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中国方案的话语认同
2016-10-17 10:30: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统一战线与中国方案的话语认同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世界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积极阐述“中国观点”,表达“中国态度”,亮出“中国方案”。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提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2]中国方案是用中国智慧探索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时代课题的总方略,也是中国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从国际话语权博弈的角度看,中国话语的核心和实质是中国方案,是中国围绕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所提出的理念及制度的总框架,是中国对外话语的集大成。因此,深化对中国方案的研究不能离开话语权建构和传播这一基本视角。在我国与西方大国的话语权较量中,统一战线是不可缺席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国际统一战线工作,建构起与国家全方位开放发展局面相适应的国际统一战线格局,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机制在提升中国方案话语认同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方案:中国话语的核心和实质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一信心来自于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方案坚实的文化基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为世界不断贡献着思想文化与国家治理的独特方案。中国方案深深地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九十多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本着“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3]的历史使命感,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从革命建国、确立制度、推动发展到实现中国梦想的任务转换,探索出了具有良好实践效果和比较优势的道路模式和制度体系。中国方案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借鉴和支撑。

中国方案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框架支撑。与此同时,由资本逻辑和西方中心主义所主宰的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当今时代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最强的时代,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人与人联通最为便利的时代,也是人与人最为隔绝与陌生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度发展的时代,也是不同文化、国家、制度之间的差异及冲突更易引发危及整个人类生存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贫富差距、气候变化、环境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金融危机、网络安全等,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考整个人类的共存之道。在此背景下,基于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应运而生。

中国方案涵盖文化价值、理论主张、实践模式和制度格局等结构层次,包含以实现中国梦为主旨的对内方案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对外方案两个部分。对内方案为对外方案提供基础和支撑,对外方案是对内方案世界性价值的挖掘和延伸。与由国外学者提出、侧重于经验描述的“中国模式”不同,“中国方案”是由中国领导人主动总结提出、侧重于话语表达的一个新概念。从习近平先后几次讲到中国方案的语境来看,中国方案主要指中国对世界性和全人类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核心和实质是中国国际性话语权的构建和塑造。近年来,围绕着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中国自身的选择,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以“平等、合作、安全、包容”为基点、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世界经济发展问题上,中国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主张。在互联网治理领域,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四项原则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全球扶贫减贫问题上,中国主张建立“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倡议加强国际减贫发展合作,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治理上,中国提出了公平、合理、有效的系统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在核安全和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中国倡导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和标本兼治的反恐怖主义的中国方案。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家关系问题上,中国提倡文明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和义利并重、义大于利的国家义利观。在地区发展与合作上,中国实践了“一带一路”倡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将“中国方案”提升为“更好的社会制度”,对中国方案的定位由零散走向系统。作为对“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做出回答的中国方案,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方案的新型的制度文明形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理念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一体与多元、秩序与效率、民主与民生、经济与政治等多元维度统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化解由资本逻辑肆意运行导致的全球贫富差距、生态危机、文明冲突等诸多问题,是人类社会几百年来对更美好社会制度探寻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制度成果载体。

当前,话语权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绕不开的现实议题,关系国家重大战略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话语建构提供了良好条件与宝贵资源。快速增强的经济实力提供了话语权建构的物质基础,日趋完善的制度模式提供了话语建构的制度保障,不断繁荣的民族文化为话语建构提供了精神资源,与时俱进的科技水平为话语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方案整合了我们既有的资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核心范畴。

借中国方案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的核心环节有三个方面:一是更好地凝练和总结中国方案的话语表达,在更好地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应超越中国特色,更多地回应人类共同关切;二是全面提升中国方案的话语传播能力,发挥政府、公民、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有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争取更多的主动;三是通过意见表达和提供理念来影响甚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产生实际的影响力。从贡献话语理念到拥有较强的话语传播能力再到生成实际的规则(行动)影响力,这是话语权建构的基本过程。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的理念贡献能力大为提高。“和平崛起”“新型大国关系”“中国梦”“新安全观”“命运共同体” 等一系列新思想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初步解决了“能够说”和“有人听”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的政治操作能力不强,理念落地并转化为国际规则的影响力仍然严重不足,还远远不能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从话语表达到话语传播过程中,影响话语权确立的关键是建构集体认同。这一点在确立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和建构国际话语权中都是一样的。不过,争取国际集体认同的难度明显要大得多。争取集体认同就是要做人的工作,更大程度地争取人心。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以争取人心为主要目标的统一战线工作在话语权建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在话语权建构和争夺中的重要法宝作用。

二、统一战线:提升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有力机制

(一)统一战线与中国方案的话语理念高度契合,能够促进中国方案话语理念的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就世界的文明观、义利观、安全观、生态观等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中国方案。这些观点和方案背后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和合、包容、共赢。统战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从文化精神到基本属性所体现出的核心理念与中国方案的话语理念是完全契合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这种契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和合”为共有的基本特质。“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原初性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基础性的信仰。就整体而言,“和合”文化包含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和而不同”,另一个是“和实生物”。“和而不同”旨在回答世界如何存在,“和实生物”旨在回答世界如何发展。“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概念均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合”文化是一种共生文化,蕴含了求索现代人类所面临矛盾、冲突的化解之道。其所倡导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则,是21世纪人类的最大原理和最高价值”[4]。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向是:国家之间的利益攸关度和命运关联度日益加深,国家之间合作、互利、发展、共赢和寻求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日益增长。中国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人类现实政治、经济利益的根本需要。这既是在为中国谋求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方案,也是在为世界、人类谋求发展之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及“和合文化”理念一脉相承,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的思考和回答。由“和合文化”演绎出来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具有普遍主义特征,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历史使命。统一战线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文化理念:以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为基本原则,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旨追求。“和合”的共生文化在新时期统一战线运行中的体现是全面的、系统的,体现在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睦文化、阶层和谐文化、海内外同胞联谊文化之中。这些共生性文化理念不仅为正确处理我国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提供了指导,也为正确处理国际间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提供了普适性原则。

其次,以包容为共有的基本原则。从建设和谐世界到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中国方案的核心话语一直体现着中国文化共生包容的特质。包容是“和合”文化精神的方法论演化,是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积淀和实际运用。将“包容”的精神运用于世界治理的方案设计之中,在不同时期就演化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型国家关系观、文明多样性原则等基本主张。它们为消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提供了思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包容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基本思路。在承认矛盾和差异的前提下,包容原则在统战工作的实际运用中演化出求同存异、求同尊异、聚同化异等不同方法论。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统一战线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达到团结人的目的。

再次,以共赢为共有的目标归宿。合作共赢是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期许。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深度全球化时期,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国家间对抗性思维,本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理念来建构新型国家关系。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表达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好评。共赢理念也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统一战线的共赢理念,说到底就是既承认统一战线共同利益,又兼顾统一战线成员的具体利益。实现共同利益是统一战线成员结成联盟的最初动因和根本目的所在。基本理念的内在契合与相通决定了统一战线工作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方案话语理念的推广与统战文化核心理念的传播是同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统战在国际统战工作中的作用,以现代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动国际统战工作,用“和合”文化的价值理念占领国际话语的制高点。

(二)中国方案的国际话语建构需要载体支撑,统一战线的组织机制蕴含着强大的功能

国际话语权在本质上是国际政治权力关系的现实反映。其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政府、人民、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也涉及内容、途径、载体、渠道以及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仍在竭力通过操纵、利用各种国际组织、国际机制来实现自身的话语霸权、主导各种全球事务。通过操纵世界经济的三大机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把世界大小国家按照近似“同心圆”的布局排列,以最有效地传递“美国声音”,罗织出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话语权体系。今天,中国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应该全方位运用好各种多边合作的组织机制来提升政治操作能力。与冷战刚结束时相比,当今国际环境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大国间的阵营分界显现,领土、宗教和历史原因引发的地区性冲突加剧,新兴国家集体性的崛起深刻改变着世界的发展趋向,全球性的跨国经济集团更大程度地超越了一国政府的控制,国家政府、经济组织、地区性组织、民间团体之间的博弈更加复杂。可以说,再全球化浪潮正在涌来。再全球化既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构带来挑战,也是我国面临的难得机遇。我国在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进程中,应该下大力气运用和激活我们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我们重要的政治优势。统一战线的属性、结构、内外关系、运行机制等对履行特定职能拥有丰富和强大的潜力。提升中国方案的话语影响力需要强有力的载体支撑,统一战线的组织机制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统一战线是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联盟。国际统一战线还涉及不同国家间的各种形式的联盟和合作机制。统一战线的目标并非直接解决某一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是要为某一时期重点问题的解决集聚力量、创造环境。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涉及到的矛盾和阻力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要广泛运用团结和协商的方式与海内外人士打交道,努力解决他们提出和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这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而这项工作正是统一战线发挥优势作用最适合的领域。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进程中,国际统一战线要更加强化在各类国际组织中的团结动员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组织,以其为载体,广泛传播中国话语。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和重要的国际组织成员,中国要深度参与国际社会活动,加深与不同国际组织的协商与合作,在国际参与中提升自身话语权。另一方面,注重构建能顺利体现中国话语理念的新型国际合作组织和机制,更好传播中国话语。要以“一带一路”倡导为契机,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开发银行等实体性组织机构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支持作用。与此同时,统一战线要高度重视利用和发挥各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其纳入国际统战的新兴领域加以把握,通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和公共外交工作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

(三)中国方案的国际话语认同需要策略支持,统一战线的策略机制蕴含着丰富的能量

话语权的关键是获得集体认同。在当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往往使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之间难以截然割裂。现代化与民主化使民意对各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空前提高,各界精英与广大民众的认知对国际集体认同的培育和发展举足轻重。在争取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同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外交往模式,更加注重面向国际多元主体的公共外交工作。公共外交活动和国际统战工作是相互支撑的,其目的都旨在扩大国际社会的集体认同。统一战线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统战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协商、沟通、说服,而非行政命令,这与话语权确立集体认同的要求是一致的。在统战工作日益与国家全局性治理相关联的时候,统战之道也就必然融入治国治世的治理之道和策略之道。在争取和扩大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同中,统一战线的策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领导之道。有效领导原则是统战策略的根本原则。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有效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策宣传、听取心声、关心利益、平等交流都是有效的做法。这些做法体现了工作和政策的针对性、回应性,能很好地保障政治领导的有效性。争取和扩大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同,需要我们积极挖掘和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和策略经验,充分调动和协调一切与中国有关的、积极的国际因素、国际资源,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是合作之道。合作共赢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原则,其最高境界是实现统一战线成员之间的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统一战线构建良好合作关系的经验非常丰富。比如,统一战线高度重视联盟认同基础、共同理想和共同道路的确立;强调相互认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基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和谐共存,达到结构性合作和功能性互补的统一。这些合作共处的经验在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前,我国需要寻求各种形式的合作形态,除了巩固已有的各种政治性、组织性合作之外,还要寻求各种功能性合作,综合发挥各党派、各行业、各组织、各团体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协力推进“中国方案”落地,提升实际影响力。

三是协商之道。协商创造合作,合作巩固认同,认同强化领导,这些都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行动逻辑。深化协商也是新时期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战略重点。在提升中国方案话语认同中,运用协商精神的关键方向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全面把握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总体进程,最大限度地运用协商对话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二是丰富协商机制和渠道,充分激活以执政党、政府、民主党派、宗教团体、跨国企业等为主体的多元协商机制,形成合力。比如在当前,以同乡、同宗为基础,通过建立商贸联系网络来获取经济利益的全球性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纷纷成立。对这些潜在的统一战线机制作用的发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挖掘。

三、国际统一战线:提升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在经济深度全球化的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其功能作用的发挥,与国际合作、交流、斗争并存的国际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国方案话语认同的强化,不单是由国家经济、军事等“硬权力”因素决定的,还与价值传播、理念认同等人心工作的“软支撑”高度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眼光、新的思维和新的举措来谋划、开展和推动国际统一战线工作,将国际统一战线纳入我国开放发展的战略格局之中,助力中国方案更好地走向世界、走进人心、落地生根。

(一)以“大战略”固化国际统一战线理念

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要具备大战略。大战略指的是“国家政府的这样一种操作方式或操作规划:自觉地本着全局观念,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国家的所有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和精神等类资源,争取实现国家的根本目标”[5]。一个新兴国家谋求国际话语权需要具备这种大战略能力:具有全局性、整体的策略与谋划,善于运用自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种资源秉赋,推广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塑造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追求较为持久的目标。近年来,国际关系民主化、公民社会成熟化等历史潮流的发展使得统一战线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能动作用的战略与策略形式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将统一战线置于可有可无、可高可低的地位,而应将统一战线与公共外交紧密结合,纳入国家对外大战略的整体格局之中。国际统一战线应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不应该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区别对待。这也正是中国方案话语的核心理念。本着团结一切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民族、阶级、党派、团体和个人的原则,构建大团结、大联合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我们在开放发展新时期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能为全面提升中国方案话语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大思路”激发国际统一战线功能

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要使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功能,需要统一战线在实际运行中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备性,以海外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有效信息。这要求国际统一战线应当确立大思路,加快转变各种旧的思想观念。首先,积极转变单一政府行政理念,摆脱那种“重硬实力发展、轻软实力建设”思维习惯的束缚,将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作为一项具备战略价值的长远重大工作,不应急功近利。国际话语权构建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心灵沟通。这要求在相关领域工作中适当放宽利益尺度,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远情怀。其次,国际统一战线工作要克服“关门主义”倾向,摈弃那种认为统战工作只是专属小部分职业人员的狭隘观点。在“人人皆媒体”的自媒体时代,海外公共外交舞台已不再是相关职能部门和职业人士的专有属地。统一战线强调利益共同点,追求最大公约数。除了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体作用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智库、媒体、公众等其他行为体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实现人心争取工作成果的最大化。再次,转变传统统一战线的敌友观念,打破“非敌即友”的零和博弈思想禁锢。在以统一战线助推中国方案话语认同提升的过程中既不要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也不要妄自菲薄、崇洋媚外。

(三)以“大格局”优化国际统一战线结构

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和开放发展的整体需要来谋划国际统一战线工作,超越现有的统战空间,构建内外联动的大统战格局,推进“平面型”统战向“立体型”统战的转变。客观来讲,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不结盟”国际战略理念的实施,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程度下降极大。中央层级统战工作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都明显偏向国内统一战线,而对国际统一战线工作并不明确。当前,统一战线的国际性显著增强,两个范围统一战线的互动显著增强。国际统一战线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与传统以国内为主的统一战线具有不同的面向。构建内外联动的立体型大统战格局成为内在需要。当务之急是改变国际统一战线工作分散管理格局。当前,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主要涉及外交部、文化部、教育部、商务部、国家安全部、总参谋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中央外事办公室以及地方外事办等诸多部门。管理建制大体上沿着“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小组制-分管领导制-具体职能司局”路径,按照归口、分管和首长负责的逻辑构建而成。如此之多涉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更趋强劲、遭遇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更趋激烈之际,整合和升级国际统一战线的归口管理机制或机构成为迫切需要。我们可以考虑实行“片区管理”的制度格局,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大机制中,根据实际需要对国际统一战线目标国和重点群体的选择有所侧重,既不顾此失彼,又主次分明。要防止各自为战的“分散主义”倾向,形成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有关各方共同参与、内外联动、主次梯队配合的国际大统战新格局。要加强对统一战线国际性特征和影响的政策研究,研究统一战线工作部门在国际统一战线中的职责定位、作用机制,实现国内统一战线、国际统一战线的协同发展。

(四)以“大文章”开发国际统一战线资源

新时期,国际统一战线工作要充分开发多种资源。执政党和政府扮演着统一战线的发动机角色。但是,如若没有非政府组织层面以及公众层面的组件配合,依托统一战线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深入传播中国方案内容、确立中国方案认同,要下大力气抓紧开发国际统一战线的多种资源。一是充分激活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统战能量。政府与各类非政府组织间建立“保持距离型”关系,能够增强间接性效能,淡化官方色彩。今后,要使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统一战线人心争取工作中发挥作用,就需要为非政府组织的成长开辟更大的制度空间。二是充分激活跨国企业的统战能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互联互通是精髓。中国有实力的企业是互联互通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跨国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应以自身行动阐明中国“义利兼顾”“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这对深入传播中国方案具有积极价值。在国际统一战线部件升级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或低估数千万华人华侨这一特殊群体在强化中国方案国际话语认同中的独特作用。要通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等渠道,积极强化与他们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激活文化资源的国际统战能量。我国既要开发好中华文明传统资源,又要充分阐发、传播现代中国积累的丰富、先进价值理念。比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谐共处观,“合作共赢”、“予取平衡”的包容发展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互利互让、协商解决”的矛盾处置观,“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关系观,“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的小国观等[6]。要尽最大努力剔除各种空洞干瘪的宣讲说教,真正提炼出既具有中华文明底蕴又与国际通识接轨、既折射传统中国特质又反映现代中国风貌的话语。

参考文献:

[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2016-01-01(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157.

[4]张立文.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J].学术月刊,1995(9):3-11.

[5]时殷弘.国家大战略理论与中国的大战略实践[J].现代国际关系,2004(3):36-42.

[6]吴白乙.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J].国际政治研究,2010(3):115-124.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746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