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
2016-09-07 10:02: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关于本书的作者和特点

全书共41章,此外有前言《“老西藏”精神永放光芒》,总计53万字。

本书作者降边嘉措,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人。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在进军途中,来到降边嘉措的故乡原西康省巴塘县(现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不久,降边嘉措便响应号召,参加解放军,那一年他还不满12周岁,随即参加昌都战役,渡过金沙江,跟随进藏部队到拉萨,经历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全过程。

作者怀着对进藏部队全体指战员深厚的感情和崇高敬意,以亲身经历为依据,学习中央文件,查阅历史文献,拜访有关人士,重走进藏道路,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历时10多年,深入研究,刻苦写作,严肃认真,孜孜不倦,数易其稿,精益求精,从最高统帅部到基层连队,从国际到国内,从北京到拉萨,从中央到地方,从内地到边疆,从汉族到藏族,从解放军指战员到农牧民群众,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真实地、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这一悲壮而又辉煌的历程,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老西藏”精神。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作家协会和作家出版社的关心和支持,被列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给予资助。作家出版社将本书作为重点图书,精心编辑,精心印制。

为什么说是“第二次长征”

长征时担任红军总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将军指出:

“进军西藏,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

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分四路向心进军,即从四川、西康、青海、新疆和云南进军西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进藏部队主力直线走了2000多公里,四路大军总行程达8000多公里。他们横穿了被称作“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的阿里高原,走过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跨越横亘数千里的唐古拉山,翻越二十几座连绵不断、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渡过几条大河,蹚过无数条季节性河流,涉过几十条寒冷的大江大河,克服千难万险,经过千辛万苦,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在藏族人民积极帮助和热烈欢迎下,终于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在4000多公里绵延起伏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巩固了西南国防。进军西藏的胜利,使祖国大陆最后一片土地获得解放,使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保卫新生人民共和国,防止帝国主义以颠覆新生人民共和国为罪恶目的而发动侵略战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在回顾这段艰难历程时,曾经跟随党中央、毛主席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8军军长张国华将军,不无感慨地说:“进藏部队所经受的艰难困苦,真是一言难尽。进军西藏同红军北上抗日所经受的困难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参加过第一次长征的18军政委谭冠三将军说:“头上没有敌机,后面没有追兵,除此而外,进藏的路,比长征的路还要艰难。”

谭冠三将军的夫人、曾经三过草地的老红军李光明说:“我们三次过草地,也没有这么难。”

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

本书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叙述了党中央、毛主席做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战略决策的过程。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在致彭德怀司令员和第一野战军的电报中就提出了“经营西藏”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刚刚65天,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就率领中国代表团离开北京访问苏联。这是毛主席一生中第一次走出国门。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百废待兴,百端待举,尽管形势如此之严峻,事务如此之繁多,毛主席日理万机,千头万绪,但是,西藏问题始终是他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从未踏出国门;新中国成立65天后,毛主席第一次走出国门,去访问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与发展,建立中苏同盟、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毛主席在从事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出访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西藏问题。出国之前,毛主席就西藏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毛主席在前往莫斯科的列车上,依然在思考西藏问题,他途经满洲里时,用变色铅笔在一张便笺上起草了致中央的电报,明确表示,印、美都在打西藏的主意,解放西藏的问题要下决心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否则夜长梦多”。

到了苏联,毛主席在与斯大林举行重要谈判的时候,依然惦记着西藏问题,1950年新年伊始,毛主席接到国内电报,向他汇报了解放西藏的准备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毛主席亲自展纸挥毫,亲笔起草致中央的电文,指出:“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我们必须占领,并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并强调指出:“进军及经营西藏是我党光荣而艰苦的任务。”

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毛主席对西藏问题的高度重视。

书中对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做了详细介绍,指出: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被雪山环抱,位于青藏高原的最高地段,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高的地方,人们称她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她那么高,那么远,离太阳又那么近。对于很多人来说,西藏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遥远、既辽阔又苍凉、既富饶又贫穷,还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地方。

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沿着世界上最雄伟、最高大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40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是伟大祖国的西南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书中概括地论述了西藏与祖国大家庭的亲密关系,指出: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西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爱国传统。西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智慧,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发了西藏高原,创造了极富特色的灿烂文化,为祖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增添了光辉。西藏民族在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汉藏两个兄弟民族,自古以来就亲密团结,休戚相关,患难相助,荣辱与共,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使历史悠久、情谊深长的汉藏两个兄弟民族的“甥舅关系”得到升华,发展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书中接着指出,党中央、毛主席怀着对藏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在做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的同时,制定了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向西藏当局发出伟大的和平召唤。

周恩来作为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的方针,从内政、外交两个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

遵照毛主席“训练藏民干部极为重要”的指示,在周总理亲自指导下,中央民委举办“藏民干部研究班”,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培养干部。

朱总司令、周总理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给藏族学员作报告。

1950年2月1日,藏族干部研究班在中央民委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朱总司令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总司令结合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经过藏族地区的亲身体验,对进军西藏作了详尽指示。

1950年4月27日,周总理来作报告,一口气讲了四个多小时。据从事民族工作的老同志回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就我国民族工作所作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报告,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在彭德怀、习仲勋亲自指导下,西北局在兰州举办藏民干部训练班。习仲勋给这些年轻的藏族干部作报告,讲党的民族政策。

这些情况,过去鲜为人知,作者经过多年努力,查阅有关资料,访问了多位还健在的中央统战部、中央民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亲身经历的老同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读来非常亲切感人。

进藏部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经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批准,西南局、西南军区决定让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第18军担任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任务。在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将军率领下,18军全体将士庄严宣誓: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解放苦难中的藏族人民,我们一定要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吃大苦,耐大劳,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决完成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光荣任务,誓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

张国华表示:“我们到西藏去,要给西藏同胞当长工。”

政治委员谭冠三坚定地表示:“我决心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到西藏去,与藏族同胞一起建设民主幸福的新西藏。”

毛主席曾经谆谆告诫进藏部队的领导同志:我军进藏是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张国华、谭冠三提出: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首要任务是要“与藏族同胞见好面”。

进藏部队必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西藏人民面前,以显示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和优良作风。

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人民解放军是“金珠玛米”——砸碎锁链的人,帮助他们获得翻身解放。

和平的进军,团结的进军

党中央、毛主席在决定解放西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同时,又制定了和平解放、和平进军的方针,争取把进军西藏的行为变成一次和平的进军,团结的进军。为此做了一系列努力。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西南局的复电中提出争取和平解决西藏问题,明确指出:“我军进驻西藏的计划是坚定不移的,但可采用一切办法同达赖集团谈判,使达赖留在西藏,并与我和解。”并指示:“西南局、西北局可以物色适当人选,前往西藏。”

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格达活佛力排众议,要求前往拉萨,面见达赖喇嘛和摄政王达扎活佛,亲自转达党中央、毛主席和平解放西藏的召唤,真心希望西藏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在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不要兵戎相见。

在西南方面派出格达活佛的同时,根据中央的指示,西北局派出以夏日仓、当采·诺布、仙灵三位活佛为首的劝和代表团,前往拉萨。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西藏问题的诚意。

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到西宁接见劝和团成员,对有关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根据中央的方针和彭德怀的指示,习仲勋自始至终负责劝和团的组建和行程,并帮助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

在谈到和平解放西藏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另一位高僧——喜饶嘉措。

喜饶嘉措大师是我国佛教界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为继承和弘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为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此同时,喜饶嘉措大师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也曾做出过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贡献。

毛主席对关于西藏的谈判非常关心和重视,一切重大问题都由他亲自决定,毛主席让周总理和李维汉做“红娘”,负责接待西藏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对十世班禅和滞留在青海的班禅行辕的人员给予亲切关怀,在举行和谈时,特别邀请十世班禅到京,共同协商,促进达赖、班禅之间及西藏内部的团结。

那一年,十世班禅年仅13岁,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和彭德怀、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和故事,过去鲜为人知,少有文字记载。作者长期从事翻译工作,访问了当时参加和谈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写出了一部珍贵的“口述历史”。现在,当年的当事人都已逝世,这些历史事实,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党中央主管民族工作的中央统战部、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主管国内民族工作的机构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这两个部门的主要领导人李维汉、乌兰夫、刘格平,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毛主席、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和谈的顺利进行、圆满解决西藏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阿沛说过,李部长、乌部长和刘部长是我们和谈代表团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个人的良师益友。

对这些过去鲜为人知的事情,书中也有详细叙述。

大军西行:

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

最高统帅一声令下,全军上下热烈拥护,坚决执行。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所属各部,分四路向着雪域之邦、向着世界上最高、最壮美的地方,开始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进军。

担任进藏任务的18军主力部队,在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李觉参谋长、刘振国主任率领下,1951年8月28日,离开昌都,经藏北草原,前往拉萨。艰难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长征”从这里开始。在翻越海拔6300多米的碧如雪山时,为了探路,有6位战士跌进峡谷,长眠在雪山深处。

入藏各部先后向西藏和平进军,18军先遣支队将抵拉萨,18军主力在张国华、谭冠三率领下向拉萨前进时,18军独立支队也从青海省香日德出发。他们爬雪山,涉冰河,行进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地区。

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是这个星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65年前,一支解放军队伍在党代表李狄三率领下,向着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进军,把五星红旗插到祖国这片壮丽而又苍茫的土地上。

为此,这支英雄部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1951年5月28日,当后续部队达到阿里,与李狄三率领的先遣连胜利会师的当天,李狄三因患严重的高原症,加之极度疲劳和饥饿,不幸牺牲。

这支英雄的部队,由来自七个民族的139位解放军战士组成,当完成进军任务时,李狄三和他的62位战友,却永远地长眠在阿里这片热土。

遵照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背着公路前进”的指示,对于修筑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情况,进藏部队中的女兵、 高原文艺战士、 进藏大军中的翻译队伍、牦牛运输队等情况,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都有生动感人的叙述。

人民解放军分四路进军西藏,完成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实现祖国大陆的最后解放,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未有的大统一、大团结。

这不是在理念上、象征意义上、用文学语言表述的“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而是实实在在地把庄严美丽的五星红旗插在中印边界的喜马拉雅山,从西向东,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在4000多公里漫长的国境线上建立了第一批边防哨所,铸成了保卫祖国西南国防的钢铁长城,从此永远地结束了我西南边境“有边无防”的历史。

“老西藏”精神永放光芒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西藏人民把第一批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地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亲切地称为“老西藏”。这些“老西藏”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教导,肩负着全国人民的重托,怀着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高度责任感,意气风发地踏上了雪域高原这片祖国圣洁的土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发扬爱国主义情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早在进藏之初,他们即提出“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响亮口号。他们热爱西藏人民,热爱西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宏伟事业中,与藏族人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血肉相连的亲密友谊,使历史上早已形成的汉、藏两大民族之间和我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加强和升华。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他们是“新汉人”,是“金珠玛米”——砸碎锁链的人。

“老西藏”们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与藏族人民亲密团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彻底埋葬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使西藏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

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伟大胜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共产党、毛主席民族政策正确性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依然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进藏部队以及在藏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牢记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增添了光辉的新篇章。

这种“老西藏”精神是西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可靠保证。不少“老西藏”满怀深情地说:“在当前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从继承革命事业,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正气,反腐倡廉,保障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质、永不变色的高度,充分肯定继承“老西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01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7月19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同志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这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的一件大事。西藏和平解放,不仅粉碎了外部势力妄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且开辟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道路,开启了西藏走向繁荣进步的光明前程。”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说:“此时此刻,我们深切缅怀为西藏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贡献了青春、智慧、力量乃至宝贵生命的先烈和英雄们,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将永垂青史!”

习近平同志强调了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好西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明确要求,也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责任。”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弘扬“老西藏”精神。他指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西藏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鼓舞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全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要继承和弘扬西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下,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学习和弘扬“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本书真实地叙述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全过程,讴歌了“老西藏”精神,是弘扬“老西藏”精神的一曲赞歌。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148,"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history/info_1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