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青年价值观新取向分析
2017-01-12 16:23:57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在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青年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职业化、多变化的新特点。由此,企图简单地、笼统地概括青年的价值观,得出一个统一的总结论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是,为了提供研究的参考和决策的根据,抓住青年价值观方面的一些突出的新特点、新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把握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这不但是能够做到的,也许是唯一科学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做法。

进入 21 世纪以来,青年在价值观方面凸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取向。

新世纪以来青年价值观新取向分析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卓丝娜

一、一部分先进青年热情向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新潮流

在价值观方面,国内各种职业和背景的一部分先进青年爆发出热情地向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潮流。这主要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健康氛围中,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先进分子,同时形成了以坚定不移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为特点的社会舆论氛围。

2016年春节期间,“中国之星”总决赛上刘欢战队演唱了《国际歌》,明显表明了一部分先进青年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和相应的社会舆论氛围。一般人们难以想象,一曲传统的《国际歌》,竟然唱得全场青年观众热血沸腾,几乎全体应合,气氛热烈。演唱开始时,刘欢只是轻轻弹奏着钢琴歌唱。随着钢琴激越而坚定的节奏,《国际歌》的歌词唤回了人们的历史记忆,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导人们回归历史,回忆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辈们无所畏惧、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同时也唤起了人们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觉悟,现场情绪渐趋热烈。待到几位青年歌手集体出场,以加快的旋律、激昂的情绪、清楚的吐字反复演唱《国际歌》的主旋律时,现场气氛之热烈令人叹为观止。足够的热情、足够的振奋、足够的高尚,震荡全场,有不少青年人是在激动的泪水中与演唱者齐唱伴唱,简直汇成全场大合唱。这次演唱的视频也在微信、微博和其他新媒体上广为传播,其影响不可低估。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热情向往共产主义理想的表现。

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共产主义思想坚定的青年新秀。北京联合大学青年教师李艳艳,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在网络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6万余名忠实“粉丝”,平均每条微博的阅读量逾万次。她主持的“书香四溢”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微博读书会,经常推送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研读心得及当前重大理论文章,阅读量逾5000万人次。她数次登上微博“时政名人”榜,被中宣部和中央网信办称为网络正能量的引领者。北京大学原副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着名教授梁柱在2015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年会上赞扬李艳艳说:“我们的青年一代如果多出现像李艳艳这样的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就有把握得多。”李艳艳成为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名人,她被评选为2015年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

刚刚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毕业走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张明明也成为了青年名人。她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诚,她在课堂上和节目中敢于迎着问题进行现代破解的犀利和勇气,使她拥有众多的粉丝。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青少年恰好处在一个热血沸腾、有批判思想和怀疑精神的时期,作为老师,应该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共产主义和当下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很重要。”“同时,要提防一类现象 :个别老师在课堂上不是引导学生的批判思想、怀疑精神,而是去迎合和利用这种精神,在课堂上用不恰当的语言把中国描写得很黑暗,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从而跟老师‘同仇敌忾’,这实际上是对青少年的极不负责。”当代青年为人处事的灵活与坚持真理的老成,在她身上得到了统一。

2016年上半年,内蒙古电视台专题节目《马克思靠谱》在青年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主题歌《马克思是个九零后》传遍大街小巷。歌词作者卓丝娜本身就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一个“九零后”,现在被称作媒体界的新鲜血液。针对她写的《马克思是个九零后》,采访者和卓丝娜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值得回味。

采访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他(马克思)“是个厉害的人”?

卓丝娜:我觉得每一个理想主义的青年其实都会觉得他厉害。

采访者:是什么让你觉得可以“不再看,看马克思”?

卓丝娜:我觉得……是怀疑一切。就我现在的了解,我并不是觉得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上的每一个观点都正确,都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但是他提出来的方法论和规律,在今天依然可以解释一些问题。

采访者:“共产主义甜如蜜”一句,当时写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

卓丝娜:我超喜欢这句。复古,又燃。

采访者:你如何理解共产主义?

卓丝娜:物质自由,精神自由。

信仰真理的青年,在经历了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的现代信息社会的环境之后,认识到马克思“是个厉害的人”,“不再看magazine,看马克思”。这是对于现代信息传播革命的超脱,是对作为指导人类解放的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性精神归宿,原因就是他们“超喜欢”“共产主义甜如蜜”。看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几十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败坏、对青年的腐蚀和演变,在先进青年中破产了,一代先进青年最终还是觉得马克思“提出来的方法论和规律,在今天依然可以解释一些问题”。

2016年5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两学一做”活动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教师徐川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年轻人带动年轻人”的事迹。其实在该校还有许多先进的年轻教师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该校青年教师何畏撰写了《论共产主义理想之美》的文章,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年第 2 期发表,并上了该期封面重点文章目录的头条,得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称赞。何畏回想当时的情况说:“在我看来,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真学真信真做,还要做好理论的传播者,培育出坚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时常眼里含着泪水。……我们开设了‘社会主义500年’的系列讲座,与同学们分享共产主义精神之美、科学之真、实践之难。”该课的导论课“为共产主义正名”在学生中引起巨大的反响。这门课由五位“90后”青年教师担任,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和坚定的信仰,让学生感受共产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这一切说明,随着中国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矛盾,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目标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政治热情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激发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先进青年的这一潮流,代表了中国青年前进的方向,具有发展前途和重大的开发价值。

二、在平民百姓出身的知识青年中艰苦奋斗精神逐渐增长

为了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甘愿忍受较低的生活条件,夯实基础,等待机会。这是许多青年在现实社会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这种选择过程中,已经没有昔日对社会环境条件的挑剔,而是多了务实忍耐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青年最关心和最无奈的就是北、上、广的房价,青年感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无力租住一所像样的房子。2010年左右,北京五道口一带的房价飙升到 10 万元 / 平方米,而当时一位年轻教授月薪只有 6000 元左右。据实际计算,一位年轻教授要靠工资买下五道口一带11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需要从唐朝开始攒钱才有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不可能租住到理想的房子。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忍受艰苦生活环境的考验,长期艰苦奋斗,为自己未来的理想工作和生活,等待时机,创造条件。

在这方面,曾被广为关注的“蚁族”青年就是一个典型。“蚁族”就是像蚂蚁一样聚居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青年打工者。2010年左右,北京地区典型的“蚁族”聚居地点是海淀区北部的唐家岭地区。这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临近上地、中关村这些就业机会集中的地方,聚居在一起的低廉的房租能够被青年们接受。在这里,他们觉得有信心长期熬下去。“蚁族”青年们这种简陋、艰苦、根本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居住状况,各方面都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个地区的“蚁族”后来引起了一些人大代表的关注,大发议论,施加压力。结果,他们的善意却给这些本来就很困难的青年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有关部门为了使青年脱离这种“蚁族”居住条件,“取缔”了唐家岭地区这些“蚁族”青年们居住的廉租房。青年们不得不再次转移,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肯定是转移到更远的、更不方便然而肯定是有同样廉租房的地方去了。

近期又出现了“硕蚁族”,即硕士“蚁族”。在北京宣武门北侧回迁楼的地下室里,聚居着几十名硕士毕业的青年打工者,高学历和窘困的生活成为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标签。他们租住的地下室的房间条件是 :10 平方米左右的面积,一张单人床,一个简易折叠衣柜,一张桌子,使用公共卫生间。山东济南来的小刘对这样的居住环境感觉还满意:“一个月1000元,包网费、水电费,每月结账,不用预付,在二环内这已经很不错了。”“我租过那种4个人一间的宿舍,人多太乱,我喜欢独处,地下室也无所谓。到西四上班公交只要半小时。每月 2500 元的薪水虽然不多,但总算稳定下来了,好歹和专业还有点关系。”在这里居住的另外一名硕士小陈,“公务员考试参加了两次,都是无功而返。干过销售、房产中介、家教,做的时间都不长,干得不顺心就跳槽”。记者对这些被称作“硕蚁族”的青年做了这样的概括:“每月拿两三千元工资,租住地下室,看不到未来的方向,但他们只能扛下去。”[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硕士们毕竟多了几分沉静和现实,少了许多激愤。无论出于无奈还是感到满意,总是增长了一些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近 30 年来研究生持续扩招,每年招生量相当于 1978 年的 50 余倍。社会不可能为之准备现成的、理想的就业岗位。这些青年的心境不能不说是一种适应性,但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曲折值得社会关注。

反映这种青年知识分子、青年打工者心愿的还有着名电视连续剧《蜗居》。剧中,青年白领海萍为买得起一套起码的住宅而奋斗的情况感人至深,整个社会的酸甜苦辣得到如实的反映,一度激起了全国观众的热议。女主角海萍对妹妹海藻说的话代表了一代青年的心声:“海藻,我在这个城市,算是扎根下来了。我相信,凭我的坚持、凭我的努力,最终我一定会过上我想要的日子。而你呢?你还这么年轻 , 这么有朝气 , 虽然你犯过错 , 虽然你曾经失败过 , 但是没关系 , 正因为你年轻 , 所以你有大把的时间纠正错误重新再来,我希望你勇敢。相信自己,明天一定会好的。”这从一个角度明白无误地告诉社会,当代青年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增加了。这些都说明,青年人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想方设法努力与命运博弈。

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类处境的青年十分关心,并了如指掌。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提到了要分别关心青年中的“蚁族”“北漂”“海待”“海归”等各个层次,号召政府和社会各方关心青年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

三、更加注重运用和培植自己的所谓“人脉”,说明法治化的市场经济社会秩序还有相当多的事情要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取消了“大学生包就业”的政策,改为“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这是一个不小的社会变化。在现实社会中,各个方面是否具备择优录用人才的用人机制呢?可以说不容乐观。实际上,不少大学生的就业不是靠品学兼优,而是靠“关系”,即人们常说的所谓“人脉”。在这种现实下,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关系思维”。虽然这实际上是眷恋“熟人社会”的一种滞后思维,但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如此随乡就俗。

据媒体报道 :“调查显示,我国高校 29% 的学生聚会频率在每周两次以上,38% 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 30%”,因此发出了“大学生别为过度‘应酬’所累”的呼吁。这篇报道提供的许多信息值得注意。老同学的“久别重逢聚餐”,频繁举行的学生社团的“工作餐”,班级朋友聚餐,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广西柳州一所高校一个宿舍的学生,因为前一天晚上酒“喝高了”,竟然在第二天“集体翘课”。组织过许多学生聚会聚餐、曾任学生社团副会长的小黎说出了大学生这种过度应酬的本质 :“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向社会过渡的过程,参加社团活动能积累自己的经验,将来应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才不会十分吃力。”[2]就业的主导因素俨然成了关系、“人脉”,而不是品学兼优。社会风气如此,大学生必然也会被迫学会这一套就业的“真经”。

许多用人单位也很注重“人脉”而不讲原则。在没有“人脉”的地方,青年就业确实很难。一名北京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博士经历了就业艰难的实际情况,深有感触。他看到一些单位的人事部门和主管领导如果控制着一两个用人指标,简直就像抓在自己手里的肥缺似的,不会用来招贤纳才,而往往用来满足自己的“人脉”需要。他们能够通过种种环节和借口,把没有“人脉”的人拒之门外,而把各种具有“人脉”的人招纳进来。他们可以把真正品学兼优的人才以“我们养不起”为由加以推辞,而对于和自己具有某种关系的就业申请者则以“有潜力”为由顺利通过。在这里权力和私人关系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可低估的主导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不但就业靠关系,考研也要靠找关系。这为青年大学生求学深造设置了严重的障碍,逼得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寻找和重视培植个人的“人脉”,做必要的准备活动。长此以往,就会逼得学生首先在大学里就学会拉关系这一套庸俗作风,必然导致校风和世风的败坏。

大学生过分重视应酬和熟人关系的建立,反映了社会风气的一些状况。随着一批批腐败分子被揭露,他们的团团伙伙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腐败现象的臭气也会熏染和影响大学生。因此,对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引导很关键。否则,在进入社会之前,大学生就练就了一套拉扯私人关系的“习惯”,成为精明的个人主义者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执意要与某些不好的社会风气保持距离。一位笔名叫王纯的人在微信公众号“笨鸟文摘”上说:“记得毕业前夕,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社会是个大染缸,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被世俗之气染得失去单纯的本色。我想,人活着最可悲的事,便是活得不像自己了。所以,刻意与俗世保持一定距离,经常回归内心,找回当初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必修的功课。”这也可以视为一部分青年对于这种“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的冷眼看法。

在这方面,青年和广大民众最大的期待就是中央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同时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实际的效果。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更加有利于从根本上引领青年的价值观。

四、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中,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在青年中不断高涨,展现了一代爱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妄图瓦解党的执政基础的本质。通过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看清其以历史的“细节”掩盖历史的主流,以局部掩盖全局,以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为标准指责社会主义制度,妄图颠覆人民领袖和人民英雄,颠覆党和国家的历史,颠覆革命和进步的唯物史观。这一批判活动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氛围下,《辽宁日报》2014 年 11 月 14 日以整整一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这是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等五个国内大城市 20 多所高校调查的结果。公开信说 :“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为了这篇报道,《辽宁日报》记者集中用了半个月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整理了近 13 万字的、听课笔记,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三类问题 :第一,有的老师缺乏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认同,如用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和“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的方式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解构历史,肆意评价;第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吹捧西方的“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等;第三,以“社会险恶”吓唬学生,劝导学生“厚黑保身”。[3]显然,该公开信反映的问题是高校课堂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问题。其主张很明白:第一,在理论认同层面,不应该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二,在政治认同层面,不应该反对共产党;第三,在情感认同层面,不应该抛弃和反对爱国主义。可以看出,《辽宁日报》组织这样的宣传,出发点是驱除高校课堂上曾经长期弥漫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维护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的尊严,坚持社会主义的话语权。这一行动一出现就得到了全国高校师生的热烈评论和支持。

但是,这一正确的举措立即遭到几个所谓“公知”“大V”的猛烈抨击。他们在微博上发起围攻《辽宁日报》的狂潮。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对《辽宁日报》扣帽子、打棍子,来势很凶。他们污蔑《辽宁日报》派出记者进行的调查是“整黑材料”。他们雇佣“网络水军”起哄,一边给《辽宁日报》扣上搞“文革”的大帽子,一边狂呼“早晚绞死他们”。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一公开信之后,在一场更激烈的争论即将展开之际,《辽宁日报》没有后续跟进,原来设计中的不断深化研究问题的版面计划被放弃了。这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因而引起了不小的负面作用,严重挫伤了许多先进分子扞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性。

青年关注和参与的另外一场斗争——扞卫“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声誉的斗争,却在广大青年积极分子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炎黄春秋》副总编辑洪振快等人,配合社会上抹黑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的违法行为,先后撰写和编辑了《小学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有多处不实》《“狼牙山五壮士”的细节分歧》等文章,利用各种口述中的“细节分歧”,在大众传媒中大肆扩展“质疑”英雄和污蔑英雄的舆论,妄图颠覆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的光辉形象,损害中华民族的尊严。这一行径激起国内亿万公众的极大愤慨。郭松民、梅新育起而怒斥企图玷污英雄的洪振快等人。洪振快等人竟然抓住郭、梅二人的言辞问题,恶人先告状,把郭、梅二人告上法庭。经过审理,北京丰台区和海淀区人民法院分别将洪振快等人起诉郭松民、梅新育案驳回。判决书指出:“《细节》一文通过强调不同史料之间的差别甚至是细微差别,试图质疑甚至颠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应该说,该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情感。在此意义上,两原告作为作者和编辑,应当预见到该文所可能产生的评价,并因此负有较高的容忍义务。”这一判决在思想理论界引起爱国青年的极大的反响和振奋。这是一次伸张正义的公正宣判,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一个胜利。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广大青年网友在微信上大力支持郭松民和梅新育的正义行动,证明青年爱国热情的高涨。

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社会各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这也激起了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2015年9月,李慎明、张洪顺撰写的文章《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4]发表。之后,两位作者收到了近百名青年大学生的来信。这些来信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对态度。这些来信分别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0所高校。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生邓杰写道:“共产党人没有自己所代表的阶级的任何私利,唯有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至上,其爱国和爱国主义是最高层次和最彻底的爱国和爱国主义。”

五、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在意识形态复杂环境中持续发扬

在我们社会中,集体主义一直是不可放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但是这个总原则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经常受到严重的冲击和被抛弃的威胁。由于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了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得冲击集体主义的思潮没有呈现大的风浪。

近年,罗国杰先生逝世给青年带来了深刻反思。罗国杰先生于2015年3月9日逝世。这位中国伦理学的开创人物的逝世引发了青年的思考。青年大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连续两天召开的罗国杰老师的追思会。青年大学生和学者都认定:罗老师一生最突出的贡献并不是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一级教授、首席专家等职务和荣誉称号,而是对于党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巨大贡献。无论是他于 1996 年 10 月对于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文件的贡献,还是始终主持高校相关教材,都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导意义。这正如他自己在其文集序言中所说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究竟应当提倡什么样的道德原则,是‘为个人主义’‘正名’,还是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二十年来,我的大部分论文,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写作的。……这样做,并非因为我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不得已,就是出自一种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责任心,而这种责任心又是由一种长期形成的理想和信念所支持的。”[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高扬集体主义的旗帜,使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灵魂不变、方向不变。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对青年价值观不断关心和指导,在青年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4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与青年座谈时指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视察时进一步讲到坚持集体主义精神 :“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7]中央领导对青年的引导和鼓励使得广大青年深受鼓舞。青年也表达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集体主义原则的决心 :“我们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锤炼品格,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和践行者。”[8]

近期,随着杨绛先生去世而流传的伪造名言,其矛头直指集体主义精神,反映了排斥集体主义的思潮依然存在。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离世。网上突然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手写体的伪造的所谓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段子。这个伪造的段子说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可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如果这样的段子是真实的,就等于把杨绛塑造成了一个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对此,人民网等媒体立即发表了澄清性的报道——《网络热传的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并非先生所作》:“一些署名为杨绛的《一百岁感言》的手写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等相关内容,也被转载传播。但其实,《一百岁感言》并非杨绛先生本人所作。”“记者随后拨打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话,工作人员也对该篇网传文进行了证伪。”同时,人民网还刊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2013年7月15日在杨绛先生即将迎来102岁生日时对这段文字的辟谣:“所谓《一百岁感言》,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准备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9]在现实生活中,背弃集体主义原则的行为为广大青年所不齿。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舍全班学生于不顾,自己跑出教室避难的教师范某,被青年们戏称为“范跑跑”。范某当时在电视节目中的自我表白成为其个人主义的宣言书 :“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某这段话,在数次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所做的测试中都被青年干部坚决否定。当问及 :“你们谁希望自己的身边充满这种人?”“你们谁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这种人?”答案都是否定的,没有一次例外。这说明集体主义的总原则在人民大众和青年的心中扎下了根,只要连续稳定地坚持,并将其转化为越来越普遍的生活准则,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的、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风气的社会。

六、在深入反腐败的斗争中,增强了对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消除腐败的信心,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大为消散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展开,青年逐渐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消除腐败不单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做得到的。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得到了加强。

由于一段时间以来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反腐败斗争的迟缓,整个社会普遍在追寻彻底消灭腐败的途径和手段。在暂时找不到具体出路的时候,西方敌对势力大加宣传,指责社会主义国家的腐败现象是共产党“一党执政”造成的,鼓吹要解决腐败问题,必须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国内所谓的“宪政思潮”也借此兴风作浪。这在青年的思想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疑惑。

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恢复,广大青年在政治上彻底抛弃了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说教,开始建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心。

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青年精神面貌的振奋是与反腐败斗争的胜利进展有关的。同时,也与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相关。这一点美国政治理论家布热津斯基看得很清楚。近年来他写的《战略视野》一书就透露了这样的判断:“中国……精心塑造的国际形象正激起世界欠发达地区民众的政治热情。与正在消逝的‘美国梦’相比,很多人热切盼望一个更贴近自身未来的愿景。中国正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崭新的选项——日益璀璨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夙愿的不断进展,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是青年振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社会条件。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对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6254,"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1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