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孙女梁忆冰:修筑植物检疫的防火墙
2016-11-14 10:20: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梁启超孙女梁忆冰:修筑植物检疫的防火墙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梁忆冰至今还工作在一线。

梁启超孙女梁忆冰:修筑植物检疫的防火墙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高中时的梁忆冰

梁启超孙女梁忆冰:修筑植物检疫的防火墙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梁启超孙女梁忆冰:修筑植物检疫的防火墙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她的祖父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梁启超。

她的父亲是梁启超的四子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想当年,高中毕业,伯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建议她学建筑。而她却沉浸在自己勾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选择攻读北京农业大学。

梁忆冰,她的人生因农业、因植物检疫而丰满生动,也正是缘于1958年的那次决定。

儒雅,谦和,亲切。这是梁忆冰老师给我的第一感觉。淡蓝色牛仔款的上衣时尚感强,朴素且充满朝气。

一头短发黑白相间,凸显其耿直个性,言谈之间,思维缜密,流露出大家闺秀的静雅大气和岁月沉淀了的书卷气。

76岁的她,步履矫健,气韵从容,神采奕奕。

采访梁忆冰老师之前,她有顾虑,怕我围绕她是名人之后做文章。在她看来,时光已经把祖辈和父辈的历史送进了博物馆珍藏,而新的历史应该由他们后辈们自己书写。

想做中国的米丘林

“我为什么要学农?很明确,要有理想,为人民服务。”

如今已经76岁的梁忆冰回忆起她的理想时,一再说:我感到我的理想实现了。

小时候,她还曾想着长大后做一名纺织工人。高三那年,老师围绕理想的话题让大家作文。她的标题是《我想学农》。她觉得,农民在中国最多,农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选择实业报国,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想学农,又从未去过农村,农村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放寒假时,在东直门中学(当时的女二中)读书的梁忆冰跟同班的农村同学来到了乡下。晚上,没有电灯,燃起的是煤油灯。同学对她说:“看到了吧,想学农,以后就要过这样的日子。”

四处一片漆黑的夜晚,宁静的氛围让梁忆冰意识到了一种新奇和快乐。

同学一家很热情,用玉米面包成的白菜馅饺子招待她。梁忆冰是南方人,头一次吃玉米面,感觉难以下咽。她说后来为自己那时的表现感到脸红。

从农村回来后,梁忆冰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冬天坚持住在没有生炉子的房间里。母亲不止一次担心地问她:“你受得了吗?”

接下来,在城市长大的梁忆冰在高考志愿中把北京农业大学放在了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前面。

尽管伯父梁思成曾建议她学建筑,但梁忆冰沉浸在自己勾画的世界里,她想知道葡萄是怎么种出来的,她想知道白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她想做苏联卓越的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米丘林从事植物育种工作达60年之久,提出了关于动摇遗传性、定向培育、远缘杂交、无性杂交和驯化等改变植物遗传性的原则和方法,培育出300多个果树新品种。

1958年,她刚一进校,就下乡到郊区,踏上这片充满生机而又陌生的土地。当时的她,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举头眺望湛蓝的天空和广阔的田野,心情格外敞亮。环顾四周,一派丰收景象,她的心中激荡着无限美好的遐想。她迫不及待地要和这片土地进行心灵的触碰与交流。

研究生两年,梁忆冰是在湖南美丽的洞庭湖边度过的。在那里,她研究水稻虫害。下田、插秧,样样活计拿得起放得下。

“中国的农民什么时候都有很动人的故事。”在农村的经历给了梁忆冰别样的智慧和灵感。

梁忆冰1968年下部队农场参加劳动,有过30多个小时不睡觉的经历。1970年才从农场出来到了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队。她到过山东的邹县部队农场、干过微山湖围湖造田。那时,她正怀着孩子,老乡见她还在下田,都说:您该回去生了。

在山东惠民县,每人才分一斤半粮食。有一个同志得了瘟疫,发烧。房东老太太看了心疼,把刚分的小麦磨成面烙了一张饼让他吃。在当时,能够吃到一张白面饼,是何等奢侈的待遇,是何等高贵的礼遇啊。那个同志望着老太太母亲般慈祥的眼神,流着泪久久不能下咽。

梁忆冰说,每次提到这件事眼泪就出来了。

在湖南时,梁忆冰住在老乡家里皮肤过敏了,房东老太太用自制的偏方给她治疗。那是用7颗枣、7片姜、7片肉煮成的水,洗过之后真的减轻了痛苦。她说,我曾经想过,我退休以后要写写这些老乡们。

她说,她希望回报养育过她的土地,让自己的成就传递一种真善美的力量,沉淀人们的心灵,感受彼此的光亮。

“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不挑不拣,该怎么做,就要把它做好。”纵然现在回首当年,梁忆冰依旧认为那时候自己的选择都是对的。

永不停更的数据库

奔波在植物检疫路上已有30多个年头了,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梁忆冰都在进行检疫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建立数据库,是萦绕在她心里的一个梦。

为了这个梦,上世纪80年代她就着手考虑开展相关工作了。

“我一开始不太了解这个专业,还是一位老领导的话启发了我。”梁忆冰忘不了1978年她第一天到农业部植检所报到的那一幕。当时的副所长王汝琪,是农业部最早从事植物检疫工作的前辈。他说:“植检所应该像外交部一样,在区域上分类,假如也设立出美洲司、欧洲司……就能掌握人家的情况。”这种思路一下子就让梁忆冰开悟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梁忆冰开始关注植保和植检的区别,1979年全国口岸检疫调查、广州地区实蝇诱捕调查、新疆黑森瘿蚊调查……经过几年的实践,她越来越感到检疫离不开信息,从此踏上植检信息之路。有了计算机后,梁忆冰的工作重心便从小卡片转向了数据库,1985年后,相继建立了有害生物的名录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风险分析检疫信息系统,一个个项目接力递进,年逾七旬的她仍在为中国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系统奔忙。

中国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系统,是做什么的?

它是为适应动植物检疫工作中对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法律法规等相关信息的需求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从2005年年底启动,到现在已经有10年时间了,开发了有害生物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应用系统、风险评估应用系统和口岸应用系统4大功能模块,实现了信息采集、信息查询、评估方法应用、信息统计、信息发布和安全认证6大功能。

世界各国在进出口贸易中都非常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在WTO的众多协议或协定中,与植物检疫关系最密切相关的是SPS协议(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的协定),对国际贸易中的动植物检疫提出了具体的严格的要求。

其中,风险分析是WTO各成员国动植物检疫决策的主要技术支持,能强化检疫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增加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但风险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需要在大量信息基础上进行,其分析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信息。梁忆冰他们做的工作就是重点关注外来有害生物在我国分布的情况,供国家有关部门使用。

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系统是植物检疫的基石,不仅为全国的检疫人员、风险分析工作者提供了工作平台和信息支持,也为检验检疫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比如,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连接段隧道工程中,香港段将产生约24万立方米的工程渣土,需运入内地处置。在对土壤进行取样,进行有害生物检测后,依据系统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香港土壤有关的有害生物名单,再通过系统模块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向决策部门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有害生物名单及其官方监管措施。

口岸检疫人员对这个系统的评价是:数据量大、工作时效高,有一定的准确性,风险评估方法实用性强,有利于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

对于有害生物基础信息的地位和作用,各发达国家和组织的科技政策呈现高度一致性,各国都重视基础建设,开展了有害生物调查和信息收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有害生物信息系统。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地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用于支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在我国,梁忆冰带领一些基层从事植检工作的同志们做的就是这些基础工作。靠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梁忆冰和她的团队永不停息地输入着新的信息。

“梁老师是大家闺秀,梁启超的孙女,但她工作中没有一点架子。她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她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前辈。如今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还是愿意邀请她指点、参与。”说这话的人是曾任国家质检总局动植检司司长的黄冠胜。他本身也是植检专家,是推荐退休后的梁忆冰回归到这个岗位上来的伯乐。他笑言:“我现在已经是这个系统的用户了。”

至今,中国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系统已收集了100万条全球有害生物信息数据,55个国家的植物检疫法规,近百个国家的进境植物检疫要求以及出口违规通报信息。从地理分布上说,梁忆冰他们的信息收集范围已遍布134个国家,数据库里已有5万多种植物,有害生物4万多种。

这些数据,承载着检验检疫事业进程中每一个时期的心跳。

“麦子只有熟了才低头”

当年的青春梁忆冰已经成为了今天经验丰富的专家。而多年从事这项工作,梁忆冰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凭着一股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被同行广泛认可为植检领域的灵魂人物。

上海检验检疫局研究员印丽萍多年来与梁忆冰老师有着业务上的合作,是这个系统的专家和参与者。她说:梁老师的精神感召了我。没有责任心,信息系统做不下去。她是真正热爱植物检疫事业。虽然她退了,但她一直在思考,在坚守着一份责任。梁老师在践行,她的目标是长远的。在她做的基础上开发信息已经成为我自觉的行动,不是谁布置的,而是我们心甘情愿想去做的。我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所在。

“麦子只有熟了才低头。”印丽萍形容梁忆冰的谦和时说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印丽萍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梁忆冰到上海开会,正好看见她在批评一个研究生。梁老师悄悄地提醒她:“你一说一点他就知道错了,你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印丽萍说,很多方面梁老师都做出了榜样。她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和宽容的心态,彰显出她的人格力量。

辽宁局的研究员王秀芬,是从2000年认识梁忆冰老师的。“她就是我们的充电器。”这样的比喻沉淀在王秀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她不是站在高处的思想者,而是勇于实践的工作者。” 让上海局的孔令斌难忘的是,对有害生物名称的校对工作非常繁重,梁忆冰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却和年轻人一起查文献,查资料。“信息系统不是学术上的高精尖,而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事业。她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孔令斌说,她做很小的事情也要实实在在——平时每次写自己的观点,都用铅笔写,就为了好修改。这样的笔记有好多本,大部分还是废纸装订的本子。

“梁老师不仅影响了我,还影响了所有接触过她的人。大家会不知不觉地陶醉在她的知识和修养中。她还给我们介绍她对音乐的理解,她喜欢莫扎特。她愿意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进步,有了好的思路也愿意和我们分享。只要你拿到这些东西有用,她都给,毫不犹豫。”孔令斌意犹未尽。

深圳局31岁的农艺师汪莹说梁忆冰老师身上充满母爱的光环,“我在她身边工作4年多,离开她时有女儿离开妈妈的感觉。前一段日子,我听说她绊倒了,脚踝骨受伤了,很心疼……”说到动情处这个淳朴的山东女性哽咽了。“梁老师是处女座——最严谨的人群。业内开会时,她特别敢于发言。她站在科学角度上说,不会因为怕得罪人而不说话。她崇尚科学的精神让我感佩。”年轻的汪莹说梁忆冰的工作热情把她也燃烧起来了。“想让自己手里的火把烧得更旺一些,传给下一代人。”汪莹觉得,梁忆冰就是这样的人。

和祖父比好奇心

一早赶到梁忆冰的单位,清净的办公大厅里只有她先到。办公桌的一个台历上,每一页都写满了日程安排,有新疆的、云南的、北京的……

而她的笔记,近乎我们小时候作业那样工整。她对待学问专注、细腻的方式,她勇于决断、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态度,她忠于职守的精神,都写在了她走过的地方。虽然历经的都是奔波劳碌,留在心里的却都是美好回忆,甘之如饴。

“我们一篇篇、一条条收集资料收集信息,一件件、一个个处理信息使其数据化,一个表格一个表格、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搭建系统、构筑平台,为了什么?不就是一种充实吗?面对系统中一点点积累的百万条数据,我们还要奋力进行挖掘、探索,开拓提高系统的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系统数据的价值。因为,信息数据只有被用户使用了,才有价值。所以,不断追求实现数据的价值,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梁老师说。

现在,课题多了,项目组也多了,但同事们遇到了有关技术问题,仍然喜欢向她请教,她也十分乐意进行解答,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经验、技术思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娄少之说梁老师的愿望也是希望大家对这个系统有需求,希望这个系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人说,输入数据是高中生都能干的,让我不要做了。我想,我不做,就不知道里面的难度和辛苦,只有做了才会发现里面的问题。终身学习,越学越有劲儿,越学越有意思。对什么都感兴趣。只有不断探索,才有新的开拓。” 梁忆冰的观点与时俱进。

“梁启超晚年在对青年学生所作的多次讲演中,发挥了一种‘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人生观,展现了其‘责任心’和‘趣味’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杰出人格。” 梁忆冰说,“跟祖父梁启超相比,我的好奇心及对学习的兴趣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学习训练,我认为自己还是有比较强的求知欲。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都想知道个究竟,因此,很想多学一些东西。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主动要求,同时,我在学习中体会到了一种快乐。”

她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提到了梁启超8岁登凌云塔时,曾经做的一首诗:“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化,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理终难得。”梁忆冰说,可以想象,像祖父那样对周围一切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观察力的人,该有多么强大的学习动力,能学到多么多的东西啊。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695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