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首飞成功 这些秘密你应该提前知道!
2016-06-25 21:14: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

据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为两级结构,捆绑四枚助推器,全长53.1米,起飞质量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是绿色、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将有效提升我国进出空间的能力。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全新建设的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具有生态、环保、开放的鲜明特点。它的建成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航天发射能力,优化我国航天发射场总体布局。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实现了“成功首飞”的预定目标,为后续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次发射,旨在验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设计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考核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执行任务能力,检验工程相关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匹配性。同时,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将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意义重大,作为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七”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那么,本次发射有哪些亮点?为了适应海南多雨多台风的特点,“长七”又做了哪些准备呢?

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长七” 首飞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1、长征七号火箭可中雨发射

现役火箭发射选择窗口时都会避开雷雨天,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则能实现中雨发射,这是因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做了“防水”设计的。

文昌发射场气候潮湿,降水量大,全年12小时内降水5至15毫米的中雨较多。为此,火箭研制人员要保证火箭能够中雨发射,这就要求火箭要做好“防水”。

火箭怎么防水呢?方法其实很简单。一种是疏导,无论冷凝水还是雨水,通过一些特殊设计让水不要流到火箭内部;另一种就是封堵,比如箭体结构上的一些螺栓的缝隙处,都要经过防水胶等专门的手段处理。

2、“长七”可抵八级风

文昌发射场有随距地面高度而变化的“浅层风”,也就是说,距地面五六十米高的地方的风速要远高于地面风速,通常地面感受到的是微风,火箭一级箭体的地方可能感受到的就是大风了。这给‘长七’火箭垂直转运增加了难度。

为了提高抗风能力,“长七”火箭型号队伍设计了一个“防风减载装置”。这样一来, “长七”火箭不再怕“大风”天气,可全天候转场。

3、火箭燃料加注可停放24小时

“长七”运载火箭在海南发射场合练,低温燃料加注后成功停放24小时,创下了低温燃料停放时间最长纪录。新一代运载火箭,有多种发射任务需求,且发射前程序复杂,停放24小时,可为成功发射争取更多有利时间,提高火箭发射的可靠性。

“长七”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加注的推进剂分别是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都是低温燃料,其中液氢的温度达-253℃,液氧的温度达-183℃。液氢液氧燃烧后产生的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但目前加注后停放最长时间为24小时。

为何低温燃料加注后仅能停放24 小时呢?原来,低温燃料不仅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易蒸发,停放中的火箭就像“炸弹”。低温燃料加注后,试验现场的发射塔就像是个“大冷库”,不仅工作人员要在低温环境中作业,箭体上的部分仪器设备也要面临低温环境的考验。而且,低温燃料极易蒸发,加注后停放的24小时内,需补加3至5次。

4、火箭起飞20秒喷400吨水

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时与其他火箭不同的是:发射平台旁的“大流量喷水降温降噪系统”要给发射平台喷水降温,否则火箭发射台内部的仪器设备很可能因高温受影响。

火箭点火起飞时,箭体尾部喷出的火焰几乎“直击”发射平台,使得发射平台瞬间接近3000度,足以溶化绝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国际上先进的降温方法是喷水降温,这一方法也将出现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中。设计人员研制了一个“大流量喷水降温降噪系统”:喷水系统分两级,一级位于发射平台上,在火箭发动机点火前给发射平台喷一层5厘米厚水膜,二级位于发射平台两旁5米高空,在火箭飞达5米高以后向箭体尾部火焰中心喷水,两级喷水设施各喷20余秒,完成400吨的喷水量,使发射平台核心区降温幅度在1000度左右。

5、火箭发射平台要涂“防晒霜”

火箭发射点火的刹那,温度高达2800℃,发射平台既要能承受强热流的冲刷,又要耐得住强高温。为延长发射平台的使用寿命,在每次火箭发射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相关技术人员就要奔赴发射基地,为即将执行发射任务的平台表面涂覆大面积“防晒霜”——特种防护涂层。

火箭发射平台要涂覆的面积可不是“一张脸”大小,而是多达两千平方米,光喷涂用料就要用上将近4吨。在发射平台喷涂前,要先将4吨多的料配备好,用七八台打磨机同时开工,将因为上次发射烧蚀的平台表面打磨好,再用几百公斤的溶剂清洗后,才能给发射平台涂覆新的防护涂层。

6、“长七”坐“沙发”去的发射场

火箭从研制地到发射场通常有3种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海运,哪种方式更“舒适”呢?长七总体设计人员形象地打了个比方:“火箭走公路、铁路,就像坐‘硬板床’;乘船走海运,就好似坐‘沙发’。”

▲2016年5月7日,长征七号火箭运抵天津港码头

▲2016年5月14日,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驶入海南文昌清澜港

“长七”火箭合练箭作为海运中“第一个吃螃蟹”的火箭,型号队伍在它的芯一级、芯二级、助推器、整流罩上,及它乘坐的船上、装载的集装箱上,布了30个测点,详细记录了起航、抛锚、起锚、靠港,以及多种海况下的过载环境数据和振动环境数据。

事实证明,海运的振动环境优于其它运输方式,可以很好地保证火箭内部设备的安全。

7、“长七”火箭垂直转运能转弯

长征七号火箭在转场过程中要拐4个60度的弯。为何要拐弯?是因为要和长征五号火箭共用一个转运轨道,节省占地面积。

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长五”火箭的转运轨道是笔直的。“长七”火箭从技术阵地转到发射阵地,必须拐弯。而怎么拐、拐几个弯才能使火箭行走省劲儿又安全呢?

设计人员通过大量的计算,得出要转4个弯,转弯半径为20米,最大转弯角度在60度左右,这样火箭转弯最省劲儿。

火箭发射平台长26米、宽23米、重1800吨,这个“大家伙”又没有方向盘,转弯可没有那么简单。设计人员经过3年的努力,才取得发射平台转弯行走试验的成功。我国也是继美国、欧空局、日本之后第4个掌握“发射平台转弯行走技术”的国家,缩短了我国在发射设备领域与其它航天大国的差距。

8、火箭也有“ 脐带”

胎儿在母体里的10个月,脐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胎儿吸取养料、排除废料。火箭在到达发射场之后,也有着这样重要的“脐带”,与母体内的脐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就是火箭的加注管道、供气管道、空调管道以及电缆等等,它们向火箭源源不断地输送燃料、供气以及调节体温。

现役火箭的管道、电缆都在发射塔架上,这些“脐带”要一直工作到火箭起飞前。而长七有了专门的承载火箭加注管道、供气管道的装置——脐带塔。

长七火箭的脐带塔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两侧装有6根摆杆,内部铺设有加注、供气、空调管路和箭上众多控制电缆,以及配气台和中频电源房间,因此它的结构及组成是最复杂的,这也意味着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

9、火箭体重90%是燃料

火箭是个“钢筋铁骨”的大个子,体重几百吨,这个大家伙体重的90%甚至更多都是燃料。

以长征七号火箭为例,火箭的总体重近600吨,箭体外壳、电缆、仪器等重量加在一起只有50余吨,其余都是液氧煤油推进剂的重量。火箭是卫星等载荷通往太空的“专车”,对于这辆“专车”来说,车本身的自重越小越好,能提供动力的燃料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尽可能多的“运量”留给“乘客”。

10、“长七”火箭实现“全三维”总装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实现了“全三维”总装,以直观的三维模型取代了二维图纸,既能减少重复劳动,又能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

“三维模型”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漏项”。二维图纸的出图周期比较长,如果型号产品的技术状态发生了改变,会以更改单的形式下发到车间。一旦更改多了或者更改信息没能及时传达,很可能就会出现“漏项”。遇到这种情况,工人师傅们要返工不说,还会影响整个型号产品的进度。“三维模型”则可以及时更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漏项”的可能性。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9398,"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