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柯贤溪:闽南高甲“第一丑”

乡土气息浓郁且传播广泛的高甲戏,起于明末清初,本是闽南农村迎神赛会、节日庆典的装扮游行,因模仿梁山人物故事,最早称为“宋江戏”,清末始称“高甲戏”。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高甲戏达到相当规模,班社达150个,上演剧目600多本,行当分生、旦、丑、老生、北、杂六大类。覆盖范围广,不仅在闽南、台湾盛行,而且东南亚华人集聚区也有高甲戏剧团。其艺术特色鲜明,道白以泉腔为主,演唱以南曲为基;丑角戏常挑大梁,即兴式的幽默滑稽与闽南风味的唱念做打贯穿全剧。

本幅戏画——柯贤溪主演的《妗婆打》生动诠释了高甲戏活泼即兴的艺术特点:嗜赌丈夫冯排输光本钱,回家看到米缸里妗婆接济的白米,竟怀疑妻子不轨,怒打妻子,恰被妗婆碰见,妗婆对冯排一番责打教训,冯排幡然醒悟。

柯贤溪(1908-2002),艺名“俏罗溪”,福建泉州人,11岁学戏,工丑行。13岁出科,先后参加多个班社。21岁时柯贤溪在“福庆班”挑大梁,形成“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与陈宗熟、许仰川、林赐福、并称“高甲四大名丑”,而柯贤溪称“闽南第一丑”。1935年,柯贤溪远赴南洋、伊朗演出,饮誉东南亚。建国后,高甲戏有了正规剧团、剧场和艺校,柯贤溪参加戏剧改革、传艺弟子、总结经验,为高甲戏的艺术发展作出非凡贡献:他唱红了丑旦戏,《金魁星》《唐二别》《管甫送》等丑旦配的小戏,风趣生动,历久不衰。他开辟了女丑行,从少女、少妇一直演到老太婆,惟妙惟肖;他根据不同年龄妇女的表演程式,专门编写了“女丑十八法”。

柯贤溪救活了高甲戏。他主演的《妗婆打》《番婆弄》等作品,方言俚语、民间小调俯拾皆是,深受群众喜爱。在新戏《草原之歌》中,他将古装戏程式运用于现代戏,把丑角和老生表演程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别致的舞台形象。

1952年,周恩来总理看了柯贤溪的表演拍案叫绝:“高甲戏表演十分滑稽,脸部各个部位都会说话,连胡须也会说话,好看极了!”

上一篇:盱眙创新机制破解“执行难” 下一篇:勇于破解管理创新的时代课题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4035,"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707/3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