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
2016-06-06 15:06: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毛泽东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时下,战略评估日益受到重视,尤以美国等西方国家战略评估倍受推崇。美国四年防务评估、年度威胁评估、核态势评估、网络安全评估、能源安全评估、中国军力评估、两岸军力平衡评估……特别是净评估,甚嚣尘上,鲜见我军的评估。其实,我军素有战略评估的传统,美军的评估比我军差远了。顶天立地、博大精深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全部包含了战略评估科学的思维与方法。以此论之,毛泽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战略评估的阐释和运用,远早于美国同一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提出与应用,长达数十年之久。当时的“认识”、“分析”、“估计”、“判断”、“检查”等,与今天的“评估”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搞清其如何研究战略和作战问题的,进而运用好这部马克思主义“望远镜”、“显微镜”,对于有效开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评估、军事斗争准备评估,促进战略决策科学化,创新发展战略和作战理论,论证军队规模结构和研发武器装备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可追溯至《孙子兵法》

毛泽东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是军事辩证法在战略评估领域的体现。其历史发展渊源追溯可沿军事辩证法发展途径。现有资料看,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红军大学讲课时,才首次提出并把“军事辩证法”作为讲演题目,但是军事辩证法思想很早就产生了。它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种形态期。美、台学者研究认为,净评估源自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其相关概念与做法也可从早期历史中找到答案,它广泛存在于历史上敌对国家的竞争分析中。台湾学者潘东豫在《净评估:全面掌握国家企业优势》(简称“潘著”)中,将净评估发展分为中国历史期、希腊历史期、克劳塞维茨期、马列期、两次世界大战期、冷战期、冷战结束后期等七个历史期。就其论述看,与前者大致吻合。

一是古代以孙武《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对我国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作了很高水平的总结,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和代表作,不仅揭示了适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特殊战争规律,而且揭示了一些对后世战争也适用的一般战争规律。此外,《老子》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也相当丰富和精彩。

这一形态期对应于净评估的“中国历史期”和“希腊历史期”。潘著认为,虽然中国历史上并无“净评估”一词,但是相关净评估的功能与案例,却比比皆是。《孙子兵法》主张对敌国兵力应事先详细“计算”,以“度、量、数、称、胜”计算战争,作为兵力运用的参考,而以“上兵伐谋”作为辅助“计算”功夫之不足的作战指导,等等。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纪录的斯巴达国王阿契达在与雅典战争问题上的讲话,探讨了军事兵力平衡和盟友间政治平衡等问题,直接包括了军事上、政治上的净评估。

二是近代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军事辩证法思想。克劳塞维茨运用唯心辩证法,对战争进行研究总结,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军事思想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他实际上不自觉地按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分析战争,因而对军事思想的发展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形态期对应于净评估的“克劳塞维茨期”。潘著认为,《战争论》明确了国家层级面临战争时军事决策应有的分析作为,即:人类“行为模式”分析比双方军事竞争优劣势分析更重要,交战双方的动态分析应优于静态分析等,这些可视为净评估被军事领域独享的开始。

三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用以研究军事问题,总结战争经验,从战争观、作战原则和军队建设等方面揭示了军事辩证法的许多基本原理。后来,列宁和斯大林在建军和作战方面取得了比马恩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这一形态期对应于净评估的“马列期”。潘著认为,马列主义主张了解社会行为必须以科学方法为之,通过科学的逻辑思考程序所进行的社会行为模式检视,必须不断地经由“怀疑”与“辩证”来寻求合理答案。这种遵循科学方法来评估社会行为的思考程序,遂被后世视为净评估的源头。

四是当代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立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中外军事思想史上关于军事领域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军事辩证法发展史上的新成就,比之前一切军事辩证法思想都更加丰富、系统和完整。

这一形态期对应于净评估的“两次世界大期”、“冷战期”和“冷战结束后期”。潘著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净评估发展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法、英等国军事组织在作战计划研拟之前所进行的情报判断,包括了任务、状况、分析、比较、敌可能行动与我行动方案建议等内容,即净评估作为;冷战时期净评估的演变逐渐步入以“量化”分析为主导的趋势,后因难以处理敌我双方作战行为等“非量化”差异,美国国防部遂在70年代初发展了“政治-军事模式”,以致净评估倍受推崇;冷战结束后,因冷战而兴起的净评估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得到了更大发展。

二、毛泽东认为战略评估是战略运行的关键环节并贯穿始终

毛泽东对战略运行原理与战略评估地位作用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于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

(一)强调战略评估是战略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指出:“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毛选》第一卷179页)这是他经过长期实践与思考作出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战略运行的基本原理,并成功用以研究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简言之,就是“正确部署←正确决心←正确判断←联贯思索←”循环往复。后来者将其约减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三个环节,或扩增为“战略判断、战略决策、战略筹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五个环节,万变不离其宗。影响最大的是:40年后(1977年),美国军事理论家约翰·博伊德在此原理基础上提出决策周期论(OODA理论),认为“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重叠的循环周期,构成了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战争中谁能更快地完成这一循环,并打乱敌之循环,谁就能赢得主动和胜利;55年后(1991年),此原理因海湾战争而受到美军推崇;60年后(1996年),此原理进入美军联合指挥控制条令;66年后(2003年),此原理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贯彻和运用(时任美国参联会主席迈尔斯上将称“伊拉克战争打的就是决策周期论”)。有人甚至因此称博伊德为西方“孙子”、“决策周期论”为现代“孙子兵法”。

(二)强调战略评估对于决心和计划的基础支撑作用

毛泽东指出:“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毛选》第一卷180页)这是他经过长期战争实践之后见诸文字的总结。36年后(1973年),美国国防部官方正式将“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作为净评估概念的核心和战略规划、计划的基础支撑(1973年10月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正式成立)。

(三)强调战略评估贯穿战略运行的全过程并关系决心和计划的调整、延续和终止

毛泽东指出:“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显然,毛泽东认为战略评估贯穿战略运行全过程,或者说他早已把战略评估分为事前预期(预测)评估、事中执行(检验)评估和事后总结(成效)评估了。接着他又讲到:“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这里,他不仅讲到评估对于定下决心和建立计划的作用,而且讲到对评估的评估问题,以及通过评估监控与检验来决定要否调整决心和变更计划的问题。60年后(1997年),这种“检查”特别是“对评估的评估”,以“总体检”和“总检讨”的形式在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机制运作中得到了完整体现。

三、毛泽东战略评估的基本法则可概括为“八个着眼”

毛泽东运用军事辩证法研究指导战争的相关论述非常丰富,从战略评估角度可概括为“八个着眼”,即:着眼特点、着眼发展、着眼全局、着眼实际、着眼矛盾、着眼联系、着眼历史和着眼阶级。对比马歇尔提出的净评估方法七条基本原则(简称“原则”),即:比较多个领域、关注交互作用、结合背景条件、校正作战效能、解构竞争效率、考察系列对象和着重诊断问题之后(菲利普﹒卡尔博尔《为国防部长服务的净评估及战略发展:初期的形成及对未来的启示》),不难发现,无论以前者诠释后者,还是以后者诠释前者,虽不能一一对应,但大体相通。

(一)着眼特点,具体地研究战争。世界上没有抽象的战争,只有具体的、特定的战争。这些具体的、特定的战争又各不相同,都是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以矛盾的特殊性作为自己的存在依据。研究指导战争要全力捕捉每一具体战争的特殊本质。“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因此“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毛选》第一卷173页)。“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毛选》第一卷187页)同样,净评估原则一明确“应将并列比较置于作战环境、冲突区域或紧急事件的想定中进行。”而原则六又强调“要将评估的重点聚焦于现实中的或至少是可信的对手,而不是像当前许多研究方法中出现的臆想的、高度抽象且过度简化的对手。”显然,这些都与上述精神一致。

(二)着眼发展,动态地研究战争。战争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其变化发展较之其他事物更加迅速和急剧。“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毛选》第一卷173-174页)战争的未来存在于现实的基础和条件之下。任何现实都包含过去的遗迹和未来的萌芽。只有研究过去,才能把握现在,而只有研究过去和现在,才能正确地预见未来。研究发现,净评估原则二强调“关注相互间‘行动—反应’的动态和趋势。”也是要动态地研究战争。

(三)着眼全局,整体地研究战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毛选》第一卷175页)。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毛选》第一卷176页)研究战争全局,要把战争与政治、经济统一起来,把力量建设和使用统一起来,把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统一起来,通盘使用各种力量,综合运用作战原则,争取总体上的主动与优势。净评估原则一指出其“目的是对关切的领域进行广泛、综合的考察。涉及的是与最广义上的国家安全相关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问题以及纯粹的军事问题。”在原则六中又强调“应该考察多个对手和多组平衡,而不是两极的简单状况。”这些都是着眼全局的例证。

(四)着眼实际,客观地研究战争。研究指导战争必须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以战争实践为基础,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因为“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即规律性),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中共中央党校教材《毛泽东著作选编》471页)虽然“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毛选》第一卷182页)净评估原则五指出,“对宣称的竞争效率进行解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借鉴以及设定目标。”原则四指出,“关于作战效能的结论必须根据生产和保障效率做出调整,而生产和保障效率是保持长期优势的关键。”这两点强调的是如何客观地研究战争。

(五)着眼联系,从社会联系中研究战争。就是从战争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社会因素的多方面内在联系中,考察战争的本质,研究指导战争。“联系就是诸对立物间在时间和空间中互相联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材《毛泽东著作选编》472页), “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毛选》第一卷171页)按今天的说法,其中强调了系统之系统分析。净评估原则一强调,要“进行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比较……涉及的是与最广义上的国家安全相关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问题,以及纯粹的军事问题。”可见二者完全吻合。

(六)着眼矛盾,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战争。考察任何事物,都必须抓住事物的内在矛盾、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因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选》第一卷304页)研究指导战争,要在战争诸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研究表明,净评估原则二要求“关注相互间‘行动—反应’的动态和趋势。”原则六明确“考察对象不只是美国—苏联关系,还应包括一系列潜在竞争对手、盟友以及美国敌人的敌人。”原则七指出“应该将目标定位于对问题与机遇的诊断上,而不是推荐行动方案。”这些都强调了对于矛盾运动的分析。

(七)着眼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战争。就是从历史的联系与历史的线索出发,研究与阐述战争发展的历史,揭示其运动规律。毛泽东讲到:“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选》第二卷533页)净评估原则二指出“要更多地关注近期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不仅局限于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形成描述和理解发展趋势的基础。”这一点与前者高度一致。

(八)着眼阶级,运用阶级分析法研究战争。因为“世界上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没有猫和老鼠做朋友的事。”(《毛选》第二卷503页)毛泽东非常重视争取敌方军心民意、善于利用不同阶级利益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强调政治上拉、军事上打。如“耐心地有计划地从政治上、国防宣传上、日本人民运动上多方面地向着这一点进行工作;而军事上的歼灭战,也是方法之一。”再如,“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毛选》第二卷503页)阶级分析法历来是我们研究战争的重要方法,新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开发价值,但概念内涵和结构成分上须有新的发展。净评估原则六中指出“考察对象不只是美国—苏联关系,还应包括一系列潜在竞争对手、盟友以及美国敌人的敌人。”这些主体在客观上不属一个阶级,主观上不可能做到“铁板一块”,不能等同视之。

四、毛泽东战略评估的核心理念是对立统一规律

毛泽东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全部包含在他的军事辩证法之中,而“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中共中央党校教材《毛泽东著作选编》472页)毛泽东对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的阐释,都是这样“说明”的。依此推断,其战略评估的核心理念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研究表明,美军净评估核心理念的形成,在不自觉中也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甚至在一些表述上也类似。

(一)全面分析,比较评估。强调把战争与政治、经济统一起来,通盘使用战争力量,综合运用各种作战原则,争取总体上的主动与优势。如《论持久战》,就对中日双方及其盟友军事、政治、经济、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从关键词出现次数看,“军事”21、“技术”19、“政治”85、“经济”37,可见其评估内容之全面;“比较”10、“对比”13、“敌我”29、“相对”24,“日本”187、“中国”302,中日比较达100多处,足见比较项目之多和功夫之深。再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到:“摸熟了自己的部队的脾气,又摸熟了敌人的部队的脾气,摸熟了一切和战争有关的其他的条件如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这样的军人指导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握,比较地能打胜仗。”(《毛选》第一卷180-181页)反复强调对敌我双方相互作用的分析,实质不在静态对比,而是双方的动态“PK”。从美军官方净评估术语看,它是“对决定国家相对军事能力的军事、技术、政治、经济和其他因素的比较分析。”也是强调多学科因素的比较分析,关注的不是某一方,也不是涵盖双方的细目清单,而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状态。

(二)正反分析,对抗评估。研究指导战争既要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又要充分看到前进中可能的困难和问题。搞清敌我对抗的实际情形,不能把敌方估计得过高而把己方估计得过低,或相反。因为“战争或战斗的双方是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又互相保持秘密的缘故,这和处置静物或日常事件是大不相同的。”(《毛选》第一卷179页)事实上“既有顺利的条件,又有困难的条件。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规律发生出来的。”(《毛选》第一卷191页)如“中苏两国是地理接近的,这一点加重了日本的危机,便利了中国的抗战。中日两国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然而中苏的地理接近,却是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毛选》第二卷456页)美国国防部前部长迈尔文·莱尔德曾经讲到:“简单说来,净评估,与总体力量计划一起,告诉我们现在在哪里,将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如何才能到达。全面地说,净评估就是比较分析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阻止或者有可能阻止我们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军事、技术、政治和经济因素是什么;一个是可以获得的或可能获得的、促进我们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因素是什么”。前一句强调己方在敌我对抗中所处位置、未来目标和实现途径;后一句强调前进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旨在搞清战略资源,进而为战略匹配资源。其基本精神与“正反分析、对抗评估”一致。

(三)平衡分析,趋势评估。本质是比较分析或不对称分析。经过比较,平衡则对称、不平衡则不对称。目的就在于找到敌我双方的不对称及其发展趋势,以便加以发展和利用。在《论持久战》中,“平衡”或“不平衡”出现13次、“趋势”5次。比如,“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毛选》第二卷468-469页)按照马歇尔的话说,净评估是“对美国与对手在国家安全领域某方面进行的比较分析”,是“从地缘政治和军事使命的角度,对军队态势和军事平衡进行评估”。“其要旨不仅仅在于评估当前形势,更重要的是预见潜在的长期趋势。”很明显,其理念无外乎“比较”、“平衡”和“趋势”。

(四)优势分析,竞争评估。军队作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敌我双方争夺主动权的过程,战争力量的优劣是主动与被动的客观基础,而战争力量中各种因素的构成和发展是不平衡的,优劣、强弱间而有之。这就给战争指导带来机遇和挑战。对此,毛泽东指出:“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毛选》第二卷490页)其实,净评估作为“策略规划过程中的一环,是国防规划者自企业界引进的一种国家安全战略分析技术,因此与现行产业界所流行的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无二致。”(潘著180页)从《论持久战》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看:“优势”74、“劣势”42、“优劣”13、“强弱”17,虽然“机会”只有3次,但“乘机”之“乘”出现7次之多,而“危险”也出现了5次。其他著作也有类似情况。可见毛泽东运用了竞争优势分析技术。

(五)本质分析,动因评估。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事物内部最底层的驱动因素。“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毛选》第一卷99页)。毛泽东讲到:“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毛选》第一卷179-180页)这是一个净化过程。研究发现,在马歇尔1972年8月备忘录中也有类似表达:“国家政策制定者希望了解在不同竞争中美国所处的位置。他们对我们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有何种趋势或因素可以影响到它――这个问题感兴趣。更进一步说,了解上述因素和趋势产生的原因,显得极端重要。”强调净评估的关键在于搞清竞争优劣或强弱的态势(是什么),及其决定因素(为什么)和作用机理(为什么的为什么),旨在追求最终的“净结果”。

(六)状态分析,能力评估。战略评估是竞争态势评估,主要是能力评估。对此毛泽东有较多论述。比如,“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就想提前到达解放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毛选》第二卷470页)强调力量对比转化问题,即是说要针对战略能力进行评估。美国学者菲利普﹒卡尔博尔也有同样体会,他说:“对我最至关重要的净评估似乎是:美国和苏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长期的政治、军事竞争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样的?”

(七)质量分析,综合评估。军事上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量变的渐进性和质变的突发性的有机统一。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消长,体现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分析战争三个阶段的变化,就是把握战争从量变到质变的典范。其战略评估虽以定性分析为主,但强调量化分析,总体上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回到定性的综合集成。毛泽东指出:“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毛选》第四卷1442页)我军定性分析比较成熟,需要强化定性分析,而美军定量分析有些过头,需要在定性分析上往回找,但是最后都要走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上来。美军净评估当年就是因早期系统分析仅重“量化”因素而忽视“非量化”因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替代方法。

(八)场景分析,推演评估。就是借助假定场景和对抗推演过程所进行的敌我交互作用分析与评估。有效避免一厢情愿,必须考察这种“行动-反应”的过程及结果。毛泽东常以棋局来比喻这种互动。如“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毛选》第二卷472页)再如,“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毛选》第一卷175页)又如,“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毛选》第一卷221页)研究表明,美军及其智囊机构经常运用“兰德战略评估系统”和“联合一体化应急模型”进行兵推。《恐怖的海峡》《空海一体战》都是这种兵推的产物。与其不同的是,毛泽东的棋局类似高级棋手间没有棋子和棋盘的“口弈”,只不过他一人扮演了红、蓝、绿、白多方角色,并且不断地在战争实践中验证。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995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military/info_1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