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火箭军神秘“导弹筑巢人”部队:他们就是“最最可爱的人”
2016-09-14 09:12: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走近火箭军神秘“导弹筑巢人”部队:他们就是“最最可爱的人”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火箭军某工程部队官兵正在进行作业。

现代战争正在向多维空间发展。除了传统的陆海空,战争空间还拓展到外太空以及电磁等领域。但是,有一个战争空间,尽管它早已有之,却一直被外界忽视,那就是——“地下战场”。

我们常常看到:导弹从崇山峻岭中直飞云霄的画面,但我们可能忽略了导弹腾飞而起的脚下。

很有可能的情景是:这些巍峨挺拔的大山内、坚不可摧的岩石深处,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堡垒——里面构造复杂、设施完备、人员众多,那一枚枚谓之“国家重器”的硕大导弹就隐藏于此,它们神出鬼没,时刻紧盯对手,保卫国家的战略安全。

这些地下工事被称为中国的“地下长城”,而修筑它们的,正是被誉为“导弹筑巢人”的火箭军某工程部队,它是全军唯一一支军级建制的工程部队,担负着国防工程建设、作战工程保障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日前,本报记者应邀访问该部队,揭开了这支神秘之师的面纱一角。

神秘之师究竟都做过什么?

这支部队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所执行的任务都属于军事机密。

在美国五角大楼,有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收集并评估中国“地下长城”的情报信息,火箭军工程部队的行踪更是美国人盯梢的重点。

因此,这支部队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部队挺进何方,都不能告诉亲人;无论官兵在做什么,都不允许公之于众。

那么,在数十年的历史中,这支神秘之师究竟曾经都做过什么?这个名单要是一一列举,显然会很长很长。

比如,当神舟飞船飞离地球时,托起飞船腾飞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当中国宣布拥有核反击能力时,撑起这一大国地位与尊严的首批战略导弹阵地。一枚枚刺破长空的各型导弹,它们腾飞火焰下的一座座地下军事基地,就更不必言说了。

这个名单还可以一直列下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塔架安装任务。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第一批导弹阵地的建设。还有,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北京首都机场等国家工程……都有着这支部队参与的身影。

该部队还是一支饱经战火洗礼,从硝烟中成长起来的精锐之师。参加过抗日战争,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后来走出国门,投入到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战场中去。这些战争所取得的胜利,都离不开这支工程部队。

听他们的故事,会忍不住泪奔

修筑这些庞大地下工程的,究竟是一群怎样的官兵?

坦率地说,他们并不神秘,他们的脸庞更是平凡,但是如果听听他们的故事,你很可能会忍不住泪奔,他们就是“最最可爱的人”。

比如,很多战士从入伍那天起,就一直待在大山深处的工区直至退伍,整个服役期间,陪伴他们的只有大山与岩石。他们中有的干部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从排长干到连长,数年如一日,直至稚嫩的脸庞被风沙吹出深深的皱纹。

王统伟,这是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但他埋断臂于导弹阵地坑道入口的壮举,却令人动容。数年前,他跟战友们在洞库铺架高空电缆,粗大的电缆突然掉下,扫向战友,眼疾手快的他,一把推开战友,而自己的左臂却被砸中,不得不截肢。后来,这位年轻人毅然将自己的左臂埋在了坑道入口,与青山永伴。

“等工程竣工了,我一定要躺在太阳底下晒上三天。”这是工程兵叶文云的一句平常话,但却刺痛了很多人的心。对普通人来说,晒太阳再平常不过,但对常年身居深山洞库的工程兵而言,晒太阳却变得奢侈。叶文云在床头挂了一张太阳的照片,只能休息时想象一下太阳晒在身上的那种暖和感。因为常年身居地下,见不着阳光,加上坑道潮湿,许多战士都患有程度不一的关节炎、风湿病以及皮癣等职业病。

任庆成是火箭军工程部队的高级工程师,入伍已经32个年头。他告诉记者,30多年的军旅生涯,他长期身处一线工地,每年呆在工地的时间都会超过200天。成家28年,回家过春节不超过10次。过去,在一个洞库,一干就是七八年;即使现在有了新装备,一个工程有时也得一两年。

这位工程老兵的话朴实无华,那些外人看着惊险的故事,他只是淡淡地一句带过。有人感叹说,我们的火箭军工程兵是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甚至鲜血,在浇铸中国的“地下长城”。

据统计,在过去五十多年的时间里,火箭军工程部队近4000名官兵因公伤残,510名官兵因公牺牲,318名被评为烈士。这些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是火箭军工程兵那股不怕苦、不怕死精神的印证。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对于火箭军工程兵,养兵千日就是用兵千日,平时就是战时,施工就是打仗。

掌握新技术,火箭军工程兵如虎添翼

在火箭军某训练基地,开着各型机械装备的战士们,正在展现自己的绝活。

只见,一台数十吨重的推土机缓缓前行,在它的正前方,数瓶啤酒一字排列,摆放在一个铁架上,马达轰鸣,地面颤抖,玻璃啤酒瓶与铁架相互撞击。此时,战士驾驶的这台钢铁巨兽突然变得灵巧起来,它抬起的铲斗微微一颤,瓶盖就应声弹跳开来。

另一名战士驾驶的推土机,则将鲜红的大灯笼一个个从地面拾起,再一一挂到数米高的铁钩上,那硕大的钢铁巨臂展现了穿针引线般的灵活。还有数列记者叫不出名字的特种车辆,前后左右迂回机动,甚至还能抬起两个前轮“直立行走”,行动极为灵活。

这一训练,让记者真正领会到了什么叫“人机合一”。一名陪同的军官说,我们的战士驾驶技术相当娴熟,一些地方企业往往前来高薪挖人,但他们不为名利所惑,依然心系军营,立志扎根军营,他们深知是部队培养了自己,他们对部队有深厚的感情,也越来越难以离开部队。

看着“90后”战士娴熟地驾驶机车,旁边的一位老工程兵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工程部队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大型机械装备利用率不到20%,现代化的施工技术手段几乎为零。现在国家富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的工程兵才能拥有如此先进的装备。

有了新装备,掌握了新技术,火箭军工程部队如虎添翼,施工速度成倍加快。比如,过去一个团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一条地下坑道,现在或许一个营一两年就能完成。

再看一组数据:短短几年,火箭军某工程团掘进的石方量,如果垒成1米高、1米宽的石墙,可长达数千公里,足以横跨祖国南北,他们的足迹则遍布大江南北、深山密林、戈壁荒漠,行程10余万公里。

现在的工区里,不再是人头攒动,更多的画面是,战士们各司其职,有人驾驶着大型机械进行作业,有人使用仪器测量勘探,有人负责指挥与传达信息……

坑道内不再灯光昏暗、空气污浊。在工区信息化指挥中心,操作员坐在电脑前,处理着来自施工坑道的各种指令与数据,时刻关注着坑道内传感器、摄像头传回的信息与图像。电脑屏幕上,施工的战士与机械装备,都变成了一个个蓝色标志。“荧幕点兵”让施工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与安全。

修筑“地下长城”,打造“国家盔甲”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不乏有利用地下空间进行防御与攻击的经典战例。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上的军民利用“地道战”保存自己、打击日军;抗美援朝战场上,缺乏制空权的中国志愿军,修筑大量地下工事抵挡空袭、发起攻击。

随着大量高科技武器的出现,现代战争呈现“快、准、狠”的特征。但客观而言,大国之间的战争对抗,很难真正做到“一招制敌”,原因正在于大国所拥有的超强抗打击能力。

这种抗打击能力哪里来?修筑坚固的地下工事,就是获得此种战略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杨秀敏认为,在现代战争中,应对精确制导武器袭击方式的最佳策略就是“深挖洞”,选择具备合适地形条件的山体构筑坚固的坑道工程,以确保重点防护目标的安全。

事实上,正是火箭军工程部队修筑的“地下长城”,才使得中国拥有了向世界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自信与底气。如果说这些“地下长城”是共和国的“盔甲”,那么火箭军工程部队就是这套“国家盔甲”的打造者。

在绵延不断的群山中,数千公里的施工线上分布着一个个作业场,成千上万的中国火箭军工程兵正夜以继日地战斗,为导弹筑巢,为国家崛起增威。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004,"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military/info_1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