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一纸万象 讲述五彩中国文化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绵竹年画博物馆首次通过新华社记者商洋(英文名:Sylvia)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账号亮相。与西安大明宫、湖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博物馆等博物馆“大咖”一道,面向海外2000多万网友们开箱鉴“宝”,收获众多点赞和评论,讲述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文化故事。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春节,换上新的年画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祈求新一年吉祥安康。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绵竹年画的制作特色在于手工施彩和勾线,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内容多样。同一个线版的年画经由不同艺人,甚至同一艺人不同的力道、心情进行彩绘,呈现出“同形不同色”的风格趣味。

绵竹传统年画门神
作为传承了千年传统美术技艺的绵竹年画,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注入了新内容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2006年6月,绵竹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绵竹年画博物馆
绵竹年画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较早的专业年画博物馆之一,馆内展示着清代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所作《迎春图》的3D动画,此卷描绘了当时绵竹迎春会盛况,包含46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民俗及商业活动,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除收藏外,博物馆集保护、传承、研究、展览、推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传授年画技法培育新人,指导开发文创品和衍生品。如今,绵竹传统年画和文创产品的足迹已遍布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绵竹孝德镇的“绵竹年画村”

绵竹年画村村民作画
绵竹年画还是植根于中国乡土文化的绘画艺术。在绵竹孝德镇的“绵竹年画村”里,所有建筑的外墙都彩绘着各种风情的年画。 “忙时扛锄头,闲时拿笔头”,农闲之时村民们相聚“农闲堂”绘制年画,用勤劳的双手,勾绘出岁月与回忆,也记录了幸福和美好。

孩子们在年画村席地作画,描绘家乡美景
绵竹年画,将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烟火气的表达,讲述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小小的博物馆文创,把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融入日常生活中,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力量。

绵竹年画虎年文创产品
文/陈贝贝 视频剪辑/王敏行
图片由绵竹市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中国·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