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史馆”拒大陆学者:文化台独 学术蒙羞
2016-08-17 11:39: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台湾“国史馆”馆长吴密察/资料图

7月下旬,台湾“国史馆”宣布调整阅览规则,以“台独”理念绑架学术研究与两岸学术交流,关闭了大陆及港澳学者到“国史馆”借阅资料的大门。此系出任台湾“国史馆”馆长的吴密察上任以来最重大的举措,反映了部分绿营学者置公义于不顾而私心自用的猥琐心态和嘴脸。

夹带“两国论”

对比“国史馆”阅览规则的变化,在阅览资格方面调整最大。新规则将所有内容简并为三条:具有“中华民国国籍”并在“中华民国”设籍之“国民”及其所设立之“本国”法人、团体;持有“中华民国”护照侨居国外之“国民”;平等互惠之外国人。相较于旧规则对“中华民国”的模糊处理,新规则显然是将所谓的“中华民国”范围限定于“台湾”,其用心不可谓不深。

后续的说法可以验证这一判断。吴密察解释说,“我们并不是完全不开放给大陆,而是希望两方,例如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机关与机关做档案阅览上的互惠”。据媒体报道,“国史馆”相关负责人也说,依据“政府资讯公开法”,未来只有台湾及“平等互惠国”的民众可调阅资料,但大陆地区非“平等互惠国”,所以未来将不能申请调阅资料。

简言之,“国史馆”开放给大陆学者的前提是双方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而对照新规定的所有条款,如果民进党当局将“中华民国”设籍地限定在“台湾”,那么这种“互惠关系”自然可以按照他们的逻辑推导成“国与国的关系”。此外如果大陆及港澳学者需要查阅“国史馆”的资料,除非先承认两岸是“平等互惠国”,否则很难得到批准。吴密察以政治立场挟持学术之用心昭然若揭。

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吴密察强调“希望与第二历史档案馆形成机关与机关做档案阅览上的互惠”,而隐藏了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意图。不过,这个借口找得有点牵强,二档馆从来也没有专门针对台湾民众制定过限制条款,吴密察不可能不知道。但问题是,吴仍然以此为借口,很显然,其重心并非在于两个机构的“互惠”,而是希望强调这种“互惠”所代表的政治意涵。这种做法倒也符合泛绿学者的一贯行为模式:虽然想“台独”想得要命,私下里也在拼命干“台独”的勾当,但不敢公开表达出来,面对请议往往是含糊以对。换句话说,就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因此他们为自己行为所找的借口,倒真是不能当真了。

黑手伸向学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史馆”的新规中,台湾学者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回归法制”的旗号下,台湾学者若要到“国史馆”查阅资料,需提前15天申请,30天内回复。

作为绿营色彩浓厚的学者,吴密察对大陆学者采取歧视性措施不难想象,但对台湾学者的歧视则出人意料。如果按照民进党及绿营一贯的做法来判断,其目标只能是垄断并压制民国史及两岸的当代史研究,这才是吴密察限制资料使用的核心所在。

有学者指出,台“国史馆”馆藏档案,1949年以前部分大多已经开放,为近年来史学界的研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1949年以后的档案则刚刚列入“开放”行列,学界运用才开始起步。

根据吴密察的“新制”,这批档案已然沦为绿营学者的私器。一旦垄断了这批资料,绿营学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对当代史的解释权,同时又可以限制持不同政治立场学者研究空间,不断强化绿营学者对这些学术领域的控制权。

两岸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台湾当代史在内的中国当代史研究是厘清这一法理定位的重要依据,也一直是绿营学者想极力控制的学术领域。资料的垄断在绿营学者看来显然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密察们如此举动的目的不难理解,在他们看来,台湾及两岸当代问题的诠释权必须要操之于己,而且必须操之于绿营学者手中,相关资料的垄断不过是这一过程展开的前奏而已。

行不义必自伤

台湾“国史馆”的做法反映了绿营学者较为一贯和一致的行为逻辑:灭国先灭史。作为历史学者,吴密察不可能不知道历史研究对话语建构的重要影响。在民进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中,话语争夺是一个重要的武器。长期以来,国民党在论述上一直被民进党压制,最后走到崩溃的边缘,就是话语影响政治结构最为显著的例证。

显然,绿营学者食髓知味,重新上台之后进一步强化“台独”论述的社会基础是必然的选择。以此而论,未来绿营增强话语体系并强化话语霸权将是大概率事件,所谓的“学术自由”在岛内将变成一个笑话。

民进党重新上台以来对两岸议题一直采回避的态度,对两岸交流则采用“逐步关门”的做法,尽力将两岸议题边缘化。这在民进党当局处理两岸问题时的态度与做法上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自不必多言。而在两岸目前尚无高强度对抗的情境下,加速对岛内社会的渗透,加快“主体意识”以及“反大陆”话语系统的建构则是民进党和绿营学者主要着力的方向,“国史馆”的做法只是其中表现比较极端的例子而已。

不过,绿营学者太急于建构垄断性的论述,反而把自己的格局越弄越窄,学术研究视野越来越偏狭,在处理学术问题时也越来越小鼻子小眼。这种心态已经把自己搞得非常被动。“国史馆”的做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大哗然,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学术是社会之公器,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质料,即使垄断了若干资料,也未必能真的垄断了研究,遑论垄断论述。一般来说,在封闭的环境下垄断论述是可能的,但是在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世界中则很难实现,反而会使自己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这些,吴密察和泛绿学者们想到了吗?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45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culture/info_1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