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2016-07-05 09:09: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从党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95年历史沧桑,风云激荡;95年艰难历程,壮美铿锵。

历史与文化相伴相生、双向共进,文化和历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历经95年而形成的党史文化丰富而厚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引领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史为鉴,使命如山;以史为师,永续发展。党史文化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滋养,蕴藏着不竭的智慧源泉,我们当从中不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以推进强国强军事业蓬勃发展。

烛照信仰之途

政党因信仰而成立,党员因信仰而聚集。崇高的信仰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根源。共产党人自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熔铸在灵魂和血脉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历经95年而不渝,历经艰难而弥坚。

1927年4月,在四川军阀的刑场上,一个被割舌、剜目、剁手的共产党员,在临难前留下了这样的誓言:“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可绝不能丝毫动摇我的信仰。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

1935年8月,在江西国民党军的狱中,一个经受敌人百般折磨、严词拒绝敌人劝降的共产党员,在就义前正气凛然地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一个是重庆地委军委书记杨闇公,一个是红十军团的创建者方志敏,他们被敌人一点一点折磨至死,但他们始终心怀坚定信仰,为了革命胜利而不惜慷慨赴死、从容就义。

所经历的苦难愈是深重,信仰就愈加崇高;所经历的考验愈是艰深,信念就愈加巍峨。他们以及众多为理想和信仰而献身的先烈们,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文化地标和精神丰碑,是烛照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文化之炬和精神烈焰。

古希腊哲学家罗塔哥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正是先烈们用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之火,引燃了中国人昂首走向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强烈自信,才使我们至今未曾被黑暗所吞没,未曾被强敌所压倒。

张学良在总结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时曾说过:“红军有信仰,甚至于每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蒋介石在检讨失败的原因时也说,共产党的优点有7条,主义第一是其一。埃德加·斯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对于信仰的忠贞坚守和踏实践行,是我们党所向披靡的克敌法宝和胜利之本,是贯穿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整个过程中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因子。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最为打动人心的信仰之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征程中一路高歌,大步向前。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大时代。对于理想和信仰的考验,虽然不像战争年代那般惨烈悲壮,但依然复杂严峻。如果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垮了,就会红旗变色。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变质,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自身精神信仰的倒塌。殷鉴不远,教训惨痛。面对西方对我日趋激烈的“文化冷战”“政治转基因”,若没有坚定的信仰追求和高度的战略定力,势必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我们对于信仰的坚守,不仅是民族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前途命运的一种文化选择。而党史文化正是我们以信仰唤起信仰、以信仰坚固信仰的一种有益滋养。有了信仰的辉照,我们才能步入光明的前途。

强化担当之责

中国共产党是为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她登上历史舞台时,正值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入侵,战乱频仍,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解放、国家发展为己任,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显示出强大的民族自信、豪迈的英雄气魄和自觉的文化担当。

1906年,20岁的朱德萌发了“读书不忘救国、强国、治国、卫国”的思想,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豪迈誓言。1910年,还不满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就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表达了他报效国家、拯救民族的远大志向,从此开始走向革命道路。1911年,刚满13岁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当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个具有同样志向的青年人,后来因为同样的革命理想走到了一起,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他们身上既有中华传统文化赋予的弘毅的担当精神,又有共产党员与生俱来的救国救民的使命责任,最终汇集到了一起,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美的革命浪潮。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对举枪站在面前的狱卒平静地说:“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4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到处是身死家国的战士,到处是宁死不降的硬骨。战争年代,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不管是家境殷实,还是出身贫穷,不管是身居显赫要职,还是普通工农大众,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国家独立,不惜毁家纾难,不惜身家性命,毅然抛弃一切,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应有责任。

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建设年代,无数共产党员续写了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为了担当起强国强军的时代责任,中国共产党人还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一系列惊人业绩。多少党员为此抛下家人,扎进大漠,越过喧嚣,独享寂寞,虽吃尽千般非常苦,终赢得万户苍生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纵观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担当的历史。由此熔炼凝铸而成的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文化精神,正薪火相传,代代传承,凝聚起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磅礴力量。

涵养为民之心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95年来,党的一切探索奋斗,都是在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拳拳为民之心,殷殷为民之情,贯穿于整个党的历史过程之中,彰显出温暖的文化情怀,律动着朴素的文化意蕴,赓续传承,永世不衰。

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那个时期,一个刚刚加入红军的青年战士问领导:“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领导回答:“让我看,参加共产党有99条都是‘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可能被杀头,还会坐牢;危险的工作要抢着干;如果军装不够,要让给别人穿;饭少人多,要让群众先吃,自己饿肚子……要说好处,我看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拥护你。”

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是靠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靠着“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做好事;靠着牺牲在前、享受在后,始终以点滴做起的韧劲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终赢得了全国老百姓的认同理解、莫大信任和全力支持。著名的三大战役,人民群众更是男女老幼、举家举村行动,支前民工达880多万,挑着担子、推着小车,为部队运物资、送伤员。陈毅元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在惨败后发出感叹:“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再也无法挽回了。”

和平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谱写了一曲曲爱民、为民、助民的新篇章。这样的党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随手翻开哪一段历史,皆可随处拾珠,令人不胜感慨。

95年来,党带领人民翻身得解放,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写就了一部为人民谋利益的光辉历史。回望岁月,我们会发现:为人民服务是党史文化中最为鲜亮的一抹颜色,这是共产党人的最佳“颜值”;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史文化中最具力量的一道风景,这是共产党人的最好“气质”。

砥砺英雄之气

英雄是共产党人的筋骨。英雄彰显共产党人的品格境界。英雄始终是党史文化的垂范榜样和精神巨构。95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英雄行为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奋力开拓、奋勇前行。

1941年,23岁的朱凡赴苏常太地区的辛莫区任区委书记。时年7月,日伪军出动重兵开始了大规模清乡,朱凡不幸被捕。日军如获至宝,妄图用严刑拷打使她屈服,但他们得到的只是朱凡大义凛然的痛斥和仇视。敌人又用军刀凶残地将朱凡胸前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但朱凡依然坚贞不屈。敌人最后用麻绳系住朱凡的一只脚,拖在汽艇尾部,惨无人道地在芦苇荡里横冲直撞,芦苇像刀一样撕割着英雄的肌肤,鲜血似一匹红缎子染红了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沙家浜的人民无不为英雄的崇高而落下滚滚热泪。

英雄的诞生,往往是在最黑暗时划亮天空的一颗恒星;英雄的魅力,往往是在最危险时点亮人心的一支火炬。战争的惨烈,敌人的残酷,条件的艰苦,锻造了无数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坚硬风骨,也砥砺出了英雄的坚韧、顽强和决绝,一扫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颓唐之势和弱国心态,从深层上把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照亮,进而激起了整个民族的自我觉醒和文化自信。

英雄一旦为一个政党所崇尚、为一个民族所敬仰,就会成为一种鲜亮的文化标识,镌刻在人民的心中。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人依然继承英雄之志、葆有英雄之气,继续书写着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英雄篇章。

在我所认识的英雄中,徐洪刚与我是一个团的战友。1993年8月,他在探亲返回部队途中,在四川省筠连县遭遇歹徒上车勒索财物,并调戏一名青年妇女。徐洪刚挺身而出,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在身中14刀、肠子从腹部流出的情况下,徐洪刚依然用尽全身力气向前追出了50多米。英雄的部队英雄的兵。在当时车匪路霸较为猖狂的情况下,徐洪刚不仅保护了一车人的财产安全,还激荡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之气,有力地打压了不法之徒的嚣张气焰。我与英雄的交往不曾中断,生活中的他平实可亲,但他身上所蕴含的英雄血性是我一直仰慕和珍视的。

崇尚英雄是人类的一种古老的激情。但英雄与血性也是会流失的,是需要后天来唤醒、点燃和涵养的。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说:“一个民族如果不崇尚自己的历史上的英雄,用这些英雄当作精神的范本来支撑内心,就永远进不了一个强大国家的前列。”党史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光芒四射、澎湃激荡,是支撑我们走向明天的精神构件。我们当浸润其中吸吮英雄之气,并内化于心、践之于行。

永葆务实之风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经过95年的风雨洗礼和现实考验,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执政理念和文化品格。如果问中国共产党依靠什么走向胜利,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秋收起义的原本目标是夺取大城市长沙。起义爆发后,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但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再加上新收编的原黔军第4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毛泽东审时度势,断然否定了“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决定,带领部队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西部,沿罗霄山脉南移。正是这一务实的举措,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1947年8月下旬,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2野战军挺进大别山。7个旅开到淮河渡口后,准备过河。这时,敌人的7个师和1个旅尾追而来,情况十分危急。有位旅政委向刘伯承报告说,他们调查了许多老乡,都说淮河正在涨水,不能过河。天快黎明时,刘伯承赶到河边,拿着一根竹竿,坐着小船在河中戳来戳去,发现水并不深,可以架桥。事后一名战士发现,其实徒步也可以过河,于是部队得以顺利渡河。等敌军赶到时,淮河上游洪峰奔流而下,敌人只好望河兴叹。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关键时刻、危亡时期多次挽救了革命、纠正了错误,使我们党能够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不坚持实事求是,就会偏离实际,脱离群众,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够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顺利前进。

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务实、求实、落实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从党史文化中涵养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既体现理想追求,又承载使命担当。在强国强军的征途上,我们就是要永葆务实之风,将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9210,"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culture/info_1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