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2•19”讲话一周年:媒体工作者和学者怎么看?
2017-02-21 17:49:14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习近平“2•19”讲话一周年:媒体工作者和学者怎么看?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年前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历史和现实角度,深刻阐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原则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年来,全国新闻舆论战线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牢记职责使命,锐意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呈现出崭新气象,迸发出强大活力,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磅礴气势,凝聚起全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1习总书记“2·19”重要讲话回顾

“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习近平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

“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习近平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2一周年之际·学者如是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

主流媒体更加注重贴近基层,更加注重话语创新,更加注重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用深沉的情感打动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越来越多,“千人一面”“千文一面”的情况越来越少。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跟党走,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弘扬优良传统,改革创新,扩大对外交流。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发挥批判精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与说服力,实现理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创新传播方式,生产更“接地气”、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的新闻作品,占领舆论宣传的制高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

针对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错位”和认识模糊,各主流媒体及时主动发声,着力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新闻舆论工作与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更相匹配、更加适应。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

“正如中央所判断的,新闻舆论工作已经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回顾过去一年舆论环境的变化,唐绪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现实挑战的清醒判断,为我们党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

国际传播能力是一种软实力。一年来,中央和地方媒体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加有效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

既善于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为梦想而进行的伟大奋斗,又敢于向错误思想和歪风邪气举旗亮剑,已经成为中国媒体人越来越清醒的思想认识和越来越主动的行动自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

当前,互联网在现实空间之外开辟出广阔的表达空间,在这种舆论环境,信息的交流、互动比此前任何时候都频繁,思想观念的碰撞、博弈比任何时候都激烈。面对开放多元的舆论景观,做好宣传舆论工作更要肩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不仅要盯住传统媒体,还要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用广大人民群众可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张涛甫谈到,首先要转变以传者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新闻工作者要以谦卑姿态面对“积极的受众”,以有效的宣传策略将宣传预期变现为正向的宣传效果。其次,以扎实的宣传能力提升宣传效度。理念、意识到位是前提,但理念和意识需要有扎实的宣传能力去落实。第三,互联网崛起从多方向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权力格局,传统媒体甚至陷入“孤岛”困局,整体转型传统主流媒体布局,要用新的媒体渠道对接新传播格局,应对新传播语境下的宣传议题。

3一周年之际·媒体工作者的话

“全媒体时代,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多样态势,党报评论要确立解释权、话语权、引领权,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中夯实推进共识的基础,求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人民日报评论员范正伟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密切跟踪前沿技术,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接地气加专业表达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

“全媒体传播已经进入移动优先的新阶段,创新是最重要的引擎,创意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的新闻报道有没有影响力,能不能传得开,靠的是创新,比的是创意。”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

“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回想我采写的很多普通人的故事之所以能获认可,无不来源于这份嘱托。”

——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

“媒体融合是我们主动作为的战略选择,是我们顺时应变的科学选择,是我们强魂健体的必然选择。”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

“舆论环境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负责人袁晓光

4一周年之际·学者热评

尹韵公:牢记职责使命 引领正确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等48个字,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作出了集中鲜明的概括,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和指导意义。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一如既往地牢记光荣使命、神圣职责,坚决落实好贯彻好“48个字”,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牢记职责使命,就要坚持党性原则,增强核心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同其他国家新闻学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必定是党性原则,党性原则又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法宝。坚持党性原则,一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都不能变;如果不能掌握新闻舆论阵地,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二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的立场就是坚持人民的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确保新闻媒体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场,而不是为少数人或广告商或资本集团服务。三是必须自觉而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有媒体的全部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尤其是当下,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着力增强核心意识,不断巩固全党共同的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牢记职责使命,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此理中外皆同。我们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思想贯穿到新闻采集、撰写、编排、发布的各个环节之中,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一是坚持导向统帅内容,内容服从导向,不能让八卦新闻、负面消息充斥报纸版面、电视荧屏和网络空间,特别是要把党管媒体和舆论导向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将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纳入管理范围,对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实行准入管理。二是坚持社会责任高于新闻价值,群众利益大于市场标准。不能只顾博眼球而放弃高尚情怀,也不能一味追求流量而丢掉社会责任。如果任由所谓的负面“真实”、阴暗“内容”连篇累牍地出现在报纸电视和手机微信,社会就会缺乏精神,甚至人心也会散掉。无论任何媒体,都决不能发表同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决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三是坚持把握时度效的有机统一。时度效是检验舆论导向水平的标尺。时机、力度、效果三者是“成套设备”,新闻当然讲时机,但也不能追求首发而偏离了真实;新闻也要讲效果,但也不能注重效果而失去了先机。时度效三者都要顾及,不可只顾一头而偏废另外二头,否则这个“成套设备”的运转不可能正常。我们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就是新闻舆论工作都要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牢记职责使命,就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民族自信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这些不争事实,是我国的主干和主流展示。而反映这些主干和主流的客观存在,肯定就是正面宣传的必然需求。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枝节和支流问题也有不少。因此,我们既要更多地宣传社会的光明伟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也要直面现实生活的丑态和阴暗,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把正面宣传同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有机而又有效地统一起来。

牢记职责使命,就要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位。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是时代给中国提交的任务,也是世界给中国提出的要求。随着国家实力、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将得到有力改进,获得大大增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努力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在全球更广范围更宽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和广泛认同。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

强荧、焦雨虹:移动传播浪潮中主流媒体的坚守与创新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目标方向、发展思路等进行了系统阐释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篇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时期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2016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引擎和增长点,以移动化、社交化、视听化为特征的移动传播,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正在重塑传媒生态链,媒介融合进入以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新阶段。主流媒体坚守舆论引导的历史职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写就了移动传播新篇章。

关于新闻舆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显然,移动互联网是当下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

移动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渠道对用户形成尽可能的覆盖,内容随平台、终端赋形,服务因终端差异而个性化,才能提升影响力传播力

随着4G网络的全面覆盖,智能手机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覆盖率与密度不断增高,网络产品、应用、服务向各个领域深入渗透,形成了形态丰富、产品多样、百花齐放的竞争中发展的态势。媒体领域丰富多彩,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推动下,移动APP、融媒体平台、社交应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成为最具活力的领域。

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2016年中国网络发展在体量上依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智能手机成为互联网最主要的入口,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的人群占92.5%,移动应用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娱乐需求高度贴合。

从新闻资讯的获取方式来看,移动新闻也是主流。截至2016年6月,网络新闻用户为5.79亿,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亿。网络社交、网络视频、游戏、音乐娱乐、购物成为移动设备应用最高的领域,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硬环境、软环境同步增长,移动传播成为互联网主旋律。围绕移动化这个核心,传媒领域进行着大调整大发展。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渗透进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传播成为传媒主旋律。

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新型的生活、娱乐、通讯、商务、消费模式,随着移动媒体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必需品,信息的采集生产、发布传播、消费分享模式引领生活方式变革,创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连接新关系,正在重新建构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移动传播打通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引发从技术、工具、生活乃至社会、文化的转型与重构,不仅是传媒发展的新引擎,也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重组的重要途径,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重构具有重大影响。

对传统主流媒体来说,内容生产与分发模式、信息消费模式的变革具有巨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了媒体流程。当下的信息生产和聚合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生产即PGC模式,主要由专业媒体、专业人士提供信息内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是基于此而生发的,专业的“把关人”是核心概念之一。二是用户生产即UGC模式,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出现的模式,被认为是互联网赋权的重要象征,是推动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力量。UGC 和PGC两种模式产生合并趋势,UGC +PGC 是主要的网络信息生产方式。第三种模式被称为算法分析即AA模式,主要通过对用户的阅读习惯、使用偏好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并通过计算推荐内容,个性化地推送用户可能关注的信息、热点、资讯,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分发方式正在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主要的分发方式。

一切物体都可成为终端,一切情境都可生产都可消费,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决定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是完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可以说,移动传播是全时空传播。对于媒体来说,速度的追求成为重要指标,即时获取、即时传播、即时分享,这对信息生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个层面来说,传统媒体由于流程的限制,即时性功能是天生弱项。在移动传播的大环境下,来自第一现场的生产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子,对传媒的手段和流程都是考验。

技术催生了新型传播模式,开放的话语空间话语模式促进了全民传播

个性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性连接极大地得到延伸拓展,传播的“涟漪效应”推动社会文化关系的转型、重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呈现数字化、场景化、复调化特征,APP文化、APP人格在这样移动互联大背景之下产生,并逐渐辐射、渗透。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生产、传播、消费具有全时间全空间渗透覆盖的特征,最大可能地占领用户网络应用的时间和空间是传媒的目标。在移动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渠道对用户形成尽可能的覆盖,内容随平台、终端赋形,服务因终端差异而个性化,才能提升影响力传播力。

2016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到电视,从网站到“两微一端”,主流媒体以移动传播为契机,创新新闻产品的形态、表达、叙事,进行了系列化的融合改革,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彰显新闻舆论“四力”

新闻传播学理论认为媒介主要有三大功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传媒经济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传媒话语通过议程设置、话题设置构建公共话语,传媒在塑造意识形态、社会动员、推动消费和认同建构等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传媒及其营造的社会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参照和方式。

其中传媒的社会建构属性是其重要的功能,自产生之日起,传媒就参与并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体制的更新、价值观念的嬗变与重构。概括而言,传媒承担着两种重要功能,一是喉舌功能,侧重于政府、组织的宣传性质;二是公共职能,即促进社会的沟通、交流、合作。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中,传媒承担着社会各阶层话语表达工具的作用,因此,在促进各阶层的交流、沟通领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建构社会价值、促进对话、促进社会整合上具有重大作用。

从现实背景来看,当下中国属于深化改革、转型调整重要时刻,众声喧哗中面临着信任危机、价值认同危机,主流话语、消费话语、民间话语、国际话语充满矛盾冲突,因此时代赋予媒体更为重要的功能。它既为政府决策的信息来源提供支持,也是政策决策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媒体借由自身平台参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普通民众也希望借由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参与公共事件讨论。

在快捷、全面的传播技术推动下,网络传播的聚合效应、关联效应、从众效应、蝴蝶效应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有怎样的社会,就有怎样的媒介;而有怎样的媒介,也就有怎样的社会”,传媒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动态联系日益增强,从对个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扩展到国家、民族层面的宏观叙事,在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社群建设、社会关系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创新不仅指涉媒体自身,而且对国家话语权、软实力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路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一举措表明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不仅事关媒体存亡,更是建设新型舆论阵地、掌握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关键所在,主流媒体创新融合成为国家深化改革战略部署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6年2月19日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当坚守阵地,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凝聚思想与共识、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

随着传播技术、媒体格局的变化,媒体话语权、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加激烈。国内外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包括美国英国等传媒发达国家在内,媒体的公信力一直呈下降趋势。国内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也存在不少问题与缺憾。究其原因,多元社会媒介渠道信息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众声喧哗的局面,媒体自身市场压力的增大,尤其是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更是对传统主流媒体形成了强大压力。对国内媒体而言,媒体的喉舌功能与公共功能、市场功能也常常发生摩擦。

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一般体现为“设置新闻框架”、“设定媒体议程”、“主导社会舆论”,因此传媒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是其核心,包含政治取向、价值观念、内容体系、受众群体、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多维度的认可。

在网络传播为主体的新时代,以报刊、电视电台为主的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相对弱化,主要体现为议题设置能力的减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热点问题失语、传播机制单一、市场影响力衰减等。在这个时刻,明确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极其必要且紧迫。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媒体发展的方向和使命。通过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通用的“媒体三力”在此次座谈会上发展为“四力”,增加了“引导力”这一概念,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新和深化,也是对媒体职责的进一步明确。

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公信力是传媒之本,传播力、影响力是其手段,引导力是其目标,四者最终的落脚点是传播达到与传播效果的综合呈现。四力的综合呈现是受众对媒体信任程度的一种认知,是媒体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可信任程度和专业权威性是两大主要构成因素。因此,它不仅是媒体客观、公正平衡等专业化属性,更是“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其评价依赖于受众的主观体验。它是媒体长期累积的无形资产,是媒体权威性、美誉度的表现。

在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格局之下,通过系统创新提升舆论引导力,是主流媒体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其创新发展的价值体现

主流媒体是传播体系的主体,对于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平台,主流媒体“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多样化,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比过去更紧要、更艰巨,也要求更加讲求技巧性。媒体社会建构的终极目的是彰显媒体力量,通过专业内容、广扩受众、有效传播,对时代、社会进行客观报道和评价,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社会价值引导、文化传承、观念塑造是媒体的基本使命也是其力量所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媒体立身、发展之本,因此,在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格局之下,通过提升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最终提升舆论的引导力,是主流媒体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其创新发展的价值体现。

1第一

厘清价值和定位,遵循媒体规律,弘扬专业理念,凝聚观念、管理、技术、人力、财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统筹协调内容与技术、事业与产业、发展与创新,构建理念清晰、技术先进、影响广泛的传播体系,增强认同感,提升影响力和引导力。

2第二

引导主流价值,发布权威信息,创新舆论引导策略。马克思认为报刊是“广泛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新闻宣传的突出社会功能在于它不仅在反映舆论,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导舆论。主导议程设置,突出主题报道、重大报道、热点报道,将媒体议程变为公众议程,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尤其是社会重大事件、热点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应该迅速反应、全面报道、深度剖析、主动引导。

3第三

融入互联网体系,系统化创新。真正的融合创新是利用新技术,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进行平台再造、渠道再造、组织架构再造、内容流程再造、人才体系再造、资本结构再造,进行全面的体系化的改革,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媒体集团才能破茧而出、涅槃新生。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再一次体现了技术驱动人类社会变革的魅力和无限可能。技术催生了媒介的移动化革命,对传播实践、传播理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移动传播给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与之伴生的困难也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元。媒体的转型体现了传播技术、传播实践的变迁,体现了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建构作用。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如何在传播实践中体现主流媒体对社会发展的议程设置作用,构建主流舆论场发挥引导作用,需要系统化、长期性的探索创新。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上海传媒蓝皮书》主编)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5334,"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1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