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一波一磔启今文
2016-10-14 10:21: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隶书,一波一磔启今文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唐玄宗碑刻书法。人民视觉

隶书,一波一磔启今文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图①:隶书印拓扇。

人民视觉

图②:王时敏书法《隶书七言律诗轴》。

人民视觉

图③:子游碑拓片。

本报记者 马跃峰摄

图④:东汉《熹平石经》。

人民视觉

图⑤:正直碑。

本报记者 马跃峰摄

图⑥:朱彝尊书法《隶书七言律诗轴》。

人民视觉

这是一段历史——生于乱世,兴于盛世,漫长“隶变”,兴衰更迭与国运息息相关。

这是一场变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汉字从此由古文字走向今文字。

这是一门艺术——长画起笔,形如蚕头;横波收笔,状似燕尾;一波一磔,皆入化境。

隶书,一波三折,疾挑捷扬,褪去繁琐的篆书痕迹,孕育出草行楷各式书体,记录汉字发展铿锵的步伐。

古隶风华,“篆之捷也”

《晋书•卫恒传》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的异体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弯圆缭绕,笔画复杂,书写不便。为追求效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隶书。《说文解字》记载“秦书有八体”,隶书位列第八。

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称:“隶书者,篆之捷也。”清代沈曾植说:“隶者,篆之行也。”篆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演变出更简洁化的“草体”即隶书。它比篆书更便捷纵逸,书写更为简便。

过去,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对隶书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广为流传的是秦朝狱吏程邈造隶书之说。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讲到,程邈是秦朝一名县狱吏,善写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云阳狱中。在狱十年,他钻研字体结构,把大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创造出三千个隶字。秦始皇见后,非常高兴,不仅赦免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小,属于“隶”,所以人们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

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他在《水经注》中称,“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直到近现代大量简牍帛书出土,人们才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已有早期隶书。

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青川木牍》,年代约公元前309年。木牍采用墨书秦隶,笔法流畅。与以前及当时的金文相比,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简牍。这一时期的隶书体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

从《青川木牍》,到《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再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发掘出土的文物,记录了隶书日臻成熟的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隶变”的大趋势。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古隶历经多年发展,到此步入定型期。

碑碣云起于东汉

东汉时期,统治者尊崇儒术,大力兴办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其时,隶书迎来了辉煌。

王国维在《汉魏博士考》中说,“汉人就学,首学书法,其业成者,得试为吏,此一级也。”当时,书法被列为官吏考试标准之一,刺激了隶书学习。光武帝之后,东汉诸多皇帝好学善书,使得习书之风遍及全国。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东汉盛行刻石树碑之风,碑石多由书法名家书写,出现了许多碑刻书法杰作,如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的《张迁碑》,存于陕西西安博物馆的《曹全碑》等。此时的隶书作品,或沈古遒厚,或秀逸多姿。“蚕头燕尾”的波磔充满律动,洋溢着优雅的线条美。

东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统一教材,但没有发行统一印制的标准本,因而在不同途径的传习中,出现了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甚至有意篡改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思想混乱。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上书皇帝,奏请正定儒家经典文本,刊刻于石,以免贻误后学。灵帝批准并选定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的正本,由蔡邕主持,二十四位经学家参与校勘订正。蔡邕用隶书体写成定本文字,再由工匠镌刻于石碑上,作为全国儒家经典的标准版本,依年号取名《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历时9年完成,刻石共46块,刻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城开阳门外太学门前。其书写和刻石都出自当时的“国手”,用笔刚柔相济,气势恢宏,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被书家奉为隶书之典范。

《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熹平石经》完成后,前来围观抄写者众多,每天上千辆马车来往,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堪称一场文化盛事。

兴衰交叠,清代中兴

经过东汉的巅峰,隶书“承汉末之遗势而顺进之”,从魏晋至明朝,历经1400多年的低谷期。

从魏晋之后,楷书取代隶书占据主流。书法家虽善于隶书,但夹杂了“楷法楷式”。20世纪60年代,在南京(东晋都城建康)郊区相继发掘出三块王羲之家族的墓志。这三方墓志都采用了一种近乎楷化的“方笔隶书”。笔画方厚平直,棱角分明,撇捺也呈现方直化。

唐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学艺术事业显露勃勃生机。唐代几位帝王喜好书法,太宗以行书刻碑《温泉铭》,武则天以行草撰写《升仙太子碑》,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擅隶书,其笔画丰腴,开唐代隶书新风。

“唐玄宗好八分,自书《石台孝经》、泰、华两铭,鄎国、凉国两公主碑,於是天下翕然从之。”玄宗用隶书写就《石台孝经碑》,其用笔丰腴华丽、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弘,成为唐朝碑刻隶书的鸿篇巨制,创造了魏晋以来隶书的一段辉煌。这一时期著名书法家有韩择木、史惟则等,碑刻有《纪泰山铭》《叶慧明碑》等。从总体看,唐隶取法魏碑,太多雷同,不及汉隶自然天成。即便与同期的楷、行、草书比,也大为逊色。

书至清朝,金石考据学兴起。书家搜集和学习汉碑,直接取法汉碑隶书,研习汉碑渐成风气。至乾嘉时,隶书盛行,再现复兴之势。

清朝书法名家辈出,如以颜楷入隶的伊秉绶,以吴碑入隶的金农,以篆笔入隶的邓石如,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创造精神。其中,邓石如被视为隶书复兴的中坚人物,其书艺备受世人推崇。他精于正、草、隶、篆四体书,有“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美誉,又能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地将篆、隶笔法相糅合。他的隶书雄健古茂、豪劲浑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笔画“中截无不圆满遒丽”,被时人奉为“神品”。

汉字隶变,是一场跨越数百年、渐变式的改良。在这场改良中,既实现了汉字的简化重构,又最大程度保留了其原本意蕴。今天人们使用的汉字,其规范的“方块字”和便捷的“横竖撇捺”,都得益于这场伟大的“隶变”。不少书法家主张,学习书法应从隶书入手。隶书上承大篆,下开各种近体书式,学好可以“上溯古体之本,下控近体之源”。而且,隶书“蚕头燕尾”,书写时“一波三折”,更是趣味无穷。

先秦的简牍,汉朝的碑刻,东晋的方笔墓志,清朝的碑版隶书,时间跨越两千年,精彩层出不穷。一波一磔,隶书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更迭,展现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750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culture/info_1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