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学生阅读现状:阅读不是课外的 阅读改善教育
2016-11-08 10:30: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聚焦小学生阅读现状:阅读不是课外的 阅读改善教育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瞰教】

阅读是越来越热了。日前,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引起人们对经典阅读的热议。阅读如何走进孩子?孩子们该如何阅读经典?阅读习惯如何培养……这是值得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秦先生说,教育不只上课、做作业、考试,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阅读、喜欢阅读、通过习惯性的大量阅读去传承文化、认识世界、凝聚共识、发现自我。在这一点上,人们的认识是相通的。但让我们担忧的是,现在的孩子在为考试而阅读。这种考试改革所带来的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深层次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一些很关注阅读教学的专家,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阅读课程,但大多数围绕着考试来转,而不是围绕着阅读。阅读,如何深入下去?让我们共同思考。

聚焦小学生阅读现状:阅读不是课外的 阅读改善教育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学生在图书馆寻找书籍。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小学生阅读现状堪忧

作者:刘成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笔者长期任教初中,几年接手一轮小学毕业生,对孩子的阅读情况有一些认识,管中窥豹,仅供参考。

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阅读,很多家长引导孩子读了一些书,整体上看孩子们在阅读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性别特点,比如女生可能更喜欢曹文轩、杨红缨的系列著作;男生则比较喜欢一些科普知识类书籍和杂志。

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小学生阅读比较好的一方面,而让我们担心的是孩子们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小学生阅读能力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但就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抄字词、抄课文还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这让学生很反感。不仅没有了阅读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培养起好的阅读习惯、获得阅读的技能,只靠家长和课外辅导机构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学生阅读内容比较碎片化,阅读的最高层次——主题阅读比较缺少。很多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比较多的了解,能说出很多,但缺乏对一个历史人物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很多同学也能说出很多科技名词,但缺少对一个科技领域深入、细致、多角度的了解。

第三,在阅读内容上,知识科普类居多,情感体验、熏陶为主的文学阅读缺失。这个问题可能更多存在男孩身上,也许是因为男孩情感心理成熟相对晚一些。如果是这样,老师和家长就应该更关注文学阅读在男孩成长中的作用。

第四,以思想思辨为主的哲学阅读更少。这个问题可能是由于太缺少这方面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造成的。我们曾推荐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阅读《儿童哲学智慧书》,孩子们非常喜欢。还有蔡志忠先生的一套漫画系列也非常棒,我们也希望出版界更多地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好书。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堪忧的背景下,一些课外辅导机构开始涉足阅读教学。笔者听过一些辅导机构的录播课,完全变成了书籍的知识点梳理,理性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什么名著中的人物关系图、人物品格思想分析,吞没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形式上来说,课外辅导机构的讲读代替了学生阅读,是件饮鸩止渴的事情,学生似乎读了很多书,其实都是听来的,不是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积累。但也有一些课外辅导机构做的一些阅读课程非常不错,如某个机构的“超级阅读计划”,视野非常国际化,引导学生不光要读书,更要去实地考察采访,阅读的书目还有经济学、管理学,还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意能力”的训练,这跟今年北京中考作文题“读书实践收获”的价值取向非常吻合。

阅读不是课外的

作者: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阅读课程比较滞后

从学校来说,阅读课程确实相对比较滞后,而且学校即使有阅读课程,基本上也主要是围绕考试当中所设定的那些名著来进行。

以我所熟悉的北京市为例,因为中考高考都要进一步扩大名著阅读的分量,为此,各个学校都有意识地去推进名著阅读。这是一种被动选择的结果,就是中考或者高考要考什么,然后我们就重点教什么,重点学什么。很多时候,名著阅读背上了应试的枷锁,沦为名著知识点的记忆。

很多学校在学生寒暑假期间,都会推荐给学生一堆书单。但其实,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落实下去,只能读其中一小部分,甚至为了完成任务,简单地在网上去摘抄些东西,并没有真正阅读。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完成书单要完成的任务。由此,就偏离了真正的阅读。

聚焦小学生阅读现状:阅读不是课外的 阅读改善教育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校学习期间,无论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老师,确实有把阅读当成所谓课外内容来处理的趋向。正因为把阅读当成课外内容来处理,就会导致学生在阅读时考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科,哪些是副科?主科要好好学,副科差不多就可以了。由此,认定课外阅读是不重要的,只要把课内的内容学好也就不错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又缺乏相对明确深入的阅读理念指导,学生就会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上,而不能够很好地拓展到课本之外。事实上,语文课本的阅读,可以算是精读的一种,但只有这一种精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课外大量的泛读,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够做得更好。

确实有一些学校有一些专门的阅读课程,也有老师的指导,还有学生家长、老师的共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见是用局部的,最为优秀的个体展示来代替全部的整体的学生水平。因此,我们就不大好评估这样的阅读课程对于促进学生阅读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很好地推广。

也确实有一部分很有想法的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当中做了很多阅读指导的实践,但是在大范围的中小学中,还没有专门的阅读课,也就是说阅读课本身作为一种学科课程,确实还没有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单独的一两个老师的阅读指导实践虽然有相当的困难,但毕竟还是可以小规模的尝试推进。可是如果全体的推进,尤其是把阅读作为课程进入到专门的课程体系中来,则需要教育改革全面系统的深化,不是一线老师能够做得到的。但是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如果没有进入到课程,就不会得到重视,尤其是没有进入到考试体系,就不会得到高度的重视。可一旦纳入考试,却又常常为了拿到好的成绩,在实际操作中,过于死揪,导致教与学都发生变形。这样,又违背了阅读课设置的初衷,这真是两难境地。

【亲历者说】

何不适当放任一下

作者:徐莉(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强求孩子们超前阅读,不盲目追求阅读的难度和数量,不要太过急切地用艰深的阅读打击、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做阅读推广的时候,我经常被问到两个问题:其一,孩子就爱看漫画,不读文字量大的书,这样也自由自主吗?其二,读书不求甚解,读完一问三不知,这样有用吗?

我会用研究结果说服大家——即使看漫画也比看电视的孩子学会的词汇要丰富。一直酷爱看漫画的孩子,慢慢也会爱看别的书,自由自主阅读的效果时间越长越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自由自主阅读的孩子们在词语积累、语法掌握、语义语境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上,并不比控制组的孩子差。

没有数据显示这样“散漫”地读,会比传统的盯着问、读后立即考查或者用各种方式积累的方法学得少、能力差,至少是同等水平,部分小组测评中表现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显得更高,而在阅读兴趣的提高上,自由自主阅读有巨大优势。

我自己的阅读史就是非常自由自主的。孩提时父母的批评、质疑只是让一部分阅读转入地下罢了,爱读什么就读什么让我保持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可轮到自己做父母时,真正做到让孩子自由自主阅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多时候是并不确定的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之间反复,求取平衡。稍加干预便担心折损她的阅读兴趣,任她随波逐流又担心过于通俗流行的阅读导致她惨被洗脑且无可逆转。

低、中年级段,我的孩子小意以绘本阅读为主。那几年凡新出绘本就立即买回家,除了我挑来读给她听的,其余爱看不看,这些绘本带给我们很多美好时光。到了高年级,为了让她阅读更多的英文原版绘本,更加自主自由地选书,我申请了绘本馆的年订,由她自己在网上选书。10岁之前,在阅读内容上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分歧,我读给她听或者她自己读,都是有趣的、优美的、善良的。

随着年龄增长,她旁逸斜出越来越多,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分歧自然越来越大。在我看来简直一无是处的书,她喜欢得不得了,巴巴地求我买而不得,和小伙伴们互相借阅,一本不落地追着看。

小意在书城的阅读是从翻阅各种笑话集锦开始的,整个小学阶段她都特别偏好阅读各种轻松、搞笑的书籍,比如“嘻哈农场”系列、鸡汤系列。《小故事大智慧》之类都是当年我编写教材时买的参考资料,她不断翻找出来反复地读,我总是趁着整理书柜把它们反复发配到更边缘的地带,只把高考阅读选文者偏爱的刘亮程、王开岭的书推荐给她,小意懒散地翻翻,说句“还行吧”,就扔一边去了。

一套《儿童的文学世界》在女儿的书柜里已经放了差不多4年了,购买之初我大致翻过,女儿则是直接无视它们。直到三四年后,她突然开始一本本仔细翻看,进而在书柜里寻找那些买来后一直沉睡的书籍,重新阅读已经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甚至开列书单要求购入新书。对照这类索引书,她目的性很强地在书城里挑书,每次找到都像中奖一样喜不自胜。记得某天她找出同一本书两个不同版本,惊奇地指给我看,然后选择其中一本埋头读起来。

10岁之后,小意只接受我极少量的推荐,比如她忙着写自己第一本诗集那会儿,就主动让我推荐各种诗集。迷恋烘焙那会儿,接受了我推荐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看我忙着准备专栏,她抽去《死亡的脸:外科医生手记》,迷得不肯按时关灯睡觉。雄心壮志要去读最难读的书,选的竟是《改变心理学的40个实验》。

有时,我也会被小意带动而态度有所转变。比如小意曾非常喜欢“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我颇不以为然。后来真是被小意持续的热爱所影响,爱屋及乌。

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强求他们超前阅读,不盲目追求阅读的难度和数量,不要太过急切地用艰深的阅读打击、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

相聚在彩色的教室里

作者:周其星(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

你和孩子所行走的路途,会构成教室的半径。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一个学期老老实实地教完一本书,也就30多篇课文,而且散文居多,真正好的诗歌、小说或者戏剧很难找到或者几乎没有,这就是教学常态。

孩子们需要文学的教育,需要教材之外更多的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的实践。语文课程标准里面强调“人文和工具的统一”。正如“人”是要分两笔来写成,工具与人文也应该分两种思路来完成:把工具训练还给教材,把文学欣赏交给儿童文学,这就是教育者李庆明一直主张的“语言和文学分科”。

我们要苏醒过来,静悄悄地从教室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你要把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带到孩子面前。

首先,教室的书柜颜色需要丰富一点,这是童年的颜色。彩色书柜里面要放很好的图书,这样孩子才会在有空的时候拿起一本书来阅读。不要用孩子们听得发腻的道理让他们安静,也不要用严厉的训斥让他们安静,书本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

其实,我们很多老师也是拥有这个意识的,会在教室里摆一些书,但是书本往往很难整理和管理。通过多年的摸索,我觉得有一个办法很好,那就是,为每一个孩子配一张借书卡,这个卡上会有孩子们自己的照片,想借阅哪一本书,就把借书卡放在哪里,看完以后将书本放回借书卡放置的地方。这样整理,书柜也不会再被堆置得乱七八糟,更不会被丢弃,书本的流转阅读也变得非常容易。

我怎么知道孩子读了多少书呢?我们需要给孩子勾勒一个阅读地图。这张地图不仅很重要,而且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心灵的发育史。为每个孩子做一个阅读存折,这个存折里面记录的就是孩子留下的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孩子读过书本的书名、作者、出版社、页数,同时加之阅读反馈和评价进行配合。读了很多书之后,怎样去激发孩子更强烈的读书愿望呢?这里有一个升级体系,可以帮助他保驾护航。升级体系是这么设计的,每读500页可以升级一个行星,比如读500页可以到达冥王星;读到1000页,恭喜你已经抵达海王星了,好书读得越多,你的孩子离太阳就越近。

其次,阅读教室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阅读教师。比如说数学老师也可以做阅读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还要将数学绘本、数学书带到孩子面前。阅读教师是一种角色、一种称谓,更是一种意识和觉醒。阅读教师需要经常给孩子列书单,讲故事,开设阅读课程。

除了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体制和课程体系之外,也需要思考,阅读教材该怎么办?在这些教材中,你不用花费很长时间分析内容,要做的只是对孩子进行训练,让孩子的语文基本功得到夯实,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比别人差。有了好成绩作为底气之后,我们就要做加法,加法就是日有所诵。

请相信你和孩子站立的位置,一定是在教室的中心,你和孩子所行走的路途,会构成教室的半径。这个教室到底有多大,就是你目光所能及的大小。让我们相聚在这个新地点,相聚在彩色的阅读教室里面。

【且行且思】

阅读改善教育

作者:凌宗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教育者为什么要阅读,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问题还真的不少。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今中外相关的论著,或许多多少少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容易被红极一时的名师言辞以及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所忽悠——皆因自己以往读书太少。

如果我们能读几本类似《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价值》之类的书,至少我们可以明白教育除了为孩子的升学,还有许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一味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立人的教育目的。明白了这样的问题,或许我们就可能有意识地改善我们的教育认知,在可能的空间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尽可能少地反教育,不反教育。要少反教育,不反教育,就要有所担当,而不是畏首畏尾,眼睛只盯在分数上。退一万步讲,就是要盯在分数上,也有个怎么盯的问题。比如,为应付考试,你可以照教材和教参去讲,但你也有义务告诉学生你的疑惑,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如果要用考试来搪塞,那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所有的答案印发给学生去背诵好了。

或许读一读《批判教育学》《教育与效率崇拜》《批判性课程》等,再比照着想一想,我们或许就能明白,今天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考试工厂”,并被大家推崇的秘密了。至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至于对大规模的教育生产熟视无睹,热衷于追捧仿效,甚至邀请那些“专家”面授机宜,使得我们在形形色色的新花样、新模式的拉扯中不知所措。

读读加涅、乔伊斯等关于教学设计与建模的论述,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地看待那些热闹非凡的这模式、那“高效”。如果今天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多多少少能够读一点传媒理论、脑神经科学、大数据以及课程论、教学论方面的著作,或许会在形式的牵扯下保持教育者应有的定力,埋下头来扎扎实实地研究学科课程的价值与体系,研究教材的系统与关键,研究学生的诉求与教学的可能,研究我们自身的条件,扩大自己的专业资本,慢慢地让自己成为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本和专业判断的教师,而不只是教材、教参让讲什么就讲什么,领导和专家让怎么教就怎么教的“二手人”“三手货”。

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年的阅读,至少帮助我不断地审视着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行为和学校管理认知,使得自己在反思与批判中重新梳理着对课堂的认识,对学校管理的文化的舍弃与重建。至少帮助我认识到,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学校管理,经验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这一因素说不定还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而不自知。一个人的教育哲学、教学哲学的建构与解构才是关键性因素。教育者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学哲学,没有对教育的应然与本然的思考,就难免被忽悠,更难免因种种外在条件的成熟而飘飘然,甚至狂妄自负,以至毫无节制地兜售鸡汤,贩卖“灵丹妙药”。

退一万步讲,有了一定的阅读,至少不会以讹传讹。比如广为流传的“雅思贝尔斯”那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翻烂了邹进先生翻译的《什么是教育》却没有找到。或许,其他版本有这样的翻译,也或许雅思贝尔斯在其他著述中有这样类似的表述,只不过因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未得见,所以我就从不去传。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7066,"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