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FAST告成,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2016-07-12 11:02: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天眼”FAST告成,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FAST工程从设计到技术,从材料到建造,基本都是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艺师、反射面系统总工程师王启明自豪地说。

这口世界最大的“大锅”凝聚了哪些自主创新的努力?请看《经济日报》记者从FAST工程现场发回的报道。

眼窝:精挑细选 “天坑”搭就

“从1994年启动贵州选址工作,到现在已经22年了。”“大锅”告成之际,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的感慨中满是岁月的沧桑,“22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中间克服了很多困难”。

射电望远镜是用来观察、接收和分析宇宙中电磁波的天文学利器,它帮助科学家们发现了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诺贝尔奖历史上基于天文观测的10项获奖成果中,有6项都出自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人们常见的锅式卫星天线差不多,都是用“锅”的抛物面反射信号,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信号聚拢,以便用馈源“天线”接收信号。“锅”越大,就越能接收到微弱的电磁波,我们观测宇宙的“视力”就更好。

在FAST之前,人类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是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这个望远镜由美国人建在波多黎各,它顺着山坡固定在地表,直径达305米。FAST这口“锅”更大,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直径达到500米。

要造如此巨大的“锅”来观测宇宙,所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首先从设计上就要打破常规。郑晓年介绍,中国的FAST望远镜有3项最重要的自主创新,首先就是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FAST台址。

从1994年开始,国家天文台专家利用遥感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合适区域,之后多次现场考察,分析了400多个洼地,制作了90个候选洼地的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模型图像。贵州省的大窝凼洼地以绝对优势从400多个候选地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胜利者。

大窝凼的天坑洼地,其地形和尺度与500米望远镜的体态相匹配,减少了施工工程量;大窝凼的喀斯特地貌富含裂隙溶洞和地下暗河,这些天然排水通道可以避免雨水积聚灾害的发生;大窝凼5公里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远离各类人为电磁污染,帮助FAST排除观测干扰;大窝凼所在的贵州黔南地区冬暖夏凉,气温长年在20摄氏度左右,大型反射镜面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问题小,FAST既不需“冬眠”,也不怕“中暑”;大窝凼风速小、风向少变,由6根数百米长的柔性悬索吊挂在100米高空的馈源舱,可以“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不怕被大风吹成“秋千”;大窝凼所在的贵州不是地震多发地带,FAST这样的大型精密工程可以稳定地长时间运营。

如果说FAST是一枚观天巨眼,那大窝凼这个精挑细选的天坑无疑就是一只天造地设的眼窝。以整座山窝作为台址,是一项取法自然的创举,让现代科技的精密与大自然的伟岸相辅相成。

眼球:里级跨度 毫米级精度

FAST的第二个重大创新,是在“天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美国人的Arecibo是固定望远镜,不能转动,只能通过改变天线馈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郑晓年说,FAST的主动反射面能按跟踪要求精确变位,“跟美国比起来,我们的效率和精度更高”。

FAST超级大,反射面总面积25万平方米;它还超级重,圈梁、索网和6座支撑馈源舱的高塔用掉1万多吨钢材,反射面板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但同时它又要求超级精微的控制。密布在反射面背后、与大地相连的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通过钢索伸缩实现反射面精确变位,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样充满挑战、没有先例的全新工程,由我国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联合造就,蕴含着无数自主创新的智慧。

十几年的预研后,FAST于2007年7月正式立项,成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建设任务。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王启明说:“自开工算起,建设周期只有5年半,工期不能超,但现场施工条件非常局促,很多人都担心完不成。”

FAST怎么搭建?国家天文台提出“索网”方案,像编一张渔网一样来造这口锅。当年曾有多个研究单位参与具体设计,最终被采纳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家提出的“短程线”分型方案。

在土建工作完成后,首先搭建圈梁。圈梁是大锅的支架,绕大锅一周,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1.6公里,绕着走一圈要40分钟。

接下来搭建索网。7000根主索的索网外缘连接在圈梁上,2300根下拉索与促动器和地锚连接,靠促动器拉动索网实现抛物面变形。

常用的斜拉桥上的钢索,安装强度是200兆帕、200万次弯曲,但FAST的钢索设计要求是安装强度500兆帕、200万弯曲次数。工程研究人员因此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承建单位柳州欧维姆机械最终研发出符合要求的新钢索时,申请了12项专利。新钢索如果用回到斜拉桥上,将大大提高桥梁的质量和寿命。

索网织好后,再铺设反射面面板。武船集团承担了FAST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任务。反射面单元是边长10至12米的三角形铝合金网架,每块重四五百公斤,要在总面积25万平方米、纵深仅50米的空间范围内一一准确安放,间距65毫米,吊装时不能变形,每天要安装20块以上。武船重装公司FAST项目总工程师刘君介绍,此前所有常规吊装设备和技术都无法奏效,武船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大跨径大幅度空间转移技术、空中二次转接技术、反射面单元全方位姿态调整技术和柔性吊装等一系列新技术,提前一个多月完成了吊装任务。

“FAST荟萃了国内最牛的施工单位。比如做圈梁的单位,是做过鸟巢、国家大剧院的;做面板网架的单位,是做过水立方的。”王启明说。

瞳孔:轻巧灵活 明眸善睐

FAST第三个重大创新,是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信号接收机也就是馈源舱的高精度定位。

FAST这只巨眼,直径500米的反射面大锅是它的眼球,馈源就是它的视网膜,而馈源舱就相当于瞳孔。要让FAST更好地跟踪待测天体,不仅需要反射面“主动”,也需要馈源舱“灵活”。同时,为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FAST需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这又要求馈源舱移动精准。

但馈源舱包括了电磁波接收、波导转换、信号前置处理和电磁屏蔽罩等多种装置,十分笨重,如何能在500米空间跨度上精确移动?中国科学家们为此作出了变革式的创新: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创新设计,使用6根大跨度柔索,牵引馈源舱做高精度三维扫描运动。该设计将馈源支撑结构系统自重降至30吨,而美国Arecibo的馈源系统重量高达1000吨。

轻巧的馈源舱,既降低造价,又提高稳定性,可在百米尺度大工作空间内实现瞬时焦点,实时达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从而实现对天体的高精度指向跟进观测,各项性能指标远超美国Arecibo。

在FAST馈源支撑系统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技术方案是首次公开并使用。例如,大连重工参与研制并建造的柔性馈源索驱动系统开创了国际先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索牵引并联机构;烽火通信参与研发出的性能远优于国标军标要求的动光缆,乃世界首创。

FAST的研制和建设,体现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未来,它将带来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科学家们对FAST充满期待,因为它是强大的观天利器。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提高约2.5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10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望远镜相比,FAST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从理论上讲,FAST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郑晓年表示,接下来,FAST还有大量的软件调试工作,将边调试边观测。调试好后,科学家们就可以用期待已久的FAST做课题出成果了。

它将被用于观测脉冲星,脉冲星未来可能成为星际导航,为宇宙飞船指明方向;它将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有可能让人类收到来自外星人的消息;它将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帮助科学家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大锅”告成,“巨眼”始开。FAST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相关阅读:

“天眼”FAST的骨架是怎样编成的?

7月3日,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至此,“天眼”主体工程完工。利用柔性索网结构帮助反射面变位,为“天眼”一大亮点,其钢索网的编织是关键环节之一。

近30个足球场大小的反射面由一块块反射面单元铺设完成。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介绍,4450块反射面板单元是FAST望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射面索网则是“巨眼”的骨架,技术人员用钢索编织了一个整体形状似大锅、带有孔洞的巨网,然后将一块块“镜面”嵌进这些孔洞,最终形成反射面。

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射电望远镜,都依靠机械式齿轮推动反射面转向定位追踪星象,而FAST则是依靠索网的柔性伸缩,帮助反射面实现对焦、定位与追踪。王启明说,帮助反射面变位的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是通过伸缩实现精准定位、协同运动的。这正是“天眼”的强大之处。

骨架的编织并非易事。反射面索网工程承接单位柳工欧维姆公司总经理助理、FAST项目欧维姆总调度张升华说,“皮影戏的人偶每个关节都很灵活,那是因为用了柔软的线去控制。如果改为钢丝,那么人偶的活动恐怕就会变得僵硬。”

“要说这个项目难在哪?首先就是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张升华介绍,比如连接6670根主索的2225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坐标,也就是哪个点应该在哪一个空间位置,必须按照这个坐标施工,才可以保证整个索网的稳定。坐标的误差范围没有数据可参考,只能根据总体设计要求来自己摸索。

再如,索网与反射面单元件连接的上部节点盘,一开始国家天文台并没有委托给欧维姆进行研究生产。然而,反射面的变位,与索网的伸缩息息相关,最终他们承担起了这个重任。“一个节点有6个自由度。”张升华说,但这6个自由度不是随意变动的,有些要约束,有些不用,这些运动轨迹都要满足索网的变形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控制,该单位花了两年时间去研究节点盘,最终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

“索网中一共有6670根主索,2225根下拉索,而在这8895根索中,同样的索不会超过10根。”张升华说,用来制作索网的索,长度在10米—13米之间,长度、大小其实用肉眼根本分不出来。但是这8895根索,每一根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安装顺序,绝对不允许搞错、搞反,这就是FAST对索网工艺的要求。

为了精益求精,欧维姆对每一根索都制作了“身份证”,即系统识别号,通过识别号来追溯索的安装位置和顺序。而安装整个索网,还有几万件的配件,这些配件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件安装在哪,也绝对不允许搞错,为此,这些配件也都配备了识别号。

一根索差一毫米,累计下来就可能是几十毫米甚至更大的偏差。从出厂开始,索网的索就必须平直运输,不允许有任何弯折,为此,欧维姆还专门制作了运输索的架子。据介绍,欧维姆此次担任的FAST反射面索网工程,获得了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同时已被授权两个发明专利,下一步,欧维姆还将继续对索网的应力和位移进行监控。

来源:科技日报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9070,"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