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强化“引聚留” 构建良好人才生态
沈雪娇颜锟刘杨
近年来,清江浦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眼于引才、聚才、留才三个关键环节,创新突出“三个加法”,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陆续出台一系列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维护人才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聚力打造全市最优人才发展环境。
引才:“人才引荐+中介牵线”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人才引荐+中介牵线”联合引才。清江浦区聘请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区内高层次人才、科技镇长团等26人担任“招才引智顾问”。在淮安市引才奖励基础上,出台《清江浦区社会引才奖励暂行办法》,根据引进人才项目实绩实效额外给予顾问1万-10万元引才奖励。今年以来,顾问已邀请63名专家为企业问诊搭脉,解决重大技术难题17个。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顾问钟东阶牵头引进南开大学李铁龙博士的人造细胞膜中试孵化项目落户该区,采用自主专利工艺,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能够量化生产人造细胞膜的基地。在区科技、人才部门帮助扶持下,李铁龙博士先后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淮安市“淮上英才计划”领军人才等项目。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鼓励人才服务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有序承担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职能,为企业引才育才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效服务。今年,通过社会中介引才、培育,全区申报省“双创计划”人选10人,公示入选8人,入选数量居淮安市第一,进一步凝聚引才合力,改变以往政府在招才引智中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
聚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集聚人才。清江浦区突出用人单位引才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宽人才认定的条件,向企业放权。区人才办牵头定期开展人才对接会、院企洽谈会、双创成果展等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交流搭建平台。2017年,在山东对接会上,淮安澳洋顺昌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结识了山东大学张宇博士,引进张宇博士研发低成本高效倒装LED芯片项目,产品推向市场后,实现年销售收入4.6亿元。该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厅6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资助。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培训,年初由企业报送培训需求,制定“菜单式”培训计划,选送人才到高校研修深造。
区政府鼓励企业创新载体建设,通过跟奖、跟补等方式,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创新联盟,创建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整合提升淮安大学科技园、清城创意谷、淮安物流小镇众创空间等“两化双创”平台的功能,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成立3个“乡土人才工作室”,发挥“田秀才”“土专家”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等方面引领示范作用。今年以来,全区组织人才活动11场次,培训各类人才500余人次,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入选省、市人才项目31人,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留才:“优势政策+优质服务”
引人才更要得人心,“优势政策+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为促进人才落地生根,清江浦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清江浦英才计划”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和省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九条政策措施》等系列富有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将人才“三个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即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和1000万元创业担保基金,其中创业引导资金逐年增长不低于20%。加强区科技人才秘书队伍建设,从人才、科技、人社等职能部门中层以上干部中选派33名科技人才秘书,常态化组织“问需于企”服务活动,及时更新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建立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结对联系等工作,及时听取意见,掌握人才需求、思想动态等情况。区人才办牵头梳理汇总《双创应用手册》,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帮办、金融对接、项目申报等专业服务。开通“绿色通道”灵活方式方法,为人才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户口迁入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人才潜心研究、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今年以来,已为17名人才提供人才公寓、户口迁入、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