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彭俐侬:唱断铜琶传上路

湘剧六百年,至近代名伶辈出。诸如“绍派”小生吴绍芝、“高腔泰斗”徐绍清、“净行全材”董武炎、“江南杨宝森”刘春泉、“彭派”正旦彭俐侬等,可谓名家荟萃,流派纷呈。

彭俐侬(1930-1985),长沙人,出生梨园,10岁登台,以正旦、花旦、青衣见长,兼擅做工旦。12岁参加田汉领导的中兴湘剧团,在湖广一带演出,颇负盛誉。彭俐侬的才艺来自家传师授,其父彭菊生为知名琴师,是“湘剧三把半胡琴”之一,长期为各行名角伴奏,在唱腔上也兼收并蓄,造诣深厚。其师萧金祥,旦角青衣之戏无有不能,人称“戏状元”。彭俐侬的唱腔由父亲“开荒”,基本功由萧金祥严格训练,登台之前已打下坚实功底。而后彭俐侬加入中兴湘剧团,田汉观察彭俐侬小小年纪天赋过人,特意交代夫人安娥为其补习文化,后彭俐侬技艺大有精进,几年间学会《琵琶记》《黄金印》《秦香莲》《打雁回窑》等80多出戏,17岁成为剧团的担纲花旦。湖南和平解放后,彭俐侬全家参加解放军洞庭湘剧工作团(湖南省湘剧院前身),1952年彭俐侬以《琵琶上路》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获二等奖。彭俐侬高腔演唱浑厚圆润,婉转流丽,行家誉之为“彭派”高腔,代表剧目有《双拜月》《打雁回窑》《打猎回书》《江汉渔歌》《琵琶上路》等。

1956年,周恩来总理看了彭俐侬改编演出的《拜月记》,十分高兴,当场表扬,“戏改得不错,唱腔也很动听,是成功的,戏总是要改的嘛!”翌年,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拜月记》拍摄成电影,这也是湘剧第一部戏曲艺术片。1963年4月,彭俐侬向戏剧大师田汉求字,田汉对她十年前演出的《琵琶上路》《打猎回书》记忆犹新,当即口占一绝,挥毫成书:“唱断铜琶传上路,舞来白兔喜回书。人情深入功夫到,挥洒歌坛意自如。”

《琵琶上路》是《琵琶记》的一折重头戏:东汉末年,陈留三载大旱,赵五娘公婆相继饿死,五娘安葬公婆上京寻夫,与五娘情同父女的邻人张广才助其琵琶、雨伞和路费,后来五娘告别老人踏上苍茫寻夫路……本幅戏画截取的画面,正是孤苦伶仃的赵五娘,在阳关道上长跪以谢七十老翁张广才的悲怆情景。

上一篇:滚铁环:时间的隐喻 下一篇:“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2957,"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112/4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