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众对此盖世大英雄素无好感,盖因其被《明史》抹得太黑
2017-05-22 17:10:24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地方民众对此盖世大英雄素无好感,盖因其被《明史》抹得太黑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近来出现了一部以明末第一名将李定国为主角之一的神剧,该剧竟然颠倒黑白,把李定国刻画为剃发事清的大汉奸。

不知此剧编剧出于何居心,要作此奇想,编此奇剧?

观众骂声不绝,吐槽不断。

这也难怪,稍微了解一点明末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定国是大明王朝的最后孤忠之臣,其人视诸葛亮复汉室之志为己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以岳武穆驱除胡虏之任为己任,脊梁刻“尽忠报国”四字,深入肌肤。

缅甸人和吴三桂做交易,将误入缅甸的永历帝献出。大汉奸吴三桂,丧心病狂,以弓弦绞死永历帝父子。

远在天涯荒郊的李定国闻讯,五内俱摧,喀血而亡。

李定国忠肝义胆,浩气贯天,已清清楚楚标榜于史册,一两个油头粉面之徒,恐难翻覆云雨,以白为黑。

但在明末大舞台,曾与李定国并驾齐驱的盖世大英雄郑成功,却被清朝统治者组织编修的正史《明史》所抹黑,被无知群众唾骂近三百年,可谓身后命运亦如此多舛。

和李定国一样,郑成功也是大明的忠臣良将,其平生做了两年轰轰烈烈的大事:

一、以“王师”姿态北伐,领了17万大军,大小船只3000多艘,兵丁将士全部携带家眷同行,倾巢而出,一路势如破竹,合兵于南京城下。当是时也,郑成功在凤仪门登岸,遥祭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沉痛无限,却又志在必得,称:“成功恨异族之入寇,痛王室之播迁;不遑宁处。生聚十年,响义百万;既奉旨以收京,爰提师而北伐。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实笃佑之!”一时间,两岸士庶,尽复大明衣冠。三军振奋,将士踊跃。

二、南京城下败绩,郑成功大为自责,拔剑要自刎谢天下,被诸将劝下。归师厦门,有台湾通事何斌来报:“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取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由此,郑成功举师东征,顺利收复被荷兰人占据了30多年的台湾。

毫无疑问,清朝统治者恨郑成功比恨李定国尤甚。

明室后裔鲁王朱以海曾在南京弘光帝败亡之际,得浙江明室遗臣拥立为“监国”。鲁王的抗清事业失败后,先遁于舟山,再入厦门依附郑成功。

清朝编修的《明史》中抹黑郑成功说:“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诬陷郑成功派人将鲁王淹死在海里,置郑成功于不忠不仁之境地。

老实说,质疑野史谬误者向不乏其人,但挑战权威官修正史都并不多,郑成功“轼君”的黑锅一背就是三百年!

直到1959年8月22日,人们才在金门旧金城东的鼓岗湖畔无意发现了鲁王的墓穴。墓穴中有墓志一方,上书:“皇明监国鲁王圹志”,详述有鲁王生平事迹。原来鲁王虽然曾往南澳住过三年,后来终其一生都住在金门。鲁王的死因:王素有哮疾,壬寅(1662年)十一月十二日中痰而薨。

实际上,在鲁王停止呼吸时,郑成功已经死去好几个月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批将士因水土不服而病倒者“十之七八”,死者甚众。很多将士思乡情切,脱巾叛逃。而驻守在厦门的勋将也不顾郑成功再三催促,迟迟不肯迁来台湾。1661年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悬乎一线的明朝国祚就此断绝。郑成功的恢复大业再也无以为靠了。年底,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北京柴市以磔刑处死,三个弟弟及家族十一人同被处斩。郑氏祖坟被毁,坟内尸首被装入木具,箍以铁箍,外加封皮,沿途递解,经过郡县官府,就放在牢狱中。满清还出台“迁界令”将从山东到广东,沿海三十里的人家全部内迁,中国沿海地方尽为荒土。值此国仇家恨交织之际,郑成功长子郑经又在厦门犯下乱伦之罪,私通弟弟的乳母。郑成功愤恨不已,终于病倒。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让人请出太祖皇帝的御训,仔细阅读,读到第三帖,泪如雨下,痛哭说:“自家国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又七年,今屏居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与李定国一样,吐血而死。

一方面是清廷“迁界令”的残害,一方面是清廷阴暗宣传手段的诱导,在金门、厦门、彭湖一带,民间特别怨恨郑成功。

时至今日,还有金门民众愤愤不平地说:“郑成功把我们金门的树都砍光了。”

“郑成功砍光金门树”之说原载于清人编修的《金门县志》,在金门广为人知,这也无怪乎金门民间反感郑氏了。

郑成功第15代传人台湾诗人郑愁予感慨地说:“从目光远大的郑芝龙、正义凛然的郑成功,到文武双全的郑经,在清代文人控制的历史文字里,都被刻意扭曲。说金门的树被郑成功造船而砍光,这话是有问题的。郑成功的船根本不是在金门造的,在金门顶多是修船。”

不管如何,郑成功沉杀鲁王朱以海的谎言总算是由于“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的出土而戳穿了。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87476,"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2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