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综合配套改革助推淮安新型城镇化进程

张一洲嵇友胜赵凯沙天石郎小颖

近年来,我市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随着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以来,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在全省的位置与作用日益突显。为此,市委市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使各项试点落地有声,改有所成,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改革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领导认为,淮安市立足于本地实际的改革探索,对未来全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构建城镇空间新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融合,形成“一张蓝图”新格局。“多规合一”试点改革的思路、方法、路径在全国领先,成为指导全国“多规合一”试点的重要样板。以“多规合一”确立的“一廊四区多片”中心城市功能片区和“1-3-10-47”新型城镇规划体系,高度契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新途径。形成“512+X”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体系,统筹城镇发展布局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双优化”;统筹耕地保护和发展用地,促进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保障”;统筹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白马湖生态保护、淮阴国家农业科技园、涟水高沟小城市等5个功能片区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土地综合整治等12项工程进展顺利,受到省主管部门高度肯定。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试点打造宜人宜居环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11类56个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21.14%,被国家水利部、发改委列为水生态文明城市,成功跻身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行列。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报告通过国家考核;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验收。

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国家级试点实现居者有其屋。创新“政府货币补贴助购普通商品房、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助购普通商品房、政府提供公共租赁房先租后售”保障模式,拓宽房源筹集渠道。创新将住房困难的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一并纳入共有产权住房保障范围,扩大住房保障安全网。创新采取“债权融资、项目法人招标、企业共有产权”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共有产权住房建设,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已为103户低收入无房户圆上住房梦。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推动重点中心镇做大做强,在马坝镇开展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承接县级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695项,打造行政审批服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两个工作平台,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在银涂镇开展市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搭建“一办五局一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承接182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居民权益受益面。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在稳定就业界限、人才落户层次、举家落户城镇条件等9个方面予以突破,统筹解决外来人口“进得了城、站得住脚、生活得好”问题。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全市外来流动人员办证率超90%,推出享受本市住房保障、申请办理护照签注等4项新措施,丰富了居住证载体附加值,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产城融合推进园城(镇)良性协调发展。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淮安农业科技园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园区、淮安工业园区和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苏淮高新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和15个片区重点镇为主要载体,全面开展“产城(镇)融合”试点,加速产业集聚。全市“4+2”先进制造业产值占比达58%;“4+3”特色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4+1”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

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全市纳入省PPP项目库的项目已达55个,总投资640亿元。争取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项目17个、资金总额18.59亿元,重点中心镇义务教育学校、综合性医院、文体中心、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实施。

在遵循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市依靠改革创新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国家和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经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和纲领,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我市构建的统筹衔接、覆盖城乡“多规合一”规划体系,提升了规划理念,提高了规划科学性和引领性水平,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更注重了人与城镇、城镇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生态文明优先。确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形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探索走出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统筹整合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是新型城镇化必备生产要素。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新型城镇化的束缚和障碍,促进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注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资多形式的投资格局。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科学高效管理。新型城镇化需建管结合,只有在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职能上下功夫,提升居民舒适度和满意度,才能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党校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

上一篇:淮安夯实平安根基实现社会治理新跨越 下一篇:市卫计委领导赴市三院言家风话廉洁送幸福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579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613/2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