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我们错过了哪些精彩镜头?
2016-09-14 14:32: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朝鲜战争,我们错过了哪些精彩镜头?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战争一开始只是南北双方的内战,跟美国南北战争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金日成VS李承晚 ,林肯VS戴维斯。

不同的是,美国南北双方背后没有这么多的大国操纵,更重要的是最终分出了胜负。

中国出兵之后,对我们而言,朝鲜战争变成了“抗美援朝”,并最终将停火线定格在了三八线。

“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已经阐述得太多太多,同样,中国的亲美势力对这场战争的攻击口水同样是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把目光仅盯在朝鲜,必将错过许多精彩历史时刻。

“抗美援朝”这个名词的提出,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抗美是主要目的,援朝是必然经过,就像蒋介石提的“安内攘外”而绝不能是“攘外安内”,中国人十分重注语法,语境,它体现着整个政策。

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提到朝鲜了吗?而且我们不提联合国军,只打美帝,因为他是贼头,祸首。

战争时间轴

1945年12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提出关于朝鲜恢复统一的决议,美国进行阻挠。

1948年12月,苏军撤出朝鲜(我脱了,美国,该你了)。

1949年12月30日,李承晚在记者会上提出“明年我们将一致努力收复失地……用自己的力量来统一南北朝鲜。”

1950年2月,李承晚前往东京面见麦克阿瑟将军。

1950年6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到东京与麦克阿瑟会面。

6月19日,杜勒斯视察三八线,并发表挑衅声明“在反共产主义斗争中,将给于南朝鲜一切必要支持。”

6月20日,杜勒斯离开朝鲜写下告别信,再次煽动李承晚(按约定,美军本月应撤离半岛)

6月25日,战争爆发(白宫派出所说是姓金的先抄家伙)

6月27日中午12点,杜鲁门总统下令美军对朝鲜进行干涉,同时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高雄,基隆)。几个小时后,安理会才通过决议,批准军事干涉,号召会员国支援南朝鲜。

后面的战争经过,网上天天有,就不赘述了。

本文重点要写的。一个是美英矛盾,一个是对中国国内影响。

一,美英矛盾

在美国出兵成既定事实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盟国,根本没有机会去再作商议,他们要做的就是跟随。

但英国还是跳了出来表示独立观点,6月29日,就在英军开赴朝鲜之际,工党党员史蒂芬.戴维斯率先在议会开炮,要求马上撤回英军。

在野的保守党经过党内蹉商后,由鲍埃尔在7月5日于《泰晤士报》上刊文,他对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安理会决议,表示了不满。

朝野两党都有很强的反对声浪,但政府仍然不得不跟随美国。工党领袖说服大家的理由是,1,参战有利于军工企业获得巨额收益

2.并不怀疑美国的干涉将很快取得成功

3.有助于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统治。

英国是个非常现实的国家,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0月中旬赴朝参战后,第2条理由已经站不住脚,战争扩大,持续的损失,将可能超过收益。

这时英军已经有了出工不出力的苗头, “美国的夏洛克正在想割伦敦一磅肉。”伦敦的论调基本降为:出兵,只限于履行盟国义务。

美国本身就犯了两个错,1.高估了南朝鲜军队的战斗力,

2低估了中国人的决心

随着志愿军节节胜利,速战速决的战略设想已成为泡影,英美矛盾愈加激化。英军并不仅指英国军人,而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

英伦三岛的工人,商人 ,职员,特别是中产阶级反对这场与英国毫无关联的战争。

1951,美国著名期刊《哈泼斯杂志》5月刊出一段著名的谈话。

一位在伦敦的美国女子,购物时试图说服英国小老板,相信美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和必要性。

英国小老板回答:“请不要用艾德礼先生(首相)那样的口气跟我说话,我们有很多小伙子在朝鲜,但我没听说中国人要进攻华盛顿。”

直接了当的说,这是一场美国策划,本着美国利益最大化的邪恶战争。当年英国人能看出来,今天的一帮中国人却死活把罪名扣在自己人头上。

南北棒要掐,就让他掐,谁也别插手,这样不好吗?

二,美国施压

英国带头闹分裂,将来这队伍就不好带了,这将直接影响到美国远东政策。

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在记者会上表示,将考虑酌情使用原子弹。这下英国议会炸锅了,一百多名工党议员写联名信表示抗议。

友谊的小船,很快就要翻了,如果美国坚持扩大战争的话。

1951年春天,麦克阿瑟公开鼓吹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被杜鲁门解职。美国国会则开始攻击英国,“促使将军去职的力量,不在于华盛顿,而在于伦敦。”

美国军方对英国的攻击则通过《芝加哥论坛报》,越是这样,英国人的反讽就尖锐,“是呀,正直而诚实的美国人又被诡诈的阿尔比盎人出卖了。”

而英国政治领袖却极力迎合美国论调,丘吉尔在1952年不断重申愿意与美国一道参加“不限于朝鲜的行动。”而当六月份美军轰炸机开始袭击鸭绿江边境城市时,英国又慌了,外交大臣艾登表示遗憾,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马上说是技术失误,“误炸”这种侮辱智商的解释,又引发了英媒的集体嘲弄。

此阶段,美国保持对英国政治及外交上施加压力。

三,台湾问题升级英美矛盾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声明对台湾的“非中立化”政策,实际就是鼓励蒋介石“反攻大陆”。

这样连一贯与美国保持一致的丘吉尔也开始与美国唱反调,他担心这项政策会激怒毛泽东,丘吉尔的原话是:“比僵局更坏,这也许是死局。”

2月3日,艾登在英国下院表示,英国虽然提前接到美国这项通知,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军事优势将会有不幸的政治反应。

对于英国的反应,国务卿杜勒斯进行了安抚,美国的目的是要在海上全面封锁中国。对这种解释,英国针锋相对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封锁中国并不能加快朝鲜战争结束,反而可能使战争扩大。

2,封锁会造成西方国家与印度,东南亚之间的疏远。

3,封锁并不能削弱中国军事力量,因为中国可以从陆路获得供应。

这几点,都得到了加拿大等国的支持。没有人相信蒋介石具有挑战毛泽东的可能,事实上,蒋介石希望朝鲜战争尽力扩大,甚至爆发核战,他才可以从中寻求机会。

蒋介石的想法必将不符合欧洲的利益,如果战果烧至中国本土,根据中苏同盟约定,苏联将履行承诺,那么作为美国盟友,欧洲的恐慌可想而知。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终于签定。谁也没赢,谁也没输。

但再也没有人敢用战争跟中国叫板,用战争威胁逼中国就范,无异于痴人说梦。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西方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有恐惧和自身的核心利益。

毛泽东闭关锁国吗?

只有尊重历史环境,才能得出正确看法。喋喋不休的扣帽子,只能说明另有所图,心怀鬼胎。

二战之后,英国不得不承认中国(蒋),日本,菲律宾及几乎整个太平洋为美国势力范围,但美国仍不满意,继续侵犯英帝国曾经的属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英国马上意识到改变远东格局的机会到来。

1950年1月6日,英国声明在法律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联邦中,被三哥抢了头香)。

之所以这样做,英国基本这几点考虑:

1,中国市场可能的商业利益,

2,有别于美国的外交路线

3,香港问题(美国不会在香港爆发军事冲突时提供军事保证)。

相应的,中国也允许英国大公司留在大陆,我们希望跟世界有贸易往来,至少能做点生意。

事实上,怡和洋行(航运,纺织,啤酒),太古洋行,壳牌石油,英美烟草(颐中公司),利华肥皂等,都是在1953年之后才离开中国,不是我们赶走的,也不是英国心甘情愿撤走,而是有人拿刀逼着。

毛泽东留着这些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想与欧洲有条贸易渠道,从英国方面说,开展对华贸易,不但对英国有利,而且对整个英镑区也受益匪浅。

然而美国在英国承认新中国后,参议院远东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史密斯马上声明:“我们处于可怕的境地,因为英国承认了共产主义中国。”

英美矛盾表露无遗,美国要求英国实行共同政策,并完全停止对华贸易,英国领导人最终屈服了。

但英国实业界并不认同这种做法,1953年夏天,英国企业界代表团访问北京,并签订了大量商业贸易合同。

美国再度施压,赤祼祼的要求任何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国家不得与中国有任何贸易及金融往来。这样,除了香港这扇小窗口外,西方世界彻底对中国关闭了贸易大门。

我们也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发展之路,并同时不断寻求外交突破。直到1971年,中美破冰,其它国家才敢跟中国接近。

从朝鲜战争的国际局势可以看出,今天的半岛危机,台湾问题都是美国种下的祸根。在那年代,你有贸易的愿望,但人家合伙排斥你,这是闭关锁国吗?

抗美援朝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决策,他考虑的并不仅仅是军事,还有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局面,并根据变化进行迅速调整 。

停战协议签定后,美国还拉上十六国,在华盛顿签下共同宣言。宣言中规定:“如遇武装冲突发生,以上国家将重新开始军事行动,而且将可能不会仅限于朝鲜境内。”这个宣言到今天依然有效。

物是人非,这些国家还会跟着美国玩命吗?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007,"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history/info_1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