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驼铃古道丝绸路
2016-08-26 10:37: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回望驼铃古道丝绸路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为宣倡世界经济文化平等交流、传播中俄友谊和推动两国文化合作,由中俄两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览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欧亚间的主商道。主要由古代游牧民族开辟和使用的草原之路,是丝绸之路的三大干线之一,它从黄河流域以北通往蒙古高原,西经西伯利亚大草原地区,抵达咸海、里海、黑海沿岸,乃至更西的东欧地区。这一路线经过今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南部地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族群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他们不仅在民族文化发展上深受丝绸之路的影响,也因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互通而共居于同一个历史空间。丝绸之路如同一条纽带,将这一地区的民族紧密连结起来,并为他们带来发展和繁荣。

南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南部和乌拉尔南部地区

纵观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南部地区,可分为几个代表性的文化区:南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南部和乌拉尔南部地区,它们与丝绸之路主线地区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丝绸之路与连通波罗的海的伏尔加河大航道在此交汇;北高加索和达吉斯坦地区,这是丝绸之路古商道经过的主要地段。

南西伯利亚是指南部同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和中国接壤的历史文化区域。突厥人与蒙古人是该地区的原住民,地理条件为南西伯利亚各民族间乃至同一民族不同族群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困难,但庞大的山系并未阻隔族际交流。

8世纪起,南西伯利亚地区各族领地逐渐并入蒙古帝国,布里亚特人、图瓦人等当地民族的祖先曾和蒙古人保持密切的族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蒙古人对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建筑、材料、制造和装饰技术、社会习俗、宗教活动等都是直接借鉴中国、蒙古国的传统,或是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游牧民族需从外界购买布料,中国的丝线和丝绸是当时的顶级材质(图①)。中国的半宝石、珊瑚、贝壳、珍珠、钱币等饰物常被用来装点民族服装。中亚和东亚地区的艺术传统,特别是佛教艺术对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各族实用器具和宗教用品的制造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龙、狮子、蝙蝠、蝴蝶及表示祝福的汉字等中国元素在当时非常流行。

对华贸易的发展使茶成为东西伯利亚地区各族人民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茶成为当地居民饮食、待客及仪式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将茶同盐、奶、羊油一起煮,不仅可以解渴,还能在西伯利亚的严寒天气中提供热量。当地民众的生活中还出现了储存和冲泡茶叶的专门器具,既有本地制造的,也有从中国进口的陶瓷和金属茶具。

西西伯利亚、南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属于从东欧到太平洋的亚欧大草原带。古代人类的迁徙在大草原上开辟了通道,征服者的军队、和平的商队都从这里经过。牧民是大草原上的主要居民,在欧亚大陆交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丝绸之路创建时期,游牧民族帮助商队适应当地条件:提供领路人、栖身之所、饲料和食物,教他们加固水坝和寻找水源。

蒙古帝国时期,大草原上形成了驼运商队的中转站,西向俄罗斯和喀山汗国,东向中亚和中国。乌依河和乌维尔卡河靠近特罗伊茨克城(现车里雅宾斯克州)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路枢纽。蒙古金帐汗国分裂后,大草原带的主要居民是突厥语哈萨克人。他们居住在毡帐中,主要从事畜牧生产,受中国和俄罗斯文化影响,哈萨克人也流行喝茶,茶炊、瓷茶碗和茶叶盒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哈萨克人以热情好客著称,历史上和邻近居民交流频繁,他们不仅进行交换贸易,运载旅客,还参加集市上的现货交易及娱乐活动。当前俄罗斯境内的哈萨克人致力于保护自己的民族传统,这已成为俄罗斯多民族文化中独特而鲜明的组成部分。

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

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和乌拉尔山前地带位于欧亚交界地带,这一地带是游牧和农耕民族的交汇地带。历史上这里生存着现代芬兰——乌戈尔人的祖先和突厥语各民族——摩尔多瓦人、马里人、楚瓦什人、鞑靼人和南乌德穆尔特人的祖先,以及游牧民族巴什基尔人的祖先。

自古以来,该地区就活跃着各条商路,如大伏尔加河商路、卡玛商路(毛皮商路)以及从伏尔加河保加尔到基辅的商路。在远古时期,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就时不时出现丝绸之路的支线,然而直到8世纪可萨汗国建立,定都伊蒂尔(今阿斯特拉罕市),大伏尔加河商路才真正成为丝绸之路南北方向上的分支。10至12世纪,这条商路的意义凸显出来,并于12至14世纪达到鼎盛,当时伏尔加河商路将金帐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各城市同白海—波罗的海地区联系在一起。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伏尔加河沿岸出现了诸如萨拉依、比利亚尔、居里斯坦等城市中心,其中大部分城市如今都已成为考古学遗址。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此后成为这些中世纪城市和萨拉依商队的继承者,扮演着商队停靠站的角色。

该地区几乎所有中世纪大型城市都有手工业中心。尤其是在伏尔加河保加尔人时期(10至13世纪)的一些古老城市,如保加利亚、比利亚尔、苏瓦尔等。比如11至12世纪在比利亚尔城存在着首饰生产中心,而今天喀山鞑靼人手工业的基础就来自伏尔加河保加尔人的艺术传统。鞑靼人的首饰制作以工艺精良而著称,手艺大师们掌握了首饰加工的各种技艺,包括掐丝、压花、雕刻、铸造和镶嵌(图②)。鞑靼人的皮革制品被称作“保加尔”,即“保加尔的,在保加尔生产的”,世界闻名,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许多周游俄罗斯的旅行者描述了鞑靼人皮革花纹鞋美观实用的特点,不仅在鞑靼人贵族中甚至在俄罗斯贵族中都十分流行(图③)。

贸易中的商品,如亚洲丝绸、印度宝石、中国纺织品和茶叶、伊朗银铸币、玻璃、瓷器等的广泛传播对该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贝壳和钱币最初用作货币,而后作为装饰元素成为该地区民族服饰的一大特色。

丝绸之路沿线,宗教信仰十分丰富:起初可萨汗国上层接受了犹太教,从9世纪末开始改信伊斯兰教。从16世纪中叶开始,该地区的东正教开始发展。到17世纪末,该地区成为各宗教交汇地,现在这里的俄罗斯族、马里人、楚瓦什人、摩尔多瓦人和乌德穆尔特人信奉东正教,鞑靼人和巴什基尔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而蒙古语族的卡尔梅克人(部分在16至17世纪迁入伏尔加河下游的卫拉特蒙古)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楚瓦什人和马里人保留着传统的多神信仰。

生活于此的各民族间经过数百年的联系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包括生产活动、材料加工和宗教生活。与此同时,这一融合过程并没有导致民族消失,也未消除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北高加索和达吉斯坦地区

高加索地区历史上曾经两次进入丝绸之路沿线。第一次是公元前2世纪,当时人们沿着高加索南部的库类河和里奥尼河开辟出了一条道路。第二次则是在民族大迁徙时期,人们迁徙的道路经过了高加索北部,货物通过这条道路被运送到黑海沿岸,然后再由海路运往欧洲。商人们既可以往北走,途经北高加索游牧民族诺盖人的聚集地,也可以往南走,进入陡峭的山地,那里是北高加索和达吉斯坦山地民族的聚集地。

由于邻近丝绸之路,高加索地区民族许多生产工艺,如毛纺织、地毯编织和首饰加工等快速发展,高超的制作技艺和丝绸之路带来的广大需求刺激了这一地区地毯业的发展。达吉斯坦和高加索山区一样,自然条件复杂,山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部分地区靠近丝绸之路,这里发展起多种极具艺术价值的手工业,如铜器、首饰、陶器、木雕等。

丝绸之路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女性手工业,如丝绣等,带来的影响尤其明显。著名的“凯塔格丝绣”就诞生于此,“凯塔格”原是丝绸之路支线达吉斯坦南部的一块历史区域,关于“凯塔格丝绣”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达吉斯坦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了各地丝织品,最终根据这些各地的作品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丝绣艺术。

山地民族尚武、封闭,然而他们一直遵循着传统习俗,使得各族之间亲近和睦。热情好客便是传统之一,外地商人会得到热情接待。受到款待的外地商人作为回报会分享自己从外地带来的货物,一些远渡重洋的舶来品由此进入到了山地民族的生活中。

近现代时期,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弱化,国际商贸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广阔的海上,然而上述地区之间业已建立的文化和经济联系仍在持续发展,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这些地域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内外部联系基础之上。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450,"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culture/info_1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