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辩论谎话连篇,要我们也能像英美记者那样随时打脸就好了
2016-10-07 08:22: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美国大选辩论谎话连篇,要我们也能像英美记者那样随时打脸就好了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导读

事实核查网站又发威了,他们凭啥指责未来的总统正在撒谎?

川普和希拉里的电视辩论不仅火花四溅,还让事实核查这种还算新颖的新闻形式火了一把。是信口开河还是有理有据,总统候选人们正面临理智与情感的双重考验。

纽约时报在辩论当晚就刊登了名为《Our Fact Checks of the First Debate》的文章,列出了22条虚假事实并一一分析。

同样地,华盛顿邮报在当地时间凌晨两点钟便推出了名为《Fact-checking the first Clinton-Trump presidential debate》的事实核查文章,揭穿了23条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谎言,并犀利地指出:“特朗普和希拉里两人再次依靠满口胡言和虚假事实撑完整场辩论”。另外,Vox的网站上也出现了名为《特朗普在辩论上撒的11个弥天大谎》的文章。

事实核查是一种用于证实或证伪公众言论的新闻模式。而这次电视辩论中大量谎言的集中爆发,则让事实核查的记者们怒刷了一次存在感。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60722-1469177190533071490.png

起源

事实核查(Fact Checking)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时代》周刊率先设立了一个由女性组成的事实核查团体,其竞争对手《纽约客》也在1927 年设立了事实核查部。20 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新闻的社会责任论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兴起,陆续有更多报刊设立事实核查部。

事实核查(Fact Checking)在新闻业的广泛运用,推动了一种新的新闻形式的产生:事实核查型新闻(fact-checking journalism)。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报道方式。

与事实核查型新闻相伴而生的,是专门以做这类新闻为主的新闻机构或网站,比如以政治言论核查为品牌的“PolitiFact”,主要提供对国家热点事件或话题事实核查服务的网站FactCheck.org,以及《华盛顿邮报》的事实核查栏目Fact Checker。

一些相对较小的新闻媒体,例如《亚利桑那共和报》的“亚利桑那事实核查”栏目(AZ Fact Check)和丹佛库萨电视台的“验证真实” 栏目(Truth Test)都坚持对于政治和其他类别新闻进行全年的事实核查。

目前,事实核查新闻已经扩展到全球五大洲,截至2016年2月,根据“杜克新闻记者实验室”(Duke Reporters’ Lab)的统计,在37个国家共有96个专门的核查网站或事实核查专栏,2015年至2016年短短一年时间内,事实核查网站(包括独立网站和网页专栏)的数量就增长了50%(Stencel, 2016)。核查新闻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新闻界的“新闻新生态”,其发展格局呈现美国为主,欧洲其次的形态。

在这篇文章中,就介绍有代表性的美国PolitiFact.com网站和法国的Les décodeurs。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60722-1469177190533071490.png

PolitiFact.com网站

PolitiFact.com网站(以下简称“PF”)成立于2007年,由当时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时报》(Tampa Bay Times)的几个编辑与记者创办。

PF网站因其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中利用调查记者和互联网资源,核实了750余条政治性断言,“将政客的修辞与事实区分开,启蒙了公众”而获得了2009年度普利策国家报道奖。相比成立于2003年的FactCheck.org网站,虽然起步晚了4年,但在美国新闻业界也相当出色。

在大选年PF网站的受众增长迅速,随着2016年11月美国新一轮大选的临近,PF的网页浏览量也在显著提升:从2015年12月的710万到2016年1月的720万。在发展模式上,PF采取与美国各州当地媒体合作的形式增长,每当增加一个合作伙伴(如某一州当地的报纸、广播台、电视台),意味着其合作伙伴会在当地雇一名“核查记者”专门负责对其所在州的相关政治新闻进行核查,在组织架构上从属国内报道组。

PF最初由《坦帕湾时报》的几名编辑记者所创办,从性质上它是《坦帕湾时报》以及与其合作的新闻机构所创立的一个项目,坦帕湾时报在资金上给予PF支持,但网站的运作、稿件的编写都是独立的,网站本身也有自己的团队。

在PF网站上“Our Staff ”页面,列出了其工作团队的名单——仅有10人。这10人的名单里既有记者、编辑等内容生产人员,也包含了推广、经营负责人,虽然数目不大,但分工明确,网站运作良好。

在这10人中,既包含一线采写经验丰富的记者——如有十余年政治新闻报道经历的高级记者雅各布森(Louis Jacobson),也有工作经历仅限于实习和校园媒体的大学毕业生——杜克大学2014年政治科学专业毕业的卡罗尔(Lauren Carroll)、芝加哥大学的裘一青(Linda Qiu)。丰富的采编经验并非遴选中的决定性因素。

“PolitiFact的记者们显然都具备基本的新闻报道能力,但我觉得出色的研究技巧和坚持、有恒心(对这份工作而言)是更重要的素质。(裘)”

从学术背景上看,团队人员的学科背景基本都是人文和社会科学,新闻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等学科都与核查新闻的工作联系紧密。

员工的头衔也与传统的新闻机构有所不同,显得更灵活。如Angie Drobnic Holan是PF的编辑(PolitiFact Editor),作为PF的创始人之一,她主要负责任务分配和稿件编辑,副编辑Katie Sanders协助其工作;执行主任(Executive director)Aaron Sharockman负责商业方面事宜以及回应读者和合作伙伴,同样与经营有关的Emily Wilkinson的头衔则是“商业发展主任”(Business Development Director),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战略来促进网站读者、网站利润以及在各个平台上广告收入以及合作的新闻单位数量的增长。

由于PF是独立网站并且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其运营成本主要来自于广告、基金会的捐款等方面。最有趣的职位当属“贡献编辑”(contributing editor),PF创始人之一Bill Adair如今已经离开了PF,但在重大的议题和报道上或者编辑人手不够时(如大选季)仍会协助PF的工作,也因此获得了这一头衔。

除了网站上目前展示的10名员工以外,在PF的人员组织架构中,还包括来自其不同州的合作伙伴的记者。PF到目前为止(2016年2月)共在美国15个州的合作伙伴——当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这意味着这15家新闻机构会单独雇佣一名核查记者,专门负责本州相关政治断言、政治事实的核查新闻撰写;从组织上看,这些地方记者属于PF的“国内报道组”。

同属专业化产物,事实核查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一样,记者也划分为不同的条线,负责不同的报道领域。只是作为兴起仅仅十来年的“事实核查新闻”组织来说,这种划分更松散且更非正式。

PF记者领域的划分有“大选季”和“非大选季”的区别,非大选季的区别更固定,如裘一青和Jon Greenberg负责“全球健康与发展”相关话题和断言的事实核查(与盖茨基金会合作);而在“选举季”,记者们的工作都机动灵活,比如Louis Jacobson主要做经济方面,裘负责竞选者伯尼·桑德斯和与环境相关的议题,但这些划分都并不固定,要视当天的具体新闻事件、每个人手头已有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而定。

这也印证了调查研究技能是事实核查记者的重要素质——有了出色的调查能力,就能胜任不同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PF网站上对自己的介绍中,称呼其内容生产者的称呼为“记者和研究员”(reporters and researchers)。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60722-1469177190533071490.png

事实核查新闻如何生产

在其网站首页的“关于我们”的子栏目下,PF网站向受众描述了它们的“事实核查新闻”生产的基本过程。

PF网站的记者(研究员)连同其来自在不同州新闻机构的合作记者,每天会在美国重要政客中挑选一些进行核查,这些政客包括国会议员、州立法员、政府官员、市长、总统、内阁部长、政治游说者,以及所有在美国政坛发声的人。

记者与编辑会关注新闻报道(尤其是政治新闻报道),并从大量的新闻报道、读者建议以及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寻找和挑选值得核查的内容,同时,对于重要的总统竞选者,PF研究员们会关注各种媒体对他们的几乎所有的报道。

PF还新增了“Punditfact”(专家学者核查)子页面,将核查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公共领域,专栏作家、博客写手、政治分析家、脱口秀嘉宾和主持人等都被纳入了核查的范围。这些人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Punditfact”的核查是对他们的一种监督。

对于如何在众多言论中挑选出进行核查和“研究”的对象,PF网站上列出了5条基本标准:

• 言论是否含有可以被验证的事实(fact that is verifiable);

• 言论是否会对公众产生误导性的影响(misleading impression);

• 言论的重要性(significant);

• 言论是否有可能被广泛传播(likely to be passed on and repeated);

• 言论是否让普通人想知道其真实性。

而在实际每天的工作中,PF的记者们也和传统媒体的记者一样,对众多政治断言作为选题的可行性与价值有敏锐判断,言论的“可核实性”和“新闻价值性”往往是判断的第一根据。

“政客们的演讲中有很多是无法被证实的修辞、华丽的政治辞藻。比如昨晚(2016年2月25日)本·卡森(Ben Carson)说‘美国人民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正走向毁灭的深渊。(the abyss of distruction)’我们不可能去核查这句话的真假与否。”(裘)

“新闻价值”在事实核查新闻这种特殊的的政治报道中,言论以及言论中所包含事实的“重要性”和“有趣性”对于选取也很重要。

“泰德·克鲁兹(Ted Cruz)在昨晚(2016年2月25日)的演讲中说在德克萨斯州有两千七百万选民投了他的票,这倒是能够核查,但是它并不是很有趣,对于总统选举的相关辩论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最重要的标准,还是言论是否“直接关系到政治辩论的核心”,这也是直接关系到新闻能否有效地促进公共事务的讨论、监督政客言行以及保障民主社会的关键。

当选题确定后,研究员们就会针对该言论中的事实以及事实构建的逻辑进行逐一细致的核查,其核查根据和信息来源也是多渠道的,主要包括政府官方文件——如劳工局、人口统计局发布的各项数据;重要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如布鲁金斯智库(Brookings Institute),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学术界人士——如来自哈佛大学的教授等。信息来源多是学界和研究机构,相比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记者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都是非常弹性的,根据话题内容和性质会有很大的差异,但一般情况下平均是每周3到4篇稿件,平均每一篇花1到2天完成。在大选季和候选人重要的电视辩论之后,常常需要研究记者们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一篇稿件。

PF的文章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通常在标题中指出文内所涉及的政治人物及言论,如“希拉里克林顿说黑人被逮捕的可能性更大,并且所判的刑罚也更长”,文章主体对言论中的事实进行分析,结尾给出核查员对这一言论真实度的裁定。这一裁定的结果通过“真实性测量仪”(Truth-O-Meter)展示,在这个“测量仪”中,言论的真实性被分为6档,真实性从高到低分别为:

(1)真实(True)——该言论是准确的并且没有明显的遗漏;

(2)基本真实(Mostly True)——言论中所涉及的事实是准确的但需要增加附加说明;

(3)一半真实(Half True)——言论中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但删去了重要的细节或是脱离了本来的语境;

(4)基本错误(Mostly False)——言论包含了一些真实的要素,但忽略了重要的事实;

(5)错误(False)——该言论不符合事实;

(6)彻头彻尾的谎言(Pants on Fire)——该言论不正确,而且还很荒谬。

在每篇文章的正文页面,对其真实性的裁定都在文末。而在首页以及根据话题分类的索引页面,该核查结果都会以图片(量表中的前五档)或动图(彻底的谎话)的形式出现在标题的右边。

PolitiFact 索引页面的核查结果呈现

作为“事实核查新闻类网站”,PF相比于同为行业佼佼者的“FactCheck.org”网站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一是为其内容核查设计了三类专门的“量表”,对言论进行直观评级。除了上文提到的“真实性量表”外,还有以总统名字命名的“承诺量表”和“背离量表”。

现在的承诺量表名为“奥巴马量表”(“Obameter”),专门核查总统对全国许下的承诺在多大程度上在现实中得到了兑现——该量表分为“承诺兑现”、“有所妥协地实现了”、“未兑现”、“推延”、“进行中”、“尚未进行核查”六档,理念是“持续跟踪总统们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在2016年11月新的总统产生后,“读者可以期待一个‘特朗普量表’(Trumpmeter)或者‘克林顿量表’(Clintonmeter)”。

“FactChecker.org”网站没有这一项直观的评分,《华盛顿邮报》的事实核查专栏,以及“亚利桑那事实核查”专栏有类似的真实性评分,但没有承诺量表。

二是话语风格上,采用的是“友好的、谈话式”的风格,更平易近人、易于理解,FactCheck.org的语言则更”像学术论文”。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60722-1469177190533071490.png

法国事实核查网站Les Décodeurs

Les Décodeurs网站logo

事实核查,在法国的新闻界更像是一种“舶来品”,虽然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很快就吸收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发展迅速。在法语中并没有专门的词来对应“事实核查”这一概念,而是直接引用了英文中的fact-checking。

作为一个以记者的思辨性见长的国家,法国的新闻届并不强调报道的客观性,鼓励记者把自己的观点和所见的客观事实结合起来。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报道是一个经过记者主观思考后得出的产物,不管记者如何冷静地一旁观者的身份来描述事实,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报道所谓的客观性是根本达不到的。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着法国的新闻界就可以随意煽动民心。新闻的客观性是通过不同的记者们百家争鸣来达到的,读者可以在各种观点中厘清事实,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法国的记者对于新闻自由尤其敏感的原因之一。

因此,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事实核查,不仅是法国新闻界的一项革新,更是对以逻辑和思考致胜的传统新闻的挑战。其实在很多方面,欧洲的新闻界都呈现出一种神奇的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对语言功底要求极高的传统新闻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更活泼有趣直接的美式新闻也在大肆“感化”年轻的新闻从业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固守与吸收并行的业态。

正应如此,法国的事实核查常与其他的几个新闻产制放在一起,如谣言粉碎(hoaxbusting)、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e)等等。它们都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模式,以更有趣幽默的选题和更精致的视觉效果去吸引对传统新闻没什么兴趣的年轻一代。

Les Décodeurs网站以小方格的方式将法国政府2017年的财政报告可视化,指出不同的资金流向已经所占的百分比

在法国的数据核查网站中,以《世界报》旗下的Les Décodeurs最为出名。创刊于1944年的《世界报》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日报,在法语国家地区极具影响力,其中不乏许多政要专访和优秀的深层报道。《世界报》也是为数不多的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有特派记者的法文媒体之一。

有趣的是,《世界报》的纸媒和网站是两个完全分开的编辑部。据说,两边的记者相互“嫌弃”也是常有的事,一边会抱怨对方行文太轻佻,做不出好新闻,另一边则说有人不知变通,会被时代所遗弃。

在2014年《世界报》网站的升级改版中,Les Décodeurs从原来blog的形式,变为了主页上的一个固定栏目。《世界报》前主编Natalie Nougayrède称:“Les Décodeurs面向的是年轻一代的观众,我们的写作形式也会更轻松,通过颜色、动图、易于理解的图表等方式来传递新闻的价值。我们正在借鉴Buzzfeed、The Verge这些懂得如何抓住年轻人的新闻网站的做法,也非常期待Les Décodeurs在Facebook、Twitter这些社交网站上能有好的表现。”

从政治人物言论的事实核查,到社交网站上传得满天飞的留言,Les Décodeurs的记者比普通新闻记者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但选题的过程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

Les Décodeurs的副主编Alexandre Pouchard告诉我们:“事实核查的选题总是不固定的,我们要像猎犬一样去嗅出那些可疑的气息。每天早上,记者们就得听各种电视、广播的新闻早报,尤其注意其中的政治人物采访,把自己觉得可疑的地方记下来,马上查资料核实。虽然没有规定只能写将公众言论证伪的文章,但如果没有什么事实性错误,或者是与之前的言论有出入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必要做事实核查了。另外,Twitter也是常可以找到选题的地方,很多政治人物为了制造出轰动效果,特别喜欢用百分比和绝对化的表述方式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时,事实核查记者们便会闻声而来。”

为加强读者的参与度,Les Décodeurs推出回答用户提问的论坛专区

除了做事实核查,Les Décodeurs的记者们也会担任起流言粉碎者的工作。他们会通过Facebook和Twitter中的趋势功能、或者是类似于Reddit的论坛,找到正在社交网络中大量传播的流言。

虽然熟能生巧,但做事实核查的话,即使是有火眼金睛也并不能保证百发中百。

Alexandre Pouchard说:“花了很多精力做了一个主题,最后发现还是不能证实其中有事实性错误,或者是明知是错的却没有办法给出关键性证据,这是常有的现象。作为事实核查记者,绝对不能因此而感到泄气。虽然做事实核查选题和形式上都会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份工作里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762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