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各国记者笔下的 中国印象
2016-11-14 09:47: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1971年,各国记者笔下的 中国印象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1971年中国代表团在联大引发关注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中国”迅速成为各国驻联合国记者眼中的热门话题,从他们发回国内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年中国和中国代表团给世界留下的一些印象。

“今天,当北京的支持者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联合国大会迸发出阵阵欢呼声和鼓掌声。”美联社记者克里斯琴在报道中记录了联大第2758号决议通过时的场景,报道中说,身穿毛泽东式服装的坦桑尼亚人高兴地跳了起来。叙利亚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古巴人、阿尔巴尼亚人起立欢笑,并挥舞着双手。欧洲人(其中包括苏联大使马立克)则比较克制。美国大使布什垂头丧气地坐在椅子上。阿尔巴尼亚副外长马利列走上讲台,开始用法文说,这个决定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巨大失败”。布什取下他的耳机,扔在桌子上。巴基斯坦大使夏希走出大厅谈到和平时说,这次胜利是“国际事务中新时代”的开始。

消息传到日本,竟让时任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呆若木鸡”。日本共同社第二天报道称,26日上午,佐藤首相正处于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接受质询的高潮中。消息传来,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在野党方面的委员更加匆忙地从事着活动。从福田外相那里获悉这一消息的首相呈现出一派呆若木鸡的表情,仿佛难以掩饰其愤懑的样子,他闭口不语,始终没有露出一丝笑容。报道还说,后来出现在走廊的首相向蜂拥而至的记者发牢骚说:“已经失败了!”当记者抛出质问时,首相大叫道:“不能在楼道里接受采访,懂吗?”并说:“不能大声嚷,你们是不会懂得的。”真是冷淡而僵硬。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代表团,《纽约时报》10月31日的社论说,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是为帮助解决世界迫切问题所“必需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团的到达,联合国将要经历也许它的26年历史中的最深刻的变化。不管北京的代表们如何行动,东河岸的玻璃房将再不会像原来那样了。德新社11月8日称,联合国大会为了等待中国人的到来,在过去几天仅仅以一半的马力进行工作。许多“第三世界”的代表正热切希望在即将举行的联合国辩论中同他们的北京“战友”进行合作。即使中国人暂时不采取主动或大事宣传,单是他们的出席就是一种具有无法预见的重要性的心理因素。

日本《朝日新闻》11月15日刊登了该报驻纽约特派记者近藤14日发回的一条消息,题目是《好奇心,也有某些偏见——美国民众对中国代表团到来的看法》,报道称,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的美国职员这样评价:“中国代表机灵明朗,和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样。”给中国代表团开车的美国人司机赞扬说:“他们都是体面的人。”也有的美国人在中国代表团的住处罗斯福饭店的走廊里,一看到穿人民服的人就打招呼,或者走上前去要求握手,并且无拘束地说:“中国人是朋友。”

11月15日,当中国代表团正式亮相联合国时,许多外媒都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报道。德新社说,来自人民中国的代表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坐在那里,冷静地听人们致欢迎词。被大会主席马利克称之为“这个历史性时刻”的平静气氛同三周前表决接纳中国受到的狂热庆祝完全不同。观察家们说,气氛平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本身那种讲求实际的表现,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出一种认真的冷静态度,他们正在慢慢地、谨慎地探索他们在联合国的道路,避免戏剧性的场面和热烈的言辞。合众国际社15日称,会议一结束,中国人就被问候的人围住。当中国人离开会议厅时,他们被摄影记者和记者们围了上来询问,中国人说,他们对出席第一次会议感到很愉快。

“中国昨晚手里拿着外交大棒平静和充满信心地走进了世界舞台”,法新社16日报道称,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昨晚在他向联合国大会发表的第一篇讲话中明确表示,北京想继续通过“毛派”的眼睛观察世界。他严厉的讲话使人毫不怀疑,无论人民中国进入这个世界组织,还是尼克松总统即将对中国的访问,都不会使北京改变它在重大问题上宣布的政策。《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安东尼·阿斯特拉汉的报道称,乔冠华在11月15日的发言重申北京对许多问题标准的、强硬路线的观点,但是没有使用中国报纸上常见的那种“帝国主义走狗”式的谩骂。

11月23日,路透社报道称,中国代表团当晚在联合国举行它的第一次招待会,有325人出席。美国大使布什是在宴会开始40分钟之后来的,待了15分钟。中国官员在他们的客人中间鼓励他们尝尝茅台,宣传说这种酒“会使人感到暖和,但对头不会有害”。合众国际社报道说,中国人(他们能讲英语)走来走去,随意交谈。

《华盛顿邮报》记者卡诺11月22日的报道说:毛泽东的格言教导他的信仰者要节约、自力更生、谦虚和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在联合国的第一周的表现。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6964,"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history/info_1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