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明,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西方学者关注中国民族主义,原本很正常。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直到清末才在中国兴起,一百多年来风起云涌,成为现代中国历史的主动力之一。国外学者(尤其是史学家)的不少研究,见仁见智,颇具启发。
但一旦讨论当代中国,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每逢中外关系面临摩擦紧张,或国内政治风云际会,西方学者和媒体常常会搬出民族主义来说事。在国外时间久了,对他们的出发点,分析角度,逻辑预设和最终结论多少有所了解。归纳起来,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可归为三类:一是“愚氓”,二是“傀儡”,三是有心理创伤的“病人”。
相关阅读:在美国叫爱国主义,在中国就叫民族主义
“愚氓”
“愚氓”说历史最悠久。原型不用猜大家也能想到,非晚清的义和团莫属。颟顸愚昧,盲目排外,是愚氓的典型。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民族主义者孤陋寡闻,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狂热和狭隘兼具,倾向于将中国内部问题归罪于外人,容易走向非理性和暴力。闭关锁国,信息控制,是形成此类愚氓型民族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我对这种说法历来持怀疑态度,道理很简单。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中国,不要说和100多年前,即使和30多年前相比也有天壤之别。实际上当代许多中国人对欧美的了解,比欧美人对中国的了解要深入的多。我时常告诉威斯康辛大学的学生,许多同龄的中国学生掌握的美国历史地理知识,可能比他们还要强得多,让许多美国孩子惊讶不已。
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中国民众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大增强。愚氓的帽子,早就扣不到多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头上。
就此我还专门对网上的军迷论坛做过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军事论坛上的民族主义者,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关注国内外时事,能相对娴熟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在情绪性语言之外不乏冷静深度的讨论争辩,被我称作为“知情的民族主义者”(informed nationalists)或“知情的民族主义”(informed nationalism)。

近来网络上发生的“帝吧出征”事件,积极参与者已不仅仅限于国内的网民,而且包括许多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可以接触海内外各方信息,更不存在知情不足的问题。
所以说,民族主义者=愚氓的时代早已过去。
“傀儡”
“傀儡”是西方给中国民族主义者画的另外一张脸谱。他们认为民族主义者的背后,有牵线操纵的黑手。说白了就是中国政府,目的是通过鼓动民族主义转移民众注意焦点,增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这种解读流行时下,已经变成了一种老生常谈。

当然还有更为貌似深刻的人,或言辞恳切,或幸灾乐祸地告诫中国政府,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弄不好的话会伤了自己。
不管怎样,中国热血的爱国青年在他们眼中,还是一群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主性,任凭政府操纵的木偶或傀儡,这种思路骨子里是一种精致版的“愚氓”说。
这些人忘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已日趋多元化,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方式,持民族主义态度的人有更大的独立空间。他们可以对中国和西方的现状持批评态度,但这对他们成为民族主义者并不妨碍。
相信“傀儡”说的人,请放宽心,中国民族主义者没有那么好忽悠!
平心而论,从软实力的角度来看,为了开打伊拉克,美国政府伙同媒体忽悠美国乃至世界人们的能力,迄今无出其右。若论政府操纵术,人们不妨对西方国家多加注意。
“病人”
最后谈谈“病人”说,让我从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说起。
那是十几年前,我在美国著名智库威尔逊中心做小组报告,讨论互联网与政府的关系。发言者当中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林培瑞。林培瑞素以批评中国政府闻名学界。他发完言后,听众里一个亚裔老者站起来,情绪激动吐沫横飞地指责林培瑞对中国指责的无端。
但见林教授面不改色,不愠不火,心平气和,慢条斯理地对老者说了一通,大意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心里怨气这么大?你们是遭受过西方的欺凌,但那已是过去。请不要动不动就发怒,不然你们心理就永难平衡云云。
戏剧性的是,这位老者回应,他不是中国人,而是越南人,不是华裔,也不会讲汉语。他对林的批评和林说的一切都无关。
台上的林教授目瞪口呆,尴尬无比。至于一个越南人为何要为中国辩护,我至今没有搞明白。
起先我对林培瑞的大家风度很是钦佩,后来觉得在他的语重心长之后,是姿态上的居高临下,表面的绅士风度掩盖不了骨子里的优越感。
回到正题。“病人”说的要点就是说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一百多年间的屈辱历史,给中国人以严重的心理创伤,造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对西方动不动就情绪性反弹,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病人”说的出发点和逻辑预设就是相对于“病态”,还有一个心理“正态”或“常态”。如果中国民族主义者是病人,反而彰显出西方人的正常和健康。
施暴者变成正常人,受害者成了变态人!呵呵,这是什么混帐逻辑!
我不否认,近代历史记忆是中国民族主义动力结构的有机成分,但只是其中之一。对历史的记忆和反省,对当下的自立和自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中国民族主义的动力既丰富又强劲又正常。

自诩心智正常的西方学者绅士,你们的判断实属错误又多余!
从空泛的心理学角度解释复杂的民族主义现象,只会带来将严肃问题娱乐大众化的危险。从同一角度出发,我们能不能说当今美国大选常拿中国说事,是因为面对中国的崛起,有些人心理感到不平衡后的表现?是不是这些美国人也该吃吃药了?
所以,不论是“愚氓”说,“傀儡”说还是“病人”说,都是些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程式化套路。用这些套路来检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不啻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在海外碰到这样的专家滔滔不绝,会哑然失笑,觉得这些人就像政治算命先生,靠着三种套路在颠来倒去,故弄玄虚。
不过了解这几种套路,知道别人都在说什么,怎么说,为啥说,应该没有坏处。对进一步讨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权当一种启发和参照。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chinatoda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