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文字中共淮安区委书记 徐子佳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每个中国人都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享受着开放的果实。古老的江淮大地,周恩来总理诞生地——淮安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拓展开放深度,淮安区进入了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历史最好时期。今年10月,我区成功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是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我们坚持发展为先,调优结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全区经济运行健康平稳,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9.23亿元,是1978年的202.9倍,年均递增14.6%;工业总产值744.26亿元,是1978年的428.9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GDP连续迈上300亿元、400亿元大关,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突破性转变。全球最大的人造草坪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伞形齿轮生产企业、全省最大的中央厨房项目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单打冠军”,支撑起淮安区加速振兴的发展之路。

我们坚持统筹协调,互动并进,城乡形态日新月异。古城保护步伐坚定、经典频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创成苏北首个国家5A级景区,2018年获评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新城建设步履铿锵、日新月异,高标准建成恩来干部学院、淮阴工学院萧湖校区,现代都市商业气息浓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完成乡镇布局优化,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力,201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93.04万吨,是1978年的两倍,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渐次展开。

我们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361个,进出口总额55.8亿美元。园区平台提档升级,淮安经济开发区启动国家级开发区创建,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功入选“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成为苏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全区个私企业数突破5万家。科技创新显著加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全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市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井神盐化技术中心获评全市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百斯特农业“第五代中央厨房和一二三产融合创新项目”在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名,共创人造草坪成为全市首家入选江苏省科技创新百强企业。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利民,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一大批惠民工程在淮安区大地扎根开花,投资11.4亿元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实现了让全区百万农民喝上城乡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四同水”的庄严承诺。在全国众多县区中第一个实现公办学校集体告别“粉笔黑板时代”,创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在全市首家提出并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在全省首批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3年顺利实现了省定2003版小康目标,并通过了全面小康百姓认可度省民意调查。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33元,是1978年的108.4倍,年均增长12.8%。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艺术(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一张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滋润着百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解放思想大讨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创新探索乡村振兴“百面红旗”创建评比活动,将“三项机制”贯穿于干部教育管理全过程,全面压实“两个责任”,持续推进“四风”和“两为”专项整治,在全国率先探索设立“三大攻坚战”专项执纪监督室,全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持续巩固。

岁月轮转四十载,沧海桑田换新颜。回望40年奋进历程,全区人民付出了艰辛努力,书写了精彩故事,也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以深刻启示: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源泉,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依靠,担当实干是改革开放的制胜法宝,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坚强保证。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这些宝贵经验,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近年来,随着江淮生态经济区、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区两带”重大战略机遇在淮安交汇叠加,连淮扬镇、徐宿淮盐、宁淮铁路以及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等重大交通工程规划建设,淮安区的区位条件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迎来了难得的发展黄金期。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将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两大目标”,加快建成江淮生态经济示范区、大运河文化带特色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展示建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

深入解放思想,浚通改革开放源头活水。把解放思想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先导,以思想大解放推动观念大转变、格局大提升、发展大跨越。增强居安思危意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取向,瞄准更高目标,确立更高标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通过改革破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体制机制,以新思维研究新问题、以新思路落实新任务、以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增强执政为民意识。牢固树立“发展为重、群众为本、企业为先”的理念,以实际行动把执政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到改革开放的实惠,分享加快发展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改革开放澎湃动力。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全区上下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探索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改革谋划。始终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把解决问题作为制定方案、部署推动、督促落实的目标指向,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打通改革“路线图”,落地“最后一公里”。坚持目标导向,突破改革重点。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特别是把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党建纪检等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改革牢牢抓在手上,下好“先手棋”,突破“关键点”。坚持责任导向,注重改革协同。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改革任务责任制,深入督察改革的机制建设、工作部署、推进力度等情况,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预警、提前亮灯,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不断扩大开放,拓宽改革开放长远空间。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提升平台载体。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分块打造特色分明的总部经济产业园、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和现代电商物流园,把“园中园”打造成为加速腾飞的“核心增长极”。突破重大项目。健全项目建设全链条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一区三园四条线”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紧盯五大主导产业,重点聚焦50亿元、百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加快引进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梳理营商环境问题清单,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不见面审批”,深化市场综合监管执法改革,为企业发展降成本优环境,让群众少跑腿多省心,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把握发展机遇,明晰改革开放方法路径。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把改革开放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盐化新材料、机械电子、现代教育装备等工业主导产业,到2020年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力争达70%。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大数据、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660亿元、占GDP比重达49.5%。建设美丽淮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守“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道关口,实现环境指数与产业指标同步提升。深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到2020年实现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优化民生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以上、新增财力四分之三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聚焦脱贫攻坚,到2019年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出列。加快建立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幸福淮安区”品牌。确保和谐稳定。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化“精神育警”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改革开放坚强保障。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践行“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觉对标“六个杰出楷模”,激励党员自觉践行周恩来精神。完善落实“三项机制”。细化鼓励激励相关措施,深入实施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整退出机制,营造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氛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更大力度惩治腐败,不断健全监督体系,着力维护风清气正的优良政治生态。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9998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9/0127/6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