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选情“两极化”,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2016-09-23 10:06: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美国大选选情“两极化”,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希拉里

美国大选选情“两极化”,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特朗普

美国大选选情“两极化”,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当地时间2016年9月21日,英国伦敦,欧美民间组织Avaaz发起“阻止特朗普”运动。

美国大选选情“两极化”,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当地时间2016年7月2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佛罗里达志愿者Alvin Peters。

美国大选选情“两极化”,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当地时间2016年7月20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密苏里州代表George Engelbach。

美国大选选情“两极化”,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2016年9月20日,英国诺丁汉,当地“Raglan Road”酒吧的厕所小便池使用了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照片作为背景。

2016年美国大选奇怪之处在于,两大候选人希拉里与特朗普都没受到多数美国人欢迎。一些人认为,向来以“大熔炉”自居的移民国家,出现了一种分裂倾向——人们不再如以往那般相互理解与包容,而是沉迷于相互诋毁和攻击。有人说,美国处于“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时期”;政治僵局几乎在每一个议题上出现,不同政治观点的对立代表着不同人群难以调和的政治诉求。

9月26日,两位候选人将迎来首次电视辩论。从整体上如何看待这次美国大选?为此,本报采访了长期研究美国大选的两位专家,阐释他们眼中的“美国分裂”。

现象——

2016年大选“三大变化”

与以往不同,本次2016年美国大选伴随着诸多恐袭事件,重复挑动着美国社会分裂的神经。美国本土频遭恐袭威胁的现实,让这次大选呈现选情两极化、种族对立化、社会撕裂化等新的趋势变化。

1

种族矛盾:“黑白”对抗激化

17日,纽约曼哈顿区发生爆炸,29人受伤。这名不到30岁的阿富汗裔美国人,同一天还在新泽西州制造了另一场爆炸。这让人想起了6月奥兰多同性恋酒吧惨案,也是一名阿富汗移民后代,导致50人死、53人伤。前者是爆炸案,后者是枪击案,融合了恐怖主义、同性恋、种族、宗教、移民等有争议性元素,挑动着大选季社会已经敏感的分裂神经。这似乎不是偶然现象。美国长期存在的移民和种族问题,让倡导包容和自由的美国社会越来越分化。在移民问题上,美国对移民管理最严厉,外来移民长期无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长期受到白种人无形歧视,部分阶层的极端分子容易被仇恨所蒙蔽。

2016年以来,“黑白”对抗的顽疾进一步凸显,美国黑人抗议事件频发,多州多次出现“紧急状态”。7月8日,华盛顿民众举行游行,抗议白人警察枪杀非洲裔黑人时,5名警察突遭枪击,造成5名警察死亡、6名警察受伤,随后形成一波“袭警”潮。

对于恐袭对大选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唐小松教授认为,恐袭频发确实是这次大选面对的新情况,恐怖分子趁机寻找机会,制造影响力。目前看,类似小型恐袭对大选影响不突出,左右大选的主要还是经济、就业和利益集团等因素。“不过,离正式大选投票还有几个月,如果恐袭在大选胶着时‘添一把火’,肯定会对这次大选产生外力作用。”他补充道。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陶文钊表示,这段时间内,如果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再发生什么突发事件,不论是安全、经济还是社会方面(比如恐袭事件),倒很容易为特朗普的选情“加分”。

2

政党恶斗:美国两党相互“投敌”

近年来,民共两党分歧严重,导致国会很难通过重大提案,这也是奥巴马第二任期间执政面临的“阻力”。伴随大选到来,两党的巨大分歧和“投敌”现象,多少让人大跌眼镜。

9月19日,克林顿家族的“政治宿敌”老布什在社交网站泄露消息称,宁“叛党”也不要特朗普。目前,包含布什在内的多位共和党大佬都表态称,不会支持特朗普,还劝说“温和派”共和党人支持希拉里。民主党内,特别“左”的民主党人也与希拉里这样的传统民主党人格格不入。在7月28日民主党代表大会上,许多桑德斯的粉丝叫嚣“让我们把美国变绿(绿党)”,宁愿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桑德斯狂潮”。

对于面对两党之间的“叛变”现象,陶文钊表示:“如果社会比较和谐,虽然有不同的党派,温和派主张容易成为社会的主流认识。 如果社会趋于分裂,极端主张就会大行其道,主流共识就不容易达成。美国‘两党恶斗’如今可以是达到史无前例的地步。”

民主党资深参议员里德曾对共和党同僚说:“过去7年来,你们对民主党政府所有提案都无一例外地反对,现在出来了特朗普,你们是自作自受。”陶文钊研究员认为“此话不无道理”。

他表示,患有反对奥巴马强迫症的共和党人,某种程度上为特朗普崛起提供了温床。他表示, 特朗普逐步被共和党大佬所接受,但还有许多先前拒绝承认特朗普的大佬未明确表态。特朗普引起共和党分裂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同样,桑德斯引起民主党分裂的可能性也存在。

3

选民分裂:美国政见趋向极端

本次选举有一个怪现象:两位党内领先的候选人,都没受到多数美国人欢迎。大多数民众对这两名领先的候选人存在强烈质疑、抵触和反感,盖洛普的数据显示,53%的美国人对希拉里持负面评价,对特朗普持负面评价的人则多达63%。全国超半数的选民对两党铁定的候选人长期保持如此低的评价,是大选专家和选举策略师们前所未闻的。

讨厌特朗普的选民认为,特朗普冒犯了更多美国人,包括少数裔移民、穆斯林、女性等。而讨厌希拉里的选民认为,曾做过第一夫人、参议员和国务卿的希拉里身上,带有挥之不去的、傲慢的精英气息,很多人不信任希拉里的政治诚信。相关数据也表明,“中间路线”美国选民少了,“极端路线”选民多了。

唐小松教授指出, 希拉里走的是民主党“传统路线”,特朗普走的是“全新路线”——抓住奥巴马8年未改变、没有政绩的特点,迎合了中低层民众对现实不满的心理,与希拉里在一些摇摆州中打了个平手。这种新现象也说明,美国民意陷入极大分裂。

幕后——

社会民粹化 精英孤独化

对于这次大选的国际与国内背景,陶文钊研究员解释说,13年前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民意分裂、破坏团结的起点。此后,伊拉克战争持续成为美国政党和社会的辩论话题,使美国社会的裂口越来越大。

他抓住了民众的愤怒

陶文钊研究员分析表示: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政治分裂的同时,经济状况也让美国雪上加霜——两场战争和共和党减税政策导致美国债台高筑。

2008年的次贷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中产阶级,尤其是下层中产阶级。比如,白人中受教育较少的蓝领阶层,他们对于自身前途、子女未来充满忧虑。特朗普替这些白人的沮丧情绪找到了发泄对象。

唐小松教授也指出,美国民众的焦虑情绪不可忽略。他说:“美国国家实力在下降,国内改革无法推动,各行各业都没有起色,国内民众对美国的国际地位存在焦虑感。美国如今处在一个关键点:是稳步前进,还是改革?是上还是下?特朗普抓住了美国社会分裂的现状,如同商人抓住了商机。”

他表示,美国社会的分裂,的确比前几届选情的分裂程度大一些,还未到南北战争时期的激烈程度;目前,有60%~70%的美国民众处于茫然与矛盾状态,贫富阶层的分歧越来越大。

陶文钊表示,民粹主义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他说:“在一个被不满情绪笼罩的社会,民粹主义很容易得势。特朗普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嗅到了这种政治气氛,其排外主义、反移民、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的言论,正是民粹主义的典型表现,他得到民众的拥护不足为怪。”

社会呈现“1%和99%”对立

一直以来,美国大选是富人玩的游戏,多少让美国精英越来越被大众孤立,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分裂。

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现象,就是美国财富分配不公的产物,这起运动不仅在纽约、华盛顿等东部大城市进行得有声有色,而且延烧到全国许多地方,剑指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社会不公,是99%抨击1%的运动。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相比99%的草根,这个国家是“为1% 所有,由1%所治, 为1% 所享”的精英国家。

在四年一度的“砸钱游戏”中,由于选举人团制度的规则,决定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是美国广大的选民,而是少数富豪和财团。选举制度的不公,让美国精英阶层同民众之间的分裂严重。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7832,"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global/info_1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