号(JL-I)潜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建成了第一代自卫核反击力量。此后,又研制成功中子弹,固体推进的第二代战略导弹,发射了多种人造卫星,成功进行了导弹反卫星试验和陆基反导试验。

“两弹一星”是镇国之宝,决定国家命运;其威慑力使外敌从此不敢入侵,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也为中国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安全基础。时至今日,美、日、印等国仍看不起中国的常规武器,但却非常忌惮我们的核武器。可见“两弹一星”的持久战略威慑力。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等媒体称,日本“购买钓鱼岛”前后,中国成功试射了四型12枚洲际弹道导弹——

2012年8月16日和2013年12月22日,共射2枚“巨浪”-2号(JL-2)潜射固体推进远程弹道导弹,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射程8000多公里;2012年8月20日和2014年7月31日,共射2枚“东风”-5甲(DF-5A)液体推进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4万公里,携带分导式多弹头;2012年8月30日、11月30及2013年7月24日、2014年7月31日,共射4枚“东风”-31甲(DF-31A)固体推进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12万公里,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2014年9月25日试射一枚增程型、多弹头“东风”-31乙(DF-31B)洲际弹道导弹,并称目前全球仅中、俄能生产此种多弹头分导、机动、固体推进洲际导弹;2012年7月24日、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2月13日,共射3枚“东风”-41(DF-41)固体推进洲际导弹,射程1.4万公里,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可覆盖美国全境的目标。

中国“核盾牌”的“铸造进程”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l号(DF-I)短程弹道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东风”-2号(DF-2)近程弹道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塔爆成功,装药为U235,威力2.0万吨至2.2万吨TNT当量。

◎1965年5月14日,中国首次由轰-6飞机空投核航弹试爆成功,装药为U235,威力2.0万吨至4.0万吨TNT当量。首次核爆后7个月,中国就有了可实战使用的核武器。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境内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导弹从酒泉发射,在本土上空飞行894公里,于9分14秒后到达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596米处发生核爆炸,威力1.2万吨至3.0万吨TNT当量。这是一次全当量、全射程、正常弹道、低空爆炸,符合实战情况的“热”试验。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威力330万吨TNT当量。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也不能接受其他国家核武装的转让”。此前中国已适时研制成功核弹和运载工具,成为真正的核大国,不受其制约!

◎1970年4月24日21点53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该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439千米/2384千米,倾角68.5度,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钟。

◎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正式服役。

◎1980年5月18日,中国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580试验”)成功。运载火箭从酒泉发射,飞行29分57秒后,模拟核弹头的仪器舱准确溅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并由直升机打捞回收。该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是屠守锷。

◎1988年9月15日,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号(JL-I)潜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6918,"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history/info_1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