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历史局限评析
2016-07-27 13:13: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历史局限评析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内容提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对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研究日益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认为要消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必须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亦非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然而,当各国社会民主党将这种理论付诸实践以后,不但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引发经济危机的旧矛盾,还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危机。民主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由于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打着走“中间道路”的幌子实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

这里讲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是指民主社会主义者信奉的与应对经济危机相关的理论。这种理论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盘接受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就经济学方面来说,实际上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它一方面冠以“民主”“社会主义”的称号,宣称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民主的方法消除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民主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它一方面声称代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垄断资本集团妥协,维护产生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正因为如此,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有很大的迷惑性,使一些人不能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本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共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就成为一种流行的政治思潮。一些人盲目推崇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以为只有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消除经济危机,但结果却使推崇这种理论的国家大多在2008年以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并长期陷入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可见,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它们在建立福利国家方面虽然名噪一时,但现在已面临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本文在对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评析过程中,将尽力还原其本来面目,为揭露这种理论的历史局限作出贡献。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并没有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认为,要消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必须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的道路,用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实施改造,并把他们建立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描绘得尽善尽美,说这种社会是充满民主、自由,尊重人权,并实行公平分配的福利社会,经济危机在这样的社会可以自行消失。然而,当各国社会民主党将这种理论付诸实践以后,并没有产生消除经济危机制度根源的实际效果。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第二国际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等人的修正主义理论。修正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它以“修正”马克思的学说为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企图使工人运动服从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削弱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影响在工人运动中的反映。尽管修正主义者的政治经济倾向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但他们公然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者,自认为自己的主张是社会主义的,而实际上并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不同于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倾向。这些人和后来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一样,表面上说自己的主张是社会主义的,但却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实际上代表的是其他阶级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克服经济危机的必然途径。十月革命以后,考茨基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陷于绝境的布尔什维主义》等书,公然修正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理论,攻击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恶毒咒骂伟大的十月革命。他回避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对伯恩施坦歪曲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采取让步的态度。他批评了伯恩施坦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某些问题上的修正主义观点,但对伯恩施坦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修正主义却以留待将来去解决为借口而加以回避。

考茨基还把无产阶级专政看成是无政府主义,主张保持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而反对彻底打碎它。他认为,到现在为止,社会民主党人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就在于前者想夺取国家政权,后者却想破坏国家政权。政治斗争的目的,和从前一样,仍然是以取得议会中多数的办法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使议会变成凌驾于政府之上的主宰。但是,不是破坏国家政权。其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说的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指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消灭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的国家政权,这同无政府主义毫无共同之处。考茨基反对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资产阶级的议会制,然而议会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无产阶级并不一般地拒绝利用议会的斗争,但是这只能在无产阶级还没有取得政权的情况下,以革命精神利用议会讲坛,揭穿资产阶级的欺骗,教育广大群众,而不是把它当作阶级斗争的最高的和唯一的形式。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继承发展了考茨基等人的修正主义理论,把民主和专政对立起来,用所谓“纯粹的民主制”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把无产阶级专政说成是消灭民主。它认为,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的,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还是很可能的,甚至于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纯粹民主也是可以想象的。这种理论没有看到,当有阶级存在的时候,专政和民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对剥削阶级的民主,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无产阶级的专政,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对剥削阶级的专政。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抹杀专政和民主的阶级内容,实质上就是否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用抽象的“纯粹的民主”掩盖阶级的客观存在,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它的这些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主张,对于延续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条件起到了纯粹资产阶级学说都无法起到欺骗作用。

在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社民党中,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时间是比较长的,它从1932年-1976年连续执政长达44年之久,从1982年-1990年执政8年,以后又断断续续数次执政,累计执政时间达半个多世纪。丹麦社会民主党、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从20世纪20或30年代执政以来,都有长时间执政的经历。可见,很多国家的社民党人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有了在实践中贯彻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条件。但在执政期间,他们都只是在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一些社会改良,而且这些改良还不断因资产阶级容忍程度的变化而被取消和削弱,并未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各社民党承认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承认经济危机会引起经济萧条、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大量企业破产、资源闲置,导致一些国家为了应对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为争夺原料、市场和输出资本而发动战争,造成世界性灾难,这些都是动乱和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但他们认为只要把这种资本主义制度按照他们的办法加以改良,就可以克服经济危机。

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等现象归因于违背了自由、平等、公道等伦理原则,有悖于社民党人的正义感,否认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经济危机等弊端的真正根源,故意混淆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界限,认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没有必要和没用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原有框架下,工人阶级通过议会和普选权就能获得民主,在资本主义议会制的条件下,就可以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矛盾的制约,就可以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约,就可以摆脱资本家集团的压力。

但实践证明,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是无情的,社民党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即使真想为工人阶级争取一些民主和利益,实施一些有利于消除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也是极其艰难和短暂的。社民党不仅要力争执政,而且还要设法维持其政权的长期性、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政策实施的连续性。正如前面提到的,英国等很多国家的工党或社民党都曾多次执政,但有时或者每次执政时间都很短暂,或者只是和别的政党一起的联合执政,都是在资本家集团主导的压力下执政的,所以它们执政时实施的政策与其他明确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并无明显区别,即使做了一点有利于缓和经济危机的改良,效果也不显著,而且后来其他政党一上台就可以改变政策,使工党或社民党执政时趁机做的一点改良成果也很容易被取消。

由于社民党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试图实施自己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和政策的,这套理论能否实施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只有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处于高潮,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上升,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不得不做出让步时,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和政策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实施,并取得一定缓解经济危机的效果。但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社民党其实与资产阶级政党并无二致,当在野的时候,他们通常可以对在台上的资产阶级执政党的政策进行抨击,并提出一些对缓解经济危机比较有利的政策和口号,诸如提高社会福利、减少失业、制止通货膨胀、加速经济增长、提高工资、控制物价等等,以此获取更多的选票。但是,一旦他们成为执政党的时候,就会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实施和资产阶级政党相似的政策,对经济危机实际上和资产阶级政党一样提不出根治的办法。

在他们看来,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即使要做出某些社会变革,也必须以保存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各国的社民党在执掌政权时期,没有一个真正实行过旨在改变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及其政治职能的改革。这是与这些社民党长期以改良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关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都包含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歪曲攻击,具有涣散工人阶级斗志、削弱对经济危机的遏制力量的历史作用。他们依据这种理论总是试图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格局,所以,社民党的上台跟资产阶级政党上台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爆发,而且有时反而使经济危机更为深重,比如在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欧洲很多社民党执政的国家都被卷入,发生了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经济复苏十分缓慢,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虚伪性也日益暴露于世。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干预主张作用有限

正如前面提到的,西欧一些国家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社民党几乎都有过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历史,但他们上台以后利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引发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为消除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政府干预措施,都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倍加维护的条件下进行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虽然也提出了要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统治进行某种改良,但是各国社民党依据这种理论在执政期间,并没有利用政府干预去清除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从根本上去改造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他们只是在“国有化”和“计划化”的口号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就是这些活动也只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通常做法,并不是经济危机的治本之道。

就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英国工党来说,上台以后很早就宣布了通过国有化对经济实行国家监督,而且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艾德礼政府期间,正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英国现代国家垄断制度的形成。英国于1946年实现民航国有化,1948年运输和电力国有化,1949年煤气工业国有化,1951年钢铁工业国有化。但是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提高落后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率和加速现代化的步伐,根本没有打算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20世纪60年代的威尔逊政府期间,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表现在政府部门中从事规划、由国家促进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经济机关的数目明显增多。但是,工党政府的一些“计划”没有规定对私有经济成分加强监督的措施。尽管如此,国有化问题仍然是英国工党与保守党之间不同纲领的重要分歧之一。工党在以后的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国有化的经济成分,对造船工业、航空工业、港口和矿产资源等实行国有化。1974年工党执政以后,立即废除了保守党政府的一系列违反工人利益的法律,首先是《工业关系法》。但是,之后在对国家垄断结构的改革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与英国工党的情况相似,一些其他国家的社民党依据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在执政期间,虽然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也都没有提出用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法来应对经济危机的任务。他们考虑的只是用什么方式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不良后果,期望建立更加完善的、具有民主形式的资本主义,而不是变革这个制度的基础。社民党的所有政府干预措施,只不过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范围内的局部调整。在德国,国家垄断结构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虽然也受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影响不否定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作用,却在执政期间并不强调国有化政策,他们甚至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私人垄断结构也不打算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国有化”政策的实施,并不完全是受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影响,也有适应生产社会化水平提高要求的原因。这种政策曾在一段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促进了某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运输、通信设施等,并且增加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一般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部门的企业,在实行国有化的过程中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各个政党对这种部门是否实行国有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行国有化有较大的分歧,因而这种部门在国有化进程中的反复也比较大。

虽然实施国有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对消除经济危机作用有限,但是,国有化毕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做出了某种改良。因此,国有化政策在客观上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垄断寡头统治,具有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但是,正因为国有化措施对垄断资产阶级构成了一定限制,这种措施总是遭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他们时时担心和提防着国有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构成威胁,不断贬低和否定国有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借助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反对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使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主张的对资本主义的些许改良也很难实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势力抬头,国际上出现了非国有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浪潮。这次浪潮从英国和美国发源,波及社民党执政的很多国家,对这些国家依据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制定的“国有化”和“计划化”等政府干预措施产生了很大冲击。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国家的社民党政府只能选择退让,不仅更不敢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且连他们原本想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有限政府干预措施也被迫放弃,不得不走上与新自由主义同流合污的道路。

三、“福利国家”措施引发新的矛盾和危机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十分推崇“福利国家”措施,认为这是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各国社民党人则极力宣扬和实施“福利国家”政策,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但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引发经济危机的旧矛盾,还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危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高潮的时期,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部分由于受到工人争取自身权益斗争的强大冲击,部分由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很希望用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办法来扩大生产能力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用促进社会总需求办法来缓解经济危机。工党和社民党趁机宣传他们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福利国家主张,让人们相信凭借福利国家政策就可以达到“充分就业”“收入平等”,甚至宣称社会主义的含义即福利国家政策,把建立“福利国家”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重要战略目标。这样,增加“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费用就成为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支出的主要内容。

例如,早在1932年,瑞典的社民党就依据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不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个计划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计划得以全面落实,并且还得到广泛的扩展,各种福利设施也在国家调节的推动下完善起来。这种以福利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社会保险、社会补助和社会救济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居于主导地位,一般包括养老、医疗、疾病、生育、工伤、失业等保险项目,其主要特点是实行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而社会补助和社会救济等福利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补助的形式,由政府的福利开支支出,最初在缓解经济危机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20世纪60年代是这种“福利国家”的全盛时期。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各个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那以后,有关“福利国家”未来的争论就日益激烈。因为瑞典是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典型,人们把与这一模式下高福利、高税收等现象相联系的种种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称为“瑞典病”。

事实上,就瑞典来说,其“福利国家”措施之所以能够在一定时期对缓解经济危机发挥一定作用,除了这种措施本身具有的某些优点以外,很大程度上还因为这个国家长期保持着中立国的地位,没有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瑞典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没有受到战争和战后时期的混乱的伤害,这使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都能够对其他国家具有极大的物质上的优越地位。从这些物质上的储备中,瑞典可以不考虑经济的实际情况而为花钱很多的福利项目提供资金。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对瑞典的产品有大量需求,又没有剧烈的竞争,这种特别有利的国际条件导致了高额的公司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瑞典可以从经济上负担起高额的福利开支。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初,瑞典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有利地位就一去不复返了,其社会中充满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石油危机及其以后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瑞典的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通货膨胀率却迅速上升;工业生产自1975年起连年下降,到80年代初仍未恢复到1974年的水平。由于福利国家遭到了严重的危机,执政四十多年的瑞典社会民主党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选举失败,失去了政权。但是资产阶级政党的联合政府也没有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并于1980年招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全国规模的总罢工。

与瑞典相似,实施“福利国家”措施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税收和社会公共福利税甚至对中等收入者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它们是这些国家的人们引人注目地偏好当前消费的主要原因。在这种重负下,为将来建立新的储备很明显是不合算的。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些国家依据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不是限制国家开支、降低捐税负担,而是一再增加国家的负债和国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结果,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这些国家都受到较大冲击,出现了经济衰退,至今仍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西方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国家出现的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表面上看是实施“福利国家”措施过多,但实质上是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各种福利措施,只不过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为避免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不得不选择的政策。在这种矛盾的压力下,他们才不得不依据民主社会主义经济相关理论实施福利国家政策,迫不得已做出“福利国家”的各种“支出”。随着这种“支出”的日益膨胀,必然出现经济超负荷的状况,导致经济危机。因此,究其弊病的根源,还是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本身。

延续至今的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深刻、突出地表现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福利社会并不等于是社会主义社会。西方的福利国家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社民党在执政期间,其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增加了若干“国有化”“均等化”的因素,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富的悬殊,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弊病。社民党曾依据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把福利国家视为“拯救”资本主义社会痼疾的灵丹妙药,而现在却走向了反面,成为导致现代资本主义新病的因素。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减少社会福利的趋向。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抬头,各界人士纷纷提出重新评估福利国家措施。美国、德国、冰岛、希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挪威乃至被称为福利国家“橱窗”的瑞典,都以财政负担过重为借口,削减了社会福利开支。这种事实表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福利国家”改良措施是何等的虚伪和脆弱。

四、对抗科学社会主义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自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对抗,这个对抗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抗,另一方面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抗。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抗,是以公开的形式进行。资本主义势力有时以军事手段为主,有时以经济封锁或思想渗透为主,企图把科学社会主义从地球上消灭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进程中,伴随着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并作为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的《苏共中央行动纲领》即《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向苏联社会。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其要害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以超阶级的人道主义、普遍民主、全人类价值的资产阶级观点,偷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改变共产党的性质,实行政治多元化方针,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建立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向私有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在于: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共产党内部的反映,是当代条件下的一种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是西方社会民主党民主主义的变种。由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打着改革和更新社会主义的旗号,因而有很大的迷惑力和欺骗性,使苏联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丧失了警惕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在苏联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是改革的产物,同时又在实践中指导改革,直接服务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战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误导了改革方向,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覆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

对抗科学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恶劣影响,它引导苏东一大批原本依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陷于瓦解,共产党下台和造禁;同时牵连原本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各国社会民主党也受到很大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包括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在内的各种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曾在资本主义国家能与右翼保守主义政党相抗衡、不仅在国内政坛上有相当强的实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是一支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民党在政治选举中接连受挫,处境十分艰难。

社民党的力量如此明显的下降有其深刻的原因,从经济上看,社民党人敌视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盘接受现代西方经济学,对西方资本主义结构性的经济危机认识不足,束手无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之时,有些社民党正在执政或参政,它们首当其冲地承担着经济衰退的责任。这场危机明显暴露出社民党依据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所推行的国有化政策、福利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有极大的局限性和脆弱性。面对经济危机中出现的生产增长停止、通货膨胀、经济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泛滥等问题,社民党人提不出克服经济困境的有效对策,甚至有些措施还加重了经济衰退,这使许多选民大失所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欧债危机以来,大多深受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影响的欧盟各国经济形势依旧脆弱,成员国之间在增长速度、基础设施、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水平、贫困水平、公共财政以及失业率上的现有差距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实施紧缩政策以获得欧盟救助,其他欧盟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政策,导致那些对危机不该负责的民众不得不承受削减社会开支、公共投资缺乏、工资减少的影响。希腊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失业率高达20%,年轻人失业率甚至达到50%,而最低工资标准被削减了22%,25岁以下年轻人的最低工资标准被削减了32%。类似的趋势在西班牙同样存在。但即使是在瑞典,这个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程度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年轻人失业率也达到了20%。虽然奥地利、卢森堡、荷兰和德国可以声称其失业率低于6%,但这一数据在地方层面则从不足2%到17%不等。

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社民党人正在寻找出路,力图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在社民党的政策调整中,经济政策是主要的内容之一。但在这方面,他们并未提出新的有效方案,只不过是重弹老调,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扶植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反对以片面追求利润来发展经济。但人们大都认为社民党人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空谈。目前,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各国社民党正处于困境之中,一方面,在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条件下,他们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超负荷”地推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的政策,因为他们很难筹措到足够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可能完全抛弃其传统的理论和政策,否则就没有自己的特点,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划不清界限,这样,他们的力量也不可能有所发展。

总的来看,民主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由于它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打着走“中间道路”的幌子实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公开提出,要用民主社会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诋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要用“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来改组共产党,要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向民主社会主义转变。可见,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抗是现实的、严峻的。为了使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潮,消除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它的对抗面前挺身而出,为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74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