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助推建设美丽淮安

嵇友胜沙天石郎小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秉承新发展理念加快淮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满足淮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强化节约理念,为绿色发展提供永续资源保障。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条件,唯有确立资源适度开发、可持续的利用观,才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细化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和有偿使用规则,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实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分市域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强化生态红线区域管控机制,加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环境利用的空间引导与规范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三是实施资源全面节约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建立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开发机制,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循环利用产业政策,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四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推行工业用地弹性供应方式,建立健全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矿业权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矿业规律的矿业权出让方式,严格控制矿业权协议出让。

强化环境治理,维护自然宁静美丽。树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认识观,推进污染综合治理,确实提升环境质量。一是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强化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实行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社会噪声污染、工地道路扬尘污染、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和秸秆禁烧等环境监管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推进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二是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畅通社会参与环境事务管理的渠道,全面推进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和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意识。三是加强环境风险控制。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环境监测格局,积极探索环评、排污许可证和网格化管理等制度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响应体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开展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气体和辐射安全等关系公众健康重点领域风险预警。四是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环保信用信息共享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金融部门与环保部门协作,引导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发展壮大清洁生产企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和消费革命。

强化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里生活。一是培育生态保护市场主体。采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公用设施改革,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二是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试点。建设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整合各领域和部门信息,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监管平台。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在重点行业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逐步完成全市重点行业排污权有偿使用收费。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建立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形成巩固退耕还林、退圩还湖、退网还湖成果的有效机制,实施水生态养护,控制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植物强度。四是提升生态功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保护重点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推进森林、湿地、丘陵岗地、河道、湖泊等特殊生境保护。

强化责任落实,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资源环境监管能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一是建立生态环境考核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开展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开展绿色发展评估,逐步扩大评估结果应用范围。二是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党政同责,根据《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选择部分县区、乡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标准、责任界定和结果运用。三是监测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四是健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制度。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和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办公室)

上一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下一篇:“幸福家庭创建”检查组来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评估验收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6178,"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1121/3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