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曝光背后:大漠深处传承伟大事业
2016-07-25 16:39: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编者按】自古以来,连绵不绝的狼烟战火,无不揭示一条铁律:武器装备精良,乃御敌制胜之道。上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密布阴霾,核讹诈甚嚣尘上。一支神秘部队挺进大漠,面对一穷二白的技术条件,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导弹旁”的凌云壮志,为国铸剑保卫天疆。在第89个建军节来临之际,中国青年网记者深入西北大漠,采访“时代先锋”、“两弹一星”薪火传人、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特别推出“大国重器 强军先锋”系列报道,展现基地艰苦创业史与中国军人忠诚于党、为国制胜、传承使命的动人风采!

“大国重器 强军先锋”系列报道①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卢冠琼 通讯员 赵金龙 许京木)西北广袤的荒漠戈壁,曾有无数将士舍身赴死,在此守卫边陲,奋战沙场,慷慨激昂。雄伟烽火台,虽历经两千多年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而今,当人类战争迈向高科技、信息化的新领域,驻守在这片古战场上的西北某基地官兵,开创从无到有的伟大事业,砺剑铸盾打造国之重器,用一枚枚尖端导弹武器的发射试验,捍卫着祖国天疆固若金汤。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在行人眼里,这是一片荒芜的大漠。在国人心中,她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与梦想的神奇土地,历史厚重、功勋卓著。“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发祥传扬;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在这里成功发射;该基地,也曾把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成功送抵太平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他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

一声点火天地惊,几代雄心绘蓝图。这支部队,坚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强军兴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跨越。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时代先锋”陈德明,便是基地薪火传人的代表之一。

中国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曝光背后:大漠深处传承伟大事业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在某任务中,陈德明(右一)紧盯屏幕观测数据。 资料图

一部电影,两代人的相遇,一辈子的坚守

1967年,在一批批隐姓埋名、扎根大漠的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地对地中程导弹。同年7月,陈德明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一户普通的农家。

或许是因为之前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陈德明的降生给这个农家小院带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但是,命运却与他开起了残酷的玩笑。从1岁3个月到14岁,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陈德明先后失去了母亲、奶奶、爷爷、叔叔和父亲。已无人能够相依为命,不得不辍学的他到社会上学当木匠。拉锯、刨平……想继续读书的想法却充斥着陈德明的大脑。

彼时,陈德明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供自己完成学业,他变卖了包括房子在内的所有家当。重返校园,陈德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中学——常德一中。在当地,能到常德一中,就意味着离大学只有一步之遥。

1986年高考前夕,一部名为《飞向太平洋》的电影闯入了陈德明的世界。这部影片,以1980年我国成功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为背景,生动讲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并肩战斗、攻坚克难、打造大国重器的感人故事。

运载火箭刺破苍穹、呼啸飞行……30年过去了,面对记者的采访,陈德明依旧能清晰地描绘出电影情节与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从军报国、为国铸剑的想法,开始在他的心里扎下根须。当时,全国只有国防科技大学设有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录取名额很少。陈德明毅然报考了这一专业,并成为当年被录取的15名考生之一。

四年求学路,已失去了太多的陈德明不敢有丝毫懈怠。1990年初,西北某基地著名导弹专家杜之明到国防科技大学参加一个高级学术研讨班。当时,陈德明刚刚完成相关毕业论文。导师建议陈德明把论文给杜之明,让他把把关。

一个是年近半百的科技专家,一个是胸怀壮志的青年学生,两人一见如故。从毕业论文聊到基地导弹武器试验,从我国导弹武器事业现状谈到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共同的追求,让看似未有交集的两代导弹武器试验人相识。随后,杜之明向他发出了共事邀请。

同年7月,陈德明大学毕业。放弃都市繁华,他执意选择奔赴茫茫大漠,甘当“隐姓埋名人”。

26年过去了,期间有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基地享受更好待遇的陈德明,依旧践行着“一辈子在这里坚守”的诺言。

中国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曝光背后:大漠深处传承伟大事业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地图对陈德明来说,是科研攻关不可或缺的“工具”。 资料图

条件虽艰苦,六十人一台电脑能克服

上世纪90年代初,基地各项设施都比较落后,营房多建于40年前,两条铁轨架起了进出大漠的路。陈德明怀着无限憧憬来到基地,一报到心就凉了半截,荒凉的戈壁滩,零星的骆驼刺,老营房里,技术室60多人用着一台他从没见过的旧电脑,在这样的地方能干出什么名堂?恩师杜之明高工(高级工程师)看出了他的心思,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他,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在高耸的塔架下和英雄的墓碑前,杜高工为他讲述了基地很多艰苦创业的故事。这是陈德明军旅生涯刻骨铭心的第一课,前辈们那种环境再苦摧不垮、技术再难挡不住、任务再重压不倒的创业精神深深打动了他。陈德明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扎下根来好好干一场。

“单位设备有限,咱自己买!”导弹武器试验,能打出去、打得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打完之后给出高置信度的评定结果。这就需要通过建模,对大量的测试数据进行反复计算。陈德明迫切需要一台电脑。

“工作量大到难以想象,耗时费力不说,关键是很难保证计算过程和结果一次到位。”同事刘高工向记者介绍,那个年代,计算机是奢侈品,但陈德明愣是花了近15000元自己买了台电脑。刘高工说,“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元,他花光了3年的工资依旧不够,还向单位借了一部分钱。夫妻俩省吃俭用地还。”这件事,仅是陈德明奋不顾身投入事业给同事留下深刻印象的例子之一。

刘高工向记者感慨,“与他共事多年,一直由衷地敬佩他,那股想干而且肯干的劲儿!”

基地历史展览馆内,“大漠雄风”4个大字遒劲有力、夺人眼目,展厅中央矗立着一枚枚雄姿挺拔的导弹模型。它们是这支英雄部队的历史缩影,也见证着大漠靶场军人铸剑图强的使命担当。

1995年,某型号导弹进入定型试验阶段,急需装备部队。由于受经费限制,要求用4发导弹完成规定射程的定型飞行试验。该类导弹通常需要进行9次成功试验才能定型,而且试验靶场的射程只有导弹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试验次数少、靶场射程不够,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德明当时担任试验方法研究组组长,那段时间他穷尽所思,不断改进不同射程之间导弹射击偏差的折算方法,向新的领域发起冲击。数月心血,几经周折,他终于给出了高置信度的评估结论,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十年后,基地新建了满足最大射程的靶场。该型导弹先后进行了数十次试验、训练和演习飞行。大量的实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导弹射击精度与当初陈德明的估算结果高度吻合。导弹使用方的一位老专家感叹道:“你们创造了导弹武器试验鉴定的奇迹,真了不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提及陈德明,基地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谈到他“大漠寻弹头”的“绝技”,更有对陈德明“不管导弹怎么飞,都飞不出他手心”的赞誉。

一年夏天,某型导弹飞行试验失利,弹头解体,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上级指示“不管三个月还是五个月,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当时,多个单位的专家先后给出了几十个残骸落点坐标,分布范围达上万平方公里。基地每天组织部队进行拉网式搜索。七八月份的戈壁滩,白天地表最高温达60多度,一天的搜索下来,战士们嘴上、脚上都打满了泡,有的还中暑差点牺牲在戈壁滩上。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找了两个半月,毫无收获,搜索陷入了僵局。陈德明心急如焚,主动请战,靠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磨砺,经过7天7夜反复建模计算,最终把落点定位在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很快一线传来消息,找到了弹头,拿到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大漠寻弹头,陈德明干了不止一回。很多单位慕名而来,“找陈德明”“叫陈德明来”……成为了靶场实验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大家常听到的话。

中国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曝光背后:大漠深处传承伟大事业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陈德明为青年科技干部讲解某型任务参试设备性能。资料图

敢为天下先,万人一杆枪创新创奇迹

在基地工作26年间,陈德明做过很长时间的飞行器制导精度分析工作。这项工作就是根据外测、遥测和装订数据,估算制导工具误差、制导方法误差和导弹再入误差。很多人刚接触时觉得很有意思,但几年之后,日复一日的重复与简单操作容易让人倦怠,工作带来的获得感也就少了。这种情况下,有人原地踏步,有人选择了离开;而陈德明却耐住了枯燥和寂寞,坚持在重复中保持激情,在平淡中谋求创新。

诚如习近平所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博弈的成败。

同事张高工向记者回忆,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把握和判断陈德明总是先人一步,“1994年我毕业到基地拜访陈德明时,他是基地最早参与某型任务发射场论证的主要成员之一。1996年再次见面,我找他请教相关技术问题,他已经着手战略导弹靶场规划和评估相关工作……”

总能先人一步思考问题,洞悉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潮流及其蕴含的发展机遇,陈德明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常常说,“战场不会偏袒哪个人。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敢为天下先。”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基地历史性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受聘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有和没有,是完全不同的。” 肩扛如山重任,陈德明一再鼓励团队成员:“我们要像老一辈搞‘两弹一星’那样,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实现技术跨越,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

近千个日日夜夜,连续多个波次不知疲倦地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硬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年初,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如期进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弹犹如利剑出鞘,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顿时,指挥大厅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大家抱作一团,喜极而泣。

大漠深处起惊雷。很快,这一重大喜讯从西北传到祖国首都,并传遍了全世界。这次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中段反导技术领域成功实现突破。为此,中央军委给陈德明记了一等功。

“反导试验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大国都在加速发展。如果我们的技术稍有停滞,国家就会没有地位,就没有打赢的本钱。”没有停止创新步伐,陈德明依旧过着昼夜加班的生活。谈到荣誉,他也多次回答记者,“导弹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还有很多人,比我付出得多。”

年轻的力量不断加入到这片荒芜与奇迹并存的大漠中来。陈德明告诉记者,“与先辈们和我们这一代人相比,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在研究和生活条件上,已经大有改善。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信仰,是不计得失一往直前的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评价陈德明,战友孟高工向记者回忆,在陈德明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对于年轻人才的培养始终是他最坚持的重要内容。孟高工告诉记者,“德明同志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其实应该有一种包容之心,允许年轻人在科研上走弯路、犯一些错误,要帮助他们。我想,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胸怀,所以身边才能团结这么大一批的青年骨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德明团队的成长,如同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点亮了大漠靶场。短短几年内,基地有28个创新团队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习近平强调,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对此,基地官兵们深信不疑、深谙其理。

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创新制胜,强军兴军。基地一位领导动容地向记者感慨,“科技创新的火种已经点燃,我国的导弹事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80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military/info_1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