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右翼独大,日本民主毫无生气
2016-07-26 15:43: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法媒:右翼独大,日本民主毫无生气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法国《世界报》7月21日,文章】题:日本:毫无生气的民主(作者菲利普·庞斯)

与那些正在经历恐怖主义、街头抗议激进化、族群撕裂、精英领导人失信于民等各种危机的民主国家相比,日本似乎是一个平静的港湾。这里没有暴力,社会稳定,执政党平稳掌权。然而,日本却面临另外一个可能会带来变数的令人担忧的问题:民主变得毫无生气。

7月10日的参议院选举就是见证。包括执政党联盟在内的修宪派在参众两院都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席位,这是数十年来的第一次,这将帮助首相安倍晋三启动遭到多数民众反对的旨在修改宪法的进程。

由于这次选举的投票率只有53.5%(该国历史上最低水平之一),所以安倍的胜利并非那么令人信服。日本的选举体制在缺席率较高时有利于大的政党。鉴于缺席率以及反对者的投票数量,安倍政府实际上是在25%的选民支持下施政。

参议院的选举结果反映了日本民主的现状:选民老龄化,因此天然趋于保守;年轻选民要么出于对未来的担忧投票给保守阵营,要么相比中老年人选择弃权的比例更高;占选民人数一半的对现状不满者由于没有发现符合期待的政治选择而忽略投票箱。这些现象的汇合导致了矛盾的局面:在政府权势加强的同时,首相所宣称的修改宪法目标却被多数舆论反对。

多重因素导致了这种矛盾。首先,自民党刻意回避修宪问题而集中宣传“安倍经济学”。这一战术经过验证是有效的:在前两次也是自民党胜出的选举中,“安倍经济学”成为压倒性话题。然而,在选举取得胜利后,政府便开始匆忙通过有争议的安保法案,从而为日本自卫队出兵海外铺路。政治学者永野浩一说:“这是自民党第三次在其真实意图上欺骗了选民。无论舆论对日本的军事角色怎么看,安倍政府的行为都是反民主的。”

执掌权力已有三年多的安倍晋三致力于将日本的战败历史翻页,重新赋予日本以完整的主权,其中包括日本宪法所禁止的战争权在内。但他并未说服舆论,尽管民意调查显示,选民反对修宪的比例出现轻微下降。

安倍一步一步地走在既定的道路上:鉴于7月10日i的胜利,安倍宣布将在秋季国会召开时重启宪法审查会,开始具体修宪项目的讨论。

除了这种欺骗性宣传战术之外,还有选民缺乏选择的问题。反对党就宪法改革的危害展开了宣传,但是他们的警告基本没人听进去。民主党(现民进党——本报注)自2009年到2012年的执政没有得到什么认可。

此后,作为第一大反对党的民主党就失去了信誉。日本人并未上“安倍经济学”的当,后者犹如一个大气球一样在瘪掉。共同社在此次选举结束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并不相信“安倍经济学”。较低的失业率掩盖了就业不足,同时社会不公和不稳定在加剧。

在选民缺乏可靠的替代选择情况下,世界的发展变化引发了担忧情绪:以中国谋求地区霸权的野心为代表的威胁、欧洲的分裂、美国的种族暴力以及恐怖主义袭击……前往投票点的日本人因此为稳定而投票。包含不确定性的现实主义,或者说是谨小慎微的后退出现了:自民党获胜,令右翼欢欣鼓舞地进行扩张,同时与中国和韩国的紧张局面加剧。

日本没有像法国国民阵线这样的具有同样政治量级的极右翼政党。盘绕在自民党内部的右翼通过压力团体影响权力。其中最重要的团体就是“日本会议”,其成员涵盖近40%的议员,也包括反对党的议员。执政党政府多数成员以及安倍晋三本人都是“日本会议”成员。该组织鼓吹恢复日本国家荣光,并强调道德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越来越频繁现身媒体的“日本会议”将对安倍政府决策带来更多影响。安倍政府对薄弱的反对派几乎一点也不担心,而这有可能会令地区紧张关系更加恶化。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77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culture/info_1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