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十八年攻坚 实现历史性突破

经过十八年的实践钻研,日前,以市农科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江苏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在第八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选中荣膺一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市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此项殊荣。

回首十八载,一个坚定执着的团队、一次另辟蹊径的突破、一张千锤百炼的配方、多剂降灾增效的药物产品……一个个美妙音符共同演绎出江苏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的精彩。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全省范围内实施,2014年—2016年累计推广面积1.2亿亩次,占同期稻麦总面积的60.6%;累计增产稻麦386.47万吨;总经济效益84.6亿元。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认为,该项成果构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并在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认为,该成果应用性强,显著减轻了江苏稻麦大面积生产中的倒伏等现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整体成果居国内同类成果领先水平。

理论奠基——一张配方的前世今生

田间实验——一张配方的足践躬行

自古农业生产有“望天收”之说,庄稼收成好坏主要看天气。从江苏来看,每年仅稻麦倒伏率就达30%,尤其是在稻麦抽穗至灌浆期、若遇连阴雨暴风天气,往往发生倒伏或严重倒伏。稻麦一旦倒伏,严重影响品质,加重病虫害,并且亩机收割成本增加40~50元,轻则田块减产10%~50%,重则甚至失收。

“从业35年有余,我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农作物的抗倒伏、抗逆境。”江苏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主导者、市农科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王伟中介绍,江苏是稻麦种植大省,尤其是淮安常年稻麦种植面积逾400万亩,受气候、灾害引发的倒伏给收成带来极大影响。2000年后,他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稻麦抗倒伏的研究,并成立项目团队,专题攻克。

项目团队发现,长期以来防止稻麦倒伏的化控措施都是在稻麦拔节期使用生长抑制剂,缩短稻麦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株高而达到抗倒伏的目的。但稻麦的基部节间开始伸长时也正是稻麦穗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像给怀孕的妇女吃减肥药,将严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一样,在拔节期使用生长抑制剂往往是在提高了稻麦抗倒性的同时,却严重影响穗部生长发育,造成产量严重下降一般减产15%~25%以上。

如何在抗倒伏的同时实现稻麦增产?经十多年来的科技攻关,项目组创新性地研究提出出了增产抗倒新技术理论与应用技术体系。他们科学地选择化控时机,避开穗粒生长的关键拔节期,穗粒数已经定型的破口期至扬花期作为药剂应用时期,实现了增产抗倒相统一的关键突破。“喷一次药,每亩要增加成本几元钱,我们的技术必须让农民使用后,即使在没有发生倒伏的季节,也能实现增产。”王伟中表示,实验证实,该项技术的物化产品——劲丰谷德使用后可让稻麦增产10%。

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稻麦抗逆境内容融入进来。科研团队提出以“防”为主的技术思路,首次将“气候障碍的化学疗法”和“植物获得性诱导抗性”理论应用到稻麦低温冷害灾害的防控中。王伟中表示,试验与生产检验证实,该项技术可提高稻麦抗低温冷害能力,减轻低温冷害对稻麦的危害,同时增加稻麦灌浆强度,使稻麦增产10%。

针对于此,他们依据稻麦抗逆抗倒伏原理、低温冷害机理和调控关键节点,以绿色为导向,研发了与稻麦逆境灾害相对应的物化产品:增产抗倒伏类产品(如劲丰谷德(原名劲丰)、稀施保)、大壮秧苗培育类产品、抗逆增产类产品(防黄僵苗配方肥料、维他灵、粒宝宝、小麦抗低温调理剂、小麦增积温促早发拌种剂)等12个,为大面积稻麦抗逆增产、抗倒伏、抗低温冷害等综合应用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系列技术物化产品支撑。

田间实验——一张配方的足践躬行

又值春暖花开,在市区一块试验田看完小麦的长势情况后,顾大路主任又赶往百里之外的泗洪县城镇赶,那里的小麦扬花期刚过,最近又刮了几次大风,他想看看喷洒过小麦抗倒增产营养剂"劲丰谷德(原名劲丰)"的使用效果。

顾大路副研究员,市农科院作物调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研发团队的一员。“劲丰谷德(原名劲丰)”就是稻麦生产抗逆调控技术的物化产品。多年来,研发团队成员们“不是在试验田中,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如市农科院副院长王伟中所言,科研成果必须接地气,只有在实验室、更重要是在农田一次次应用验证完善,才能真正成功。

早在2000年,作为研发团队的骨干,顾大路率队到金湖县做田间试验。他回忆,当时他们在金湖农科所试验田做试验,在津稻17水稻品种上做配方筛选。划了近一亩地为试验田,以6平方米为一区分出99个小区,做分区倒伏试验。待到拔节取样时,夏季一时雨淋一时曝晒,但因时间紧,他们根本顾不上,坚持在田间取样,常常一天下来湿了几身衣服。根据田间作物表现,再对配方成分不断调整,至2003年,配方的几个主要物质成份基本确定。

为了加快成果研发速度和保证实验连续性,项目组成员王伟中、顾大路、吴传万、杜小凤等人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一做就是一整天,有时及早就到实验室看实验设备记录实验数据,有时周末还到实验室做实验、查资料。为了查看成果在田间的应用效果,中午顶着烈日或冒着大雨还到田间查看苗情、产量性状等。

为了解决小麦抗低温冷害的问题,杜小凤、顾大路、杨文飞、文廷刚等人先在实验室低温培养箱开展试验,并在小麦苗期冒着严寒做实验、取样,及时在实验室开展小麦内源激素的检测试验。

“‘劲丰谷德(劲丰)’抗倒增产效果不错,我一直在用,周边不少大户也都觉得这个很好。”泗洪县城头镇种田大户王维新由衷称赞。近年来,王维新家逾300亩麦田一直选择使用“劲丰”,小麦长势都不错,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淮安市农科院的技术员就上门,现场解决问题。

2008年后,随着配方的逐步完善,项目团队开始在淮安周边布点广做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项目团队的足践躬行,通过强化田间实验,不断发现并化解配方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配方的各组组成物质及其配比的完美结合。

扩大推广——一张配方的千锤百炼

“‘劲丰谷德’虽然是新产品,但研发的技术团队态度严谨,产品效果也让人非常放心。”提起2013年初试这个稻麦抗逆物化产品时的经历,滨淮农场技术人员称赞道。他说,当时他们在将“劲丰谷德”和其他农药混配使用过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怀疑产品质量有问题,就打电话到淮安市农科院。没想到,该院副研究员、项目团队推广负责人杨文飞连夜组织科研人员赶往现场了解情况。

杨文飞介绍,滨淮农场是项目“3+1”推广体系中的一个点,也是项目加大推广力度、更大范围验证并提升产品适用性的重要平台。他回忆,在滨河农场,现场观看了他们的配制过程,并发现配药人员将所有农药(原液)一起倒入药桶内再加入水拌均,就会出现气泡。杨文飞他们带着问题回来后,立刻搜集市场上的农药(60多种),在实验室展开劲丰谷德与其他农药混配技术研究,经过数百轮的混配后得出结论:只要不是同时混配,先将劲丰谷德与水搅匀再放其他农药搅匀,或者先将其他农药与水混好搅匀再放入劲丰谷德搅匀都不会出现气泡。在及时将这一发现告知滨淮农场后,项目团队专门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上对这个操作程序加以标明,由此回避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机制创新——一张配方的扎根粮田

为了加快成果推广速度,项目组建立了以政府、科研、推广、企业、农业新型主体与国家稻麦产业技术体系相融合的“5+1”推广模式。通过政府主导、科技支撑、推广增效、企业参与、农民增收的结合机制,有效凝聚各方人力、物力、财力,将政策规划转化成实际行动,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科技产品,以政策扶持技术,技术孵化产品,产品提高农户效益的模式进行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有创新、生态获保护、农户得实惠、企业增利润、政府享美誉的五赢效果。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会议上进行宣传该成果,同时把该成果物化产品列入稻麦生产防灾减灾技术产品名录。团队成员、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王兴龙推广研究员多次在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会上进行技术讲座,多次组织各县区农业技术人员到凌桥高产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观摩,从而加快了该成果在我市稻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作为农业推广项目,如何将技术推广出去,并让这项成果真正落地,最终为农民所接受、为农业增收做出贡献?王伟中认为,必须最大范围地试验,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将实验室和农田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零。2011年以来,尤其是2014~2016年,针对江苏省南北跨度广,生态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差异大的特点,他们以稻麦绿色高效增产防倒伏技术为主线,以绿色为导向研发的稻麦生产抗逆调控物化产品作为防灾重要手段,为使核心技术和相应物化产品发挥最佳效果,组装集成了优质食味抗逆稻麦新品种筛选、水稻机插壮秧培育及绿色栽培技术、土壤测土配方及稻麦一喷三防技术、稻麦渍涝灾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并构建以“3+1主体共建核心、示范、辐射三大功能区”的示范推广方案进行示范推广。短短几年时间,以团队20多人之力,将项目应用范围逐年扩大,涉及全省13个地级市农业推广部门的示范点、30个示范县、60个示范基地和18个国有农场等稻麦主产区,覆盖了全省主要的稻麦产区。

项目推广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丰硕的。新洋农场百亩“淮麦33”应用劲丰谷德,未出现倒伏,单产696公斤/亩,再次刷新了江苏省小麦单产最高记录;金湖县淮胜村农业三新工程示范点100亩“宁麦13”实收单产558公斤/亩,对照田块增产高达21%;宝应县夏集镇水稻高产示范田300亩南粳9108上应用,未发生倒伏,产量达到832kg/亩,而对照田块发生倒伏;沭阳陇集镇的100亩水稻高产示范田应用“劲丰谷德”,甬优2640的产量达到907kg/亩。据统计,目前该项成果仅在江苏就累计增产稻麦386.47万吨,总经济效益达84.6亿元。在农户、种植大户及农场也树立了良好口碑,成为我市农业主推技术,推广度达71.0%。

在项目实施期间,项目协作组申请专利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注册商标5个,肥料登记证书5个,省市级奖励3个;制定技术模式图15个,企业标准3个,省级地方标准2个。去年6月,在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委员会主任工程院院士张洪程等得出结论:“成果创新性强,整体水平居国内同类成果领先水平。”去年11月,在江苏省农学会组织专家对项目的科技创新性评价中,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等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上一篇:优良家风对周恩来的影响 下一篇:病人急需转院多部门紧急联动应对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1245,"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227/4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