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抑或掠夺?美国猎获中国艺术珍宝百年史
2016-11-07 12:56: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收藏抑或掠夺?美国猎获中国艺术珍宝百年史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北魏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和簇拥下,缓缓行进。这是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所描绘的画面,上面的人物个个宽袍大袖,衣袂飘飘,尽显1500年前北魏皇室贵族的华贵和虔诚肃穆的宗教感情。它如今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陈列于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的《文昭皇后礼佛图》并称为《帝后礼佛图》。

这两件文物均出自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在上世纪30年代被美国人普爱伦(时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勾结北平琉璃厂的古董奸商盗凿而去,这一过程在美国学者卡尔·梅耶和谢林·布里萨克夫妇二人所写的《谁在收藏中国——美国猎获亚洲艺术珍宝百年记》(下文简称《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有详细记述。去年3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后,每个美国博物馆的策展人都收到了这本书,但大都会博物馆却拒绝在书店出售这本书——书中涉及他们的镇馆之宝《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的出处。

除《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外,《谁在收藏中国》中记述了过去两个世纪中,许多中国文物包括雕塑、绘画、家具、瓷器等艺术品是经何人之手以及如何流转到美国各大博物馆的,“这些文物最终催生出中国古董市场在欧洲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今天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进国宝回归的努力”。近日,这本书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海外文物流失和归还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谁在“收藏”中国?

收藏抑或掠夺?美国猎获中国艺术珍宝百年史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美国学者卡尔·梅耶(右)和谢林·布里萨克夫妇。

如果追踪起来,《谁在收藏中国》的出炉最早源自于卡尔·梅耶和谢林·布里萨克在哈佛大学档案中的一个偶然发现。

那是上世纪90年代,谢林在翻查档案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装满信件的文件夹,里面是二战期间一位叫劳伦斯·史克曼的年轻人和他的导师兰登·华尔纳之间的通信,这对师生当时都是艺术从业人士——华尔纳在福格艺术博物馆工作,史克曼则为了给刚开业的纳尔逊美术馆征集亚洲艺术品而来到中国。在信中,两人主要探讨如何掠夺龙门石窟中的艺术珍宝。

“美国人只知道这些中国艺术品到了美国,之后它们就在博物馆忽然出现了。没有人问它们从哪里来,是如何到这里的。”谢林·布里萨克说,这是他们决定写这本书的初衷。卡尔此前是《纽约时报》一名社论作家,谢林则是一名拥有艺术史学位的纪录片制作人,关于中国文物如何流失到美国的问题成了两人心中的一个结。直到2011年两人应邀前往牛津大学做研究员时,他们才把那些一直萦绕心头的疑问再次提起,并促其成为一个研究项目。

四年的时间里,卡尔·梅耶和谢林·布里萨克研究了大量个人书信、文件、历史记录,还有一些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讲述了那些美国人为了得到中国的艺术珍品而长途跋涉的惊险故事。

与中国艺术史和艺术评论不同,《谁在收藏中国》主要的关注对象是人,用作者的话说,“是那群像猫一样,被中国艺术弄得神魂颠倒的北美人和欧洲人”。比如备受争议的盗取、破坏敦煌壁画的“文物强盗”兰登·华尔纳,助使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等诸多中国文化遗产流入美国的“文物贩子”卢芹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许多国人并不太了解的美国藏家:曾为美国间谍机构工作的乔治·凯茨在中国居住期间收藏大量明代家具,奥委会前主席艾弗里·布伦戴奇收藏大量中国青铜器,他为了一个犀牛尊付出了3辆凯迪拉克的钱,拉里·史克曼担任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品征集代理时,曾在日本投降前夕从中国为博物馆“征集”到沈周、文征明和陆治的绘画杰作……几乎每一件摆在博物馆橱窗里的中国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离奇的故事。

“读过之后,你在展览上看到这些外相祥和的艺术品时,将会因它们经历过的狂风暴雨而颤抖。”《华盛顿邮报》如是评论。

被收藏?抑或被掠夺……

1860年10月7日,成千上万的英法联军士兵,闯入了帝王住所圆明园并实施抢劫,随后整船整船的瓷器、珠宝、家具、绘画、服饰、刀剑和雕塑等,起航一路向西。这些战利品被奉献给法国路易皇帝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后来保留在枫丹白露宫和大英博物馆。为了抬高战利品竞拍价格,这些艺术品往往会被公然标明“来自圆明园”。

随着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动荡的中国日渐成为西方国家艺术掠夺的角斗场,各大博物馆纷纷以自己拥有中国古文物为荣。

为丰富自己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品被欧洲人和美国人“顺手牵羊”到自己的国家。但时任宾夕法尼亚州艺术博物馆(今天的费城博物馆)馆长的兰登·华尔纳却在1922年称,“美国人没有任何贡献,几乎已成为令人倍感耻辱的一件事儿”。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拿书中的一个例子为证:美国使团的一等秘书赫伯特·斯奎尔斯在1901年9月离开北京时,携带了装满几节车厢的中国艺术品,那批藏品大部分是瓷器、青铜器和雕刻。据目击者说,首批进入紫禁城宫殿区进行抢劫的人中,就有这位一等秘书。

华尔纳的声明由此宣告了美国新一轮疯狂收藏中国活动的再次启动,也促成了美国收藏中国艺术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一系列“中国收藏者”纷纷登场——他们不仅要找到中国古物,还要千方百计地将其带出。

1924年1月21日,在抵达敦煌之后,“华尔纳当着王圆篆道士(他是将敦煌壁画手稿卖给外国人的敦煌看护人)的面,把在胶水桶中浸泡过的布料覆盖到壁画墙上,等其干燥后实施揭取”。除了壁画,他还使用锤子将一尊一米高的唐代彩绘观音像从基座敲打下来,最终这些都成了福格博物馆的“荣耀之物”。

至于宾州大学博物馆是如何得到唐太宗昭陵里的两匹骏马雕像的,两位作者从卢芹斋1927年写给华尔纳的信中找到了踪迹,卢芹斋宣称自己从北京古董商赵何方手中买下了两骏浮雕“飒露紫”和“拳毛騧”——当时准备当皇帝的袁世凯原本打算用它们装饰袁家的御花园。运回美国后,“胜利留声机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宾州大学博物馆董事会会员埃尔德里奇·约翰逊花费12.5万美元买下,这才藏于馆中。

华尔纳和卢芹斋们对中国文物的猎取实际上也刺激了当时的盗墓活动。

一些富有的美国人对中国艺术品痴迷也间接促进了中国文物的流失——老迈的美国金融家J.P·摩根和年轻的洛克菲勒都是中国文物尤其是瓷器的爱好者。在他们的鼓动下,1909年美国国会批准《佩恩-阿尔德里奇关税法》,该法案在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同时,取消了艺术品关税。当法案通过后,摩根的351箱艺术品运抵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中包括大批的中国瓷器等。

“没有一位馆长愿意归还馆藏”

“如果说我们会因购买这些残片而遭到谴责,那么之后我们在修复和重组它们时所付出的努力必将让人禁声,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可能为这些文物做这么多。”华尔纳在用胶水攫取了敦煌壁画后,曾如是自我安慰。美国人“搜刮”中国艺术品的行为,到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掠夺,抑或是在战火硝烟中为保存这批艺术品作出了贡献?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争议性话题。

对于华尔纳们所谓的“藏品保护”理论,作者之一卡尔·梅耶有自己的看法。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拯救文化遗产”是个很好的理由,但常被当作购买流入市场的文物的借口。“但就中国来说,文物是在军阀混战、内战时期被破坏的,我们必须具体分析每种情况的不同。”

除了这些文物流失的性质外,《谁在收藏中国》还探讨了现阶段中美双方基于对艺术博物馆作用解读的不同而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博物馆理应继续保留其藏品吗?假如中国想收回,条件应当是什么?

2004年以来,中国就开始寻求与美国签署一份协议,以限制进口中国文物。当时这一行动曾遭遇了美国各大博物馆的馆长、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反驳。直到2009年1月,中美才成功签署了关于限制中国文物入境美国的《谅解备忘录》。

尽管一些法律依据使得国与国之间归还文物有了可操作性,但是中国追索特殊时期被掠文物依然困难重重。

“根据‘1970年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在1970年以后进入美国的文物,可能就得归还。”谢林·布里萨克说,她同时指出这个公约也让藏家和博物馆“合法”拥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时期掠夺的文物——它们都在1970年之前就离开了中国,“此外,如果要证明文物是被掠夺的,文物所在国政府必须核实其来源和流转过程。而这些记录,海外博物馆不一定会配合提供。”

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一位博物馆馆长愿意归还馆藏”。谢林·布里萨克曾采访了华尔纳的儿子和他的孙女,作为家族目前的代言人,他们都希望归还中国文物以此洗清华尔纳在中国的恶名,“但博物馆不同意,说这是他们花钱买的,华尔纳有收据,所以是合法的。”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博物馆的急剧增长,中国收复文物活动不断加强。关于中美之间面临的文物问题,他们在书的最后讲述了收藏家查尔斯·朗·弗利尔的故事。

在他们眼中,弗利尔是“第一位真正收藏中国艺术品的美国人”,他曾亲自到中国,目的是与史密森尼学会合作,寻求在中国设立一所学校,希望借以实现一石三鸟的目的:促进东亚考古研究,在中国为本国、外国学生提供学习设施,以及“在文物原属国”保护有关文物。遗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他的所有合情合理的建议。

“一个世纪以后,中美两国或会再有机会,共同实现弗利尔的梦想。在那个梦想中,充满了先见之明和慷慨仁慈。”卡尔·梅耶和谢林·布里萨克说。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7095,"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culture/info_1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