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深化改革再出发 推动发展高质量

黄克清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舞台上,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重头戏”。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试点“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共有产权”住房得到国家住建部肯定,金湖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级试点被国务院“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办公室作为基础模板向全国推广。

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必须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勇于破除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深入学习新思想,明确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明晰我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思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显著成效,僵尸企业基本出清,房地产库存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挂牌上市企业超过40家,降低企业成本30亿元,重点领域补短板项目总投资4000亿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国企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二是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的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工商登记注册、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保持全省前三位,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制全面建立,“双创”环境评价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创建新型城镇化综改先行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65%和60%,新型城镇体系基本确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节约集约型土地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投融资机制更加完善,重点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四是打响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改革品牌。行政审批、生态文明、综合医改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优势更加凸显,在“多规合一”、农村改革、土地管理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继续取得先行先试经验,改革工作取得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聚焦痛点堵点,在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1.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大力度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纺织、化工等行业退出一批低效落后产能;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化解政府性债务,有效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全面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基础设施、生态文明、民生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进一步补齐短板。

2.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3550”常态化,力争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5个工作日内完成。在盱眙县探索实施“标准地”改革,实现企业“一窗受理”即可开工建设;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范围,建成智能高效便捷的市县乡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制。

3.着力抓好综合配套改革,尽快形成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成果。一是优化“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功能,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实现“一个目标、一个蓝图、一个平台”;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升居住证“含金量”;二是推进白马湖生态保护等五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拓展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范围,推进同一乡镇范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洪泽区建设用地“双减量”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试点,完善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是推广“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探索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发展模式,支持每个县区因地制宜打造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四是推进经济发达镇和重点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式、日常管理一中心、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

4.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一是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和质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开展洪泽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二是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范围,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互换并地、入股试点等成果应用形式,推动盱眙县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通过“公司+乡镇”模式,形成规范有序土地流转机制、运营服务机制和管理保障机制。三是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功能,建成集信息发布、产权交易、法律咨询、项目推介、抵押融资为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到2018年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交易额累计达50亿元。四是积极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的有效实现形式和收益分配方式,进一步拓宽富农增收渠道。

5.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产权。进一步整合市级专项资金,探索资金改基金模式,积极推进市县区联动设立市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助推产业项目引进和企业成长;积极探索“亩产论英雄”机制,完善和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实施天然气农业水价等资源价格改革,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改革,开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试点;出台《淮安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涵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使恒产者有恒心、投资者有信心。

6.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完成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融资平台类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培育2-3家行业有影响、竞争有实力的产业集团和“小巨人”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内生活力;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7.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建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10个以上,实现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建立组织开展产业创新链研究。加大贷款贴息、绩效奖补、科技创新券等普惠制支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扩大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形成围绕政府科技投入、吸引金融信贷和鼓励创投跟进投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三)强化统筹协调,切实保障改革落地见效

1.围绕压实改革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部门切实履行改革主体责任,担当有为,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加强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形成协同和倍增效应。及时解决处理改革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除改革“肠梗阻”。

2.围绕改革落地生根,强化督查指导。强化事中事后跟踪督查,推动相关县区和部门对标重点改革任务,明确时间表、施工图,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认真组织督查考核,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实行季度跟踪推进、年底对账盘点。总结推广地方和基层改革经验,大力宣传改革先进典型、优秀案例,造浓改革氛围。

3.健全激励和容错机制,鼓励实干担当。推动各级干部紧密结合实际敢闯敢干,主动作为。坚持依纪依规、实事求是、严格甄别、客观公正原则,充分保护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开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

(作者系淮安市发改委主任)

上一篇:文字——我市农机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9995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1107/5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