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一刻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2017-06-09 17:19:19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如同往年一般,高考又成了舆论场最热点。考场内外有汗水,有泪水,有焦虑,有期盼……对许多家庭来说,高考并不只属于考生一个人。

什么是高考?简单说就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也叫考大学。

中国高考有两层基本涵意:

一,对国家而言,它是选拔人才的最基本制度。

二,对个人而言,它是改变命运的最公平方式。

有人说高考是科举制的延续,这种说法并非科学,它脱离了各历史时斯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

任贤选能,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的统治阶层都在这上面费尽心思。

最难的并不是某种制度的确立,而是如何去确保公平?关于欧洲,我曾经英国为标本,从中学到大学写过两篇。精英治国和阶级固化,牛津,剑桥快乐教育还在裸奔,英国却忙着引进中国教材一方面它要接受贵族特权的既成事实,一方面又要让高考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英国的顽疾是“阶级固化。”

在工业时代之前,欧洲跟中国统治集团的区别在于:欧洲是贵族被官僚化。中国是官僚被贵族化。一个是在进步发展,一个是在倒退徘徊。

历代王朝建立之初,都会重视人材选拔制度,初衷都希望能做到公平,但最后都被摧毁掉,因为公平丧失了,人才往往加入了造反队伍当中。然后开始新一轮的王朝更迭。

九品中正制

中国最早完善的“任贤选能”制度,就是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制。

它是从秦汉两朝实行的郡国举存方式演变而来。以汉朝来说,朝廷就极为重视人材选拔,以期天下安泰,治理有方,江山永固。

高考,这一刻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汉朝采取三种方式:征召(中央)辟除(内阁)举荐(地方)

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出贤材和能人,充实在文官武将当中去。

皇帝出发点是好的,开始阶段遇到最大困难是如何去鉴别贤能?客观上没量化标准,主观愿望就难以实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韩愈《马说》

这句话念过初中的都知道,在汉代,就只能去依靠伯乐这种人,以个人眼光去替朝廷选举人材,伯乐除了要有经验外,还得品行端正,不能有私心。

等到汉代权贵集团稳定后,所谓的征召,辟除,举荐,全成了他们的私人工具。世家,望族的子弟以及门生,故吏自然就是最大受益者。

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成了平民子弟不可愈越的鸿沟,最终人才选拔变成了结党营私,钻营奔竞的丑陋局面。

朝廷初衷,彻底被扭曲,汉朝灭亡。

曹魏统治者已经看到了这种弊端,但为了政局稳定,认可了既成事实。

作为改良,曹魏推出了九品中正制,于州设大中正,于郡县设中正。

由他们负责将所辖之地中的适龄男子,无论是否入仕,全部列入品状档案。

品:道德品行。

状:才能绩效。

这样有了一个模糊的量化标准,比汉代进步一些。适龄男子分成九等: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上中,下下。

官场吐故纳新就以此标准来吸收新鲜血液。然而,大中正,中正一个人能评判多少人的品状?只能把权力释放给社会上的大家名门,乡绅土豪。

他们会把谁评为上品?只能靠他良心了,但良心是靠不住的。

张三,李四两青年,张三家是乡绅,李四家是种地的,评判建议权在张三父亲手中。李四才德兼备,张三不学无术。

郡里的中正收取考评表时,张三却会比李四高一等,当官机会就多一些,毕竟名额有限,张三他爹良心先扔一边。

从整个国家来看,最终只能以门弟高低为标准,所谓九品,只是空架子。

《唐书.柳冲传》写道:“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最终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世族大姓子弟全是废物吗?当然不是,但有个共同特点:因为名禄来得太容易,既无报效朝廷之忠心,又无建功立业之雄心。

说白了就是混吃等死,曹魏时期前后,兴起的是清谈,不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魏有何晏,王弼,晋有竹林七贤,清谈之资永远是老子,庄子,周易,尚无为,贵自然。

表面上回避政治,实质是政治投机。都是极聪明的官员,却最无责任心。

接下来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已经失败,必须改变。

隋唐开科

隋朝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后,开始着手建立新的人材选拔制度,文帝开皇间有了秀才之科,但阻力是九品中正制的强大惯性。

民间考上来的人士,会被世族官僚嫉恨打击。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果断对世族的选举特权开刀,创立进士科,以考试为任人选能的标准。

杨广大开庠,序,国子,以及郡县之学,无论天南地北,不分远近穷富,只要你是儒生,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人材库(选官)。

不过杨广很快就垮台了,这事只能留待新王朝来解决。

唐朝的开科取士制度,是跟着隋朝旧制完善起来。考试三种方式:诏试,徒试(学馆生),乡员试。

三者互补,互相制约。

唐朝开设了许多学校,在中央有二馆六学。

二馆为弘文馆,崇文馆,只收皇家和大贵族子弟。

六学为:国子,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三品以上官员子弟。

太学:五品以上。

四门学:七品以上。

以上是管理型人才。

律学,书学,算学:七品以下(实用型人才)。

当今世界教育培养人才体系,大概也在这个范围之中。但中国有个毛病,人精都往政治圈里钻,理工不吃香,这是另一个话题,不述。

唐朝这种划分,虽然仍然不公平,但在封建王朝中,已经是最大的公平了,因为有个乡员试。

没有乡员试,前面两种考试就没有平等的意义。白衣寒士可以不进地方学馆,但凭“怀牒自列于州县”,就可参加乡员试,打破了之前门阀垄断仕途局面。

科举制兴起后,大大充实了唐朝人材库,也是造就大唐盛世,万邦来贺局面的重要举措之一。

大唐盛世,官僚权贵集团基本稳定下来,他们自然要用手中的权力来为其子孙赢得捷径。

姓氏家谱成了另一种选材标准,大唐四百余年,崔姓宰辅有23名,杨杜各11名,卢氏10名,郑氏8名……

考试及第者反而不能入仕,入仕也未必有上升空间,只能靠依附,靠请托,才能谋得一官半职,而不是凭真才实学。

唐末黄巢起义,黄巢就是个屡考不中的小知识分子,他疯狂残杀世家大姓以来泄愤,一个意想不到结果却是为宋朝扫清了门阀阻力。

宋元明清

宋朝人材选拔仍沿唐制,王安石变法时,曾整顿太学,立三舍递升之制,升到上舍生的人,就可以直接送给礼部候任。

王安石去职后, 这个办法就废除了。

到了明朝,又规定非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生不能应试科举,这样,学校就成了学生成材的重要阶段。

唐朝的科举科别科目比较复杂,到了宋朝将进士只分成诗赋和经义两科。

元朝将两科合并,加入策论。乡试,会试统一照此进行,明清两朝大体延续下来。

科考具体过程,中国人是通过戏曲,文学展现给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情侣就是学馆学生,他们的目的是赶考。读书不好好读,死去谈恋爱,还装着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孩子,不摸白不摸。

高考,这一刻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各种状元戏更是数不胜数,这是平民阶层的一种梦想寄托。

宋元明清仍然无法摆脱之前弊病,特权阶层在想尽一切办法保证自己的子孙能有捷径。

他们上骗皇帝,下哄百姓,宋朝搞出了“恩荫”制,一开始巧舌如簧,大概意思就是不能只重成绩,结果泛滥成灾,

中书舍书赵思诚(李清照的大伯)预见到这场危机,他力禀宋高宗:“孤寒之士,留在选部,大率十年不得一任。今亲祠之岁,子侄约四千人,十年之后,增万二千员,科兴取士不与蔫,将见寒士有三十年不调者矣!”《文献通考》。

但有什么用?高宗一死,既得利益集团变本加厉去破坏科举公平性。

明朝之初也注重公平性,后来还是不行,权贵集团再次兴起,把汉朝举孝廉这一套重新包装,还有纳粟监,权和钱成了上升最好的阶梯,直至亡国才罢休。

清朝干脆把科举,贡监,荫生列为正途,存举,捐纳,列为异选。

捐纳,到了嘉庆,道光之后,外官自道台,知府以下, 内官自郎中以下,全部买官。

恩荫给了权贵子弟一条超车捷径,捐纳给了富人另一条高速通道。科举哪里还有什么平等?十年寒窗不如老爹有钱。

顺治起初就发觉不对,《东华录》记载顺治十年有一段话:“娼优隶卒子弟,厕身学宫,甚者出入衙门,交结官府,霸占地土,武断乡曲……提学官又采访乡绅子弟,曲意逢迎。甚至贿赂公行,照等定价。督学之门,竟如商贾,……以致白丁豪富,冒滥衣巾,孤寒饱学,终身淹抑,种种情弊,深可痛恨。”

顺治是整顿了科举,但道光之后,乱像更甚。

清亡之后,是袁世凯在整顿教育,改良教育,南京政府时全国各高校也可以自主招生考试,但那时中国,能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家境是重要前提。

中国积弱,外敌劫掠,谈不上什么正常教育选材制度。有知识,有血性的人都投身革命之中。

整个中国历史看下来,无论是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初衷都是想要公平,至少是尽力让人才能有个平等的上升途径,但阻力一次比一次强大。

到了今天,中国高考还能算是一片净土,实现着最大限度平等。

如果把“素质”加入考分之中,尽管借口会十分美好,但推动这个进程的大手,决不可能来自平民阶层。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某种势力,寻求在制度之外,为自己子孙开创永世固化的优势。

你对他们让一步,十年后,他们还会变本加厉,直到捐纳复活。

特殊情况能不能照顾?当然可以,像烈士子弟,专长技能者。

但你说素质这东西如何认定?

父母们在考场外跪地祈祷,是不是看得挺心酸?

这是韩国高考的考场外场景,平民家庭对儿女的期望全在里面。

朴槿惠闺蜜崔顺实的女儿,凭素质就进了平民子弟渴望中的梨花女子大学,因为她会骑马,会高尔夫球,会跳舞。

素质要是例入标准,那么品质呢?接下来是不是要气质?

中国舆论很奇怪,要是上一张图是中国的,估计会爆炒。

日本孩子负重跋涉,叫性格坚强。

韩国孩子雪地祼身,叫毅力不凡。

中国孩子15小时苦读,就被称为“考试机器”。

有些人为什么总能在日韩身上看到美?在中国身上看到丑?

于是高考制度也被冷言酸语一番。

想否定高考,请读一读中国历史,谁在破坏公平,谁想破坏公平?

有钱能坐头等舱,不用排队,有钱能进银行贵宾窗口,不用排队,有钱还能有私人飞机游艇,这是商业时代的便利。

但有人在高考面前失落了,有劲使不上了,无论你是王老板还是马老板的孩子,都没有贵宾考场,没有VIP座位,分数也不是消费积分。

教育要是彻底市场化,商业化,该多好呀!

高考,这一刻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印度的十年级统考。

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想方设法用外力去令自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憨厚的三哥也不例外。

这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行为一旦不被制止,所有人不得不被动加入规则之外的活动,公平荡然无存。

中国要做的是如何让教育公平更加深入,而不是开口闭口“纵观欧美一流大学如何如何?”,将来谁学谁还不一定呢?

人才是立国之本,而公平是高考的生命线。

高考公平若被弱化, 则国本动摇。

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路有很多很多,只要走正路,总有光明未来。

最后祝:奋战在考场中的学子们,心态稳定,发挥水平,考出优异成绩。付出总有回报!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85977,"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2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