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余辉:解密古画里的“中国故事”

2004年,他在巴黎作为中方策展人主持大型展览《神圣的山峰》;2007年,他在布鲁塞尔和北京参与策展《中国·比利时绘画500年》;2009年,他获首届中国美术·理论奖;2011年,他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专著有《画史解疑》《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等……

他就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余辉。

在兴趣中快乐成长

1959年10月20日,余辉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军人家庭。父亲余西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任职,驻防淮阴;母亲姚珍珠在北京301医院做理疗工作,她于1962年调到位于淮安县大运河边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医院。1965年春天,余辉随父母从淮阴搬到南京生活。

余辉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走到哪画到哪。小学一年级时就自己用鞋盒制作幻灯机,取下手电筒灯泡,把灯泡用电线接好并安装在‘幻灯机’盒子里,把用透明颜料在玻璃上画的幻灯片放在盒子前的凹槽里,光照在幻灯片上,投影打上白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就出现了,引来很多小朋友观看。”

1972年1月,从淮阴五七小学(即淮师二附小)毕业后,余辉进入清江中学就读。余辉说,“那时,我每星期都盼望上一堂美术课、语文课,业余时间继续画画。到高中部时,学校不开美术课了,但有美术兴趣小组,我就跟张文辉老师学习绘画,从石膏、静物素描开始,到后来的人体结构、解剖和人物素描,再到水粉色彩等……”1975年,余辉的绘画作品参加了“清江市少年儿童画展”。之后经过层层选拔,其绘画作品还参加“江苏省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

在爱好中明确方向

1976年6月,余辉高中毕业在家等待分配期间,他专门上门请教了张文辉、刘小林、金跃晋等老师,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余辉的绘画长进更快了。

1977年4月,余辉被分配到清江市红卫兵十年制学校,成为校办厂工人。学校分配他做自行车毛球,以工代教,他一有时间就去听其他老师讲课。张福长老师指导余辉当小学老师的“基本规律”,后来学校试着分配余辉先教“常识课”,跟班到初中后,学校分配他教地理、历史。

“一开始,学校领导不知道我会画画,让我教美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清江市文教局要把各校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照片贴到局宣传橱窗里,通知要求第二天就要照片,老师又没有现成的照片,现拍也来不及了……就这样,我提议用画像试试……画好一幅后,大家都说像,就决定让我一个一个画,共画了4人。”从此校领导决定让余辉教美术。

余辉一边教美术,一边组织学生利用星期天画画,有空就到学校东侧的淮阴地区商业局宿舍找人做模特,为他们画像,然后送给他们。1977年9月,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这激励着余辉更加刻苦学习,他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此时,余辉每天中午都从大闸口到淮海路的新华书店一带画人物速写,常引起围观。星期天,余辉会到钵池乡为农民画像。这时期,余辉画了上千幅人像。余辉说:“大部分画像都给了被画对象,自己只留几张用来请教老师。当时一个月18块钱工资,生活费用掉10块,余下8块全部用来买纸、笔和颜料。另外,每月2块服装费,一年24块。我在校期间没买过一件衣服,服装费都用在绘画上。吃饭就在学校东边的淮阴地区商业局食堂,一般都是晚上去吃,中午就在外面买面吃,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从“美术生”到突破者

1979年,余辉考取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余辉说:“我文化成绩考得不错,这得益于教语文的吴承美老师,他经常辅导我……当时高考点设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距离我单位较远,我和朱军颜是同学,吃、住、午休都在他家,解决了我的大问题,这对我安心考试并取得好成绩帮助很大。”余辉在老清江市工作几年,得到许多前辈和同辈的帮助,每每想起,心里无比温暖。

“在南师学习,既增强了绘画基本功,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与领悟有了提升,使我变成了全科美术生……要感恩南师的老师……”余辉说,要感恩教书法的尉天池、教外国美术史的秦宣大、教文艺理论的左庄伟、教国画的卢是和丁战等老师。

1983年夏,即将毕业的余辉去拜见徐悲鸿的弟子杨建侯教授。一句“不要成为画匠”让他改变了最初从事绘画创作的志向。“画家与画匠的根本区别在哪儿?”杨教授沉思了一下:“在于懂不懂艺术史。”6月底,余辉被分配到常州市青少年宫,成了一名美术老师。

大四时,余辉接触了艺术史,对古画的真伪很感兴趣。杨教授的点拨让余辉恍然大悟,他有了新的目标——研究艺术史。在其后的四年,余辉牢记杨教授的教诲,空余时间,他埋在艺术史的书海里,几乎读遍了当时跟绘画史有关的所有研究文章和专著。

1987年,余辉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硕士研究生,专心研究中国古代名画名作的鉴定问题,主攻宋元时代的美术史。当时,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研究的艺术史比较肤浅、不透彻,没有一个中国学者能将一幅画的研究写成一本书。针对此,余辉潜心研究,想做个真正的突破者。

1989年夏,毕业前一年,余辉的论文没有着落。他一边苦思冥想,一边凝视《故宫博物院藏画集》的画页,当看到五代胡瓖的《卓歇图》卷时,心想:“真是胡瓖画的吗?谁说的?有根据吗?画中的人物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余辉查题跋,最早是元代王时将此图作者定为五代胡瓖,却没提出任何依据。

为何不以此为研究对象,写一篇毕业论文?

余辉说,“鉴定靠的是实证,可否通过图中所绘少数民族的族属和该民族表现出来的时代特性,来判定绘制年代、创作目的和民族心态?”就这样,余辉花了大量的时间,通过服装、发饰、器物的比对和考证,鉴定出《卓歇图》卷等清宫旧藏的一批旧传五代胡瓖、李赞华绘画的是金代女真人,而不是旧传的契丹人。就此写就的毕业论文《金代人马画考略及其它》得到了导师薄松年的鼓励,导师认为应当听听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的意见,并邀请启功参加论文答辩会。

启功十分肯定余辉的研究方法,他还为这篇论文撰写了按语并刊发在1990年第4期的《美术研究》,着重介绍给业内同行。启功先生这样评价:“这篇论文,从深入详密地考证金代历史背景着手,结合具体绘画作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才真正是绘画鉴定的正确的、可信的、科学的方法。”

潜心解密与丰硕成果

1990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余辉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搞展览,做职业策展人。

在故宫搞展览的十多年里,余辉的日常工作是选展品、写说明,他接触到不少珍贵藏品。余辉慢慢发现,文物虽定级了,但许多作品特别是宋元绘画的内容及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并不清晰。他一有时间就潜心研究,一心要解密古画里的“中国故事”。这期间余辉发表了60多篇有分量的论文。特别是1996年,余辉用同样的方法揭开了旧作辽代陈及之的《便桥会盟图》卷实为元代绘画,立即被国外学者翻译后刊载,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

余辉在艺术史研究方面也是成果丰硕。先后发表《张彦远、郑午昌、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比较》《离难与新生》等多篇。毕业时启功先生的鼓励使余辉很受启发,余辉利用民族学、文献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并尝试建立一套鉴定早期绘画的基本方法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自1950年被发现至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热烈关注,相关论文和专著400余篇。在研究《清明上河图》的7年里,余辉4次实地考察开封,力争要“返回”张择端创作的历史现场。为了弄清张择端少年生活过的山东诸城,他从张择端的老家启程,往开封一路西行,实地考察沿途的民风民俗。余辉从画中数十处反映北宋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细节入手,解读卷后金元明诸家跋文,考证画家生平;考证出画中女性流行的衣冠服饰,以及党争败方的书法屏风沦为苫布、羊肉牌价、私家漕粮入汴等事件,锁定绘制时间是崇宁年间(1102—1106)中后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证出北宋后期暗伏的社会危机,画家以曲谏方式劝诫皇帝关注社会隐患。之后,余辉又找到了它的姊妹卷《西湖争标图》,即元代摹本《龙舟夺标图》,使观者对张择端及其作品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余辉还从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里,揭开了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北宋摹本)的真正画意:画中的棋局全用黑子摆出了北斗七星围着北极星的图形,这与图中李中主和三个弟弟的座位与李家“兄终弟及”的继位顺序完全一致。余辉说,“实际上,这幅图是在向朝中表明他们的王位继承法。”

类似这样“探案”揭秘性的古画研究,余辉写了50余篇论文,涉及上百件古代名画的内涵、外延及作者考订,如关于唐代阎立本《步辇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多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被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包华石比喻为“福尔摩斯式的古画探索”。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四套《文明之旅》栏目关注,他先后六次登台向观众讲述古画里的“中国故事”。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余辉还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曾帮助大英博物馆、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等10多家博物馆鉴定古书画。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法国总统希拉克是位中国文化痴迷者,在2001年6月的欧盟首脑会议上,希拉克开会走神在看一本香港出版的英文杂志《东方》,这一镜头被记者捕捉到,经查询,希拉克看的是余辉写的文章《宋本〈女史箴图〉卷研究》。这篇文章余辉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考证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卷(唐摹本)和故宫博物院南宋本的渊源历史。

关于研究心得,余辉说,“绘画鉴定与研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全用今天的生活经验去解释古人的生活场景,谁都明白这个基本常识,但一进入到具体的研究课题,很难想起这个浅显的道理。艺术史家应摆脱平面解读古代绘画的研究方法,应深入到古代画家的内心中去,探究他们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在诸多方面的效果和影响。面对明显内容丰富、背景复杂的古代绘画,已无法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破解式的研究,必须以多个视角、多种方法对之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历史学、民族学、风俗学、逻辑学、地志学等,都有可能组合成开启尘封画史的密码锁。”

这么多年来,余辉曾在英、法、德、加、美、日等国的大学、博物馆举办学术讲座或鉴定中国书画20多场次。异国他乡的见闻和经历,让余辉切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文物就是这命脉的载体,是深藏于历史长河中意蕴绵长的‘中国故事’。”余辉说。

□黄育举

上一篇:露天电影和乡村夜晚 下一篇:七十不再“古来稀”最好的抗衰老方法在这里……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6643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525/4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