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为什么警察最近不断在舆论场上“躺枪“
2016-06-23 15:37: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深度】为什么警察最近不断在舆论场上“躺枪“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长安君:小伙伴们日常浏览新闻的时候,可能会看到这类新闻:“警察打人”、“士兵上公汽就一脚踢飞乘客”……那么,这类新闻是真的吗?实际上,不少缺乏专业精神的媒体就是这样“以旧换新”、“断章取义”,把事实真相扭曲或夸大,于是就变成了小伙伴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再遇到这样的信息,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呢——

涉警舆情被造谣的传播特点

“以旧换新”制造假新闻

部分造谣涉警事件将去年或更早时间的旧新闻视频,抹去拍摄时间,剪除当事人违法违规片段;或者张冠李戴,替换涉事人身份,如将楼盘业主替换为“高考招生维权家长”,将“巡防队员”替换为“民警”,以此谎称“警察打人”,切合时事热点,误导舆论。6月13日,微博认证为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民警@椒江叶Sir 便发博辟谣到:“广东清远的交警视频又被拿出来传播说警察打人,这事去年4月的。”

“断章取义”遇上“不问缘由”

许多造谣新闻都是通过断章取义的手法,用剪辑过的视频迷惑视听,扰乱舆论环境,武汉大学教师@武汉陈国恩 曾经表示,“一件事情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讲,会讲出完全不同的意思。网络视频最可恶的就是掐头去尾,栽赃陷害,把事情弄颠倒了。一个年轻士兵在公汽上勇救被流氓欺侮的女孩,结果传到网上的视频被剪了头,成为该士兵上公汽就一脚踢飞乘客,再配上文字,就为恶心解放军。”遗憾的是,不少民众也不问缘由地相信单薄的“证据”,忽略了事件原貌和全局性,单方面的加重自身愤懑心理。

“负面偏好”限制辟谣效果

民众普遍存在“负面偏好”(negativity bias)的心理,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与事件,这种心理会催动网民参与热情,并推动事件在传播前期的发展与关注,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负面效应,但辟谣贴却面临着传播受众有限、传播范围狭小的情况,此种信息不对称易造成谣言难以抑制,负面影响持续扩大的严峻问题。网友@赖赖王曰 评论前一段闹得很大的深圳警察打人的事件(王女士投诉罗湖公安分局桂园派出所民警粗暴执法)称,“可惜这么精彩详尽的辟谣贴却没有什么人关注。”

涉警舆情被造谣的负面效应

易束缚执法者手脚,影响执法工作积极性

近期涉警舆情增多,警察群体执法规范性备受网民争议,一旦非议言论长期大量出现,不仅会冲击警察群体的心理,打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还会束缚部分警察手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执法心理,影响社会治安,微博网民@阿森纳5-2热刺 便表示:“负面涉警舆情捆绑警察手脚,不敢执法,打击力度下降,多事不如少事。”

执法权威遭遇质疑,致违法者肆无忌惮

涉警舆情的高发频率势必会对警察群体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网民过度监督,执法权威遭遇质疑。@人民日报 称,“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质疑行政行为,甚至抗拒行政执法,那么行政主体不但要在空转中失去效率,更会导致行政权威的消解和社会秩序的混乱。”@Js蓝精灵:“司法权威不断遭受挑战,执法成本不断提高,违法者越发肆无忌惮,最终司法的公正性必然受到影响。”

网络有记忆功能,会导致涉警舆情长尾化

互联网的急剧发展,大大助长了民众的惰性,它自带记忆,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事,通过搜索功能都能查到,尤其是延续时间长发生频率高的负面事件,网民会自发搜索比较,一旦相似舆情由量变的积累转化成质变,造成的影响便会长尾化,持续弥留网络并引发热议。

从众心理导致网民将质疑警察当潮流 监督应有序

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事实,警民互动的舆论新生态便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部分网民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加大对警察执法的聚焦度,跟风追捧,过度质疑,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警察群体的公信力。微博网民@momogd 表示,“民众也好媒体也好,别把质疑警察当潮流,跟风似的追捧。当警察的公信力不再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权益都会遭遇到更多的危险,这个社会会失去秩序。要监督但不要瞎监督。”

普通网民应如何避免传谣涉警舆情

5月31日,公安部召开会议强调, 对涉警舆情,要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确有执法过错的,要严格依纪依法处理,决不包庇决不袒护;对恶意造谣炒作民警依法履职的,要及时澄清、依法查处,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和执法活动的严肃性。

在警察内部组织舆情应对教育的同时,作为舆论场的参与主体—普通网民,也应学会如何面对造谣类涉警舆情。

防止情绪化非议挫伤警民关系

近期涉警舆情事件中,存在少数网民情绪化非议警方群体的行为,这可能会让警察丧失执法信心与热情,造成部分地区治安混乱;另一方面无中生有的非议会进一步深化警民矛盾,恶化警民关系。因此,控制个人情绪,避免言论过度情绪化是每个网民都应遵守的网络文明礼仪之一。

提高媒介素养降低“被站队”风险

“把关人缺失”网络新闻,这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涉警舆情中,单单坐实了的造谣新闻就有10余起,部分网民由于媒介素养不足,前瞻性不够,可能会成为谣言的助推器。且警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负面舆情危害性极高,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较大,网民更应审慎判断和表达。因此,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可信度较高的新闻源,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合理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加强甄别虚假新闻能力,辩证客观性思考问题,才能减少无形中“被站队”的风险。

谨防“惯性作用”武断定论

多起涉警舆情的连续刺激下,网民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惯性心理”使然下,仅看到片面便武断下结论,认定警察是过错方,如近期多起舆情中,“文昌警察殴打老幼妇孺?警方放现场视频破谣言”、“高考女生考场晕倒,警察无动于衷”等,最后都证实是张冠李戴或管中窥豹的不实信息,而民众的议论则在无形中成为虚假负面舆情的推手。因此,网民面对热度高涨的负面舆情后,有必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在权威媒体报道事件细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新闻六要素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确保了解事件全部事实资料后再做出判断和评价,避免做出武断错误的舆情研判。

就事论事,避免被历史事件一味地带偏思考

涉警舆情中常常出现“翻旧账“的情况,网民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往往会让当下的涉事人承担不必要的连带责任,并用移花接木地手法扩大事件的影响。深圳警察查验身份证事件中,便有人提起类似事件,这些历史事件通过纵向连接证明此乃社会顽疾,或者通过类似案件的拼凑横向覆盖抨击整个警察队伍。在此环境下,部分网民发言可能带有情绪化,甚至出现被历史事件带偏,缺乏理性思考的成分,因此,就事论事,理性思考,独立发言才是普通网民面对负面舆情的正确打开方式。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943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societies/info_1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