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爆出重大丑闻:美制糖业操纵科学家刻意误导大众
2016-09-18 10:31: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纽约时报》爆出重大丑闻:美制糖业操纵科学家刻意误导大众,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

《纽约时报》爆出重大丑闻:美制糖业操纵科学家刻意误导大众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近日,《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杂志,揭露了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的丑闻。

导读

过去长达半个世纪,关于营养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包括许多当今推崇的营养学观念,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糖业的“刻意操控”。

今年,科学界总是不缺各种猛料!

据《纽约时报》美东时间 9月12日报道,《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当日发表了一篇披露制糖业内部文件的文章,揭露了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的丑闻。

这些制糖业内部文件,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以下简称UCSF)的一名研究人员发现。文章指出:过去长达半个世纪,关于营养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包括许多当今推崇的营养学观念,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糖业的“刻意操控”。

该论文的作者之一、UCSF医学教授斯坦顿·格兰兹(Stanton Glantz)说:“他们(制糖业)使得数十年来对于糖类的讨论完全偏离了轨道!”

《纽约时报》爆出重大丑闻:美制糖业操纵科学家刻意误导大众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他们(制糖业)使得数十年来对于糖类的讨论完全偏离了轨道!”

1、这几十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男性患冠心病的高死亡率引发了对风险饮食因素的研究,包括胆固醇、植物醇、过量卡路里、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矿物质。

20世纪60年代,两位著名的生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冠心病饮食诱因假设:

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约翰·尤德金(John Yudkin)认为,糖类添加是主要的诱因;

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认为,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是主要诱因。

然而,到了80年代,很少再有科学家认为糖类添加是冠心病的一大诱因。在美国政府推出的第一版“1980年美国膳食指南”中,减少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入,以预防心血管类疾病,但并未提及糖添加是冠心病的诱因。那么,这几十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尽管,关于饮食中糖分引起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至今仍有讨论,然而,有一点非常清楚:糖业协会(Sugar Association)所领导的制糖业坚决否认糖分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在整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心积虑企图影响心血管疾病饮食诱因的科学研究。

2、糖业协会的阴谋

历史文件显示,一个称为糖业研究基金(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的商业集团,也就是今天的糖业协会的前身,在1967年花大价钱——相当于今天的5万美元——聘请三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表一篇关于糖类、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评论文章。

文章发表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评论中引用的研究都是经过糖业集团特意挑选的结果,整篇文章极力弱化糖类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将“屎盆子”扣向饱和脂肪酸。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制糖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资助的研究项目成功驳斥了糖类摄入的危害,反而将饱和脂肪推上导致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最大饮食诱因。

尽管文件所披露的制糖业“利欲熏心”的事件已过去将近50年,然而近期有许多报道指出,食品业仍然在影响着营养科学。

《纽约时报》爆出重大丑闻:美制糖业操纵科学家刻意误导大众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去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披露,全球最大含糖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提供数百万美元巨资资助研究人员,企图弱化含糖饮料与肥胖的关联。

去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披露,全球最大含糖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提供数百万美元巨资资助研究人员,企图弱化含糖饮料与肥胖的关联。今年6月,美联社报道揭露糖果业也赞助科学研究,并得出“吃糖的儿童比不吃的更瘦”这样的结论。

这几位哈佛大学科学家以及当时合作的糖业集团高管均已去世。其中一位科学家是马克·赫格斯(D. Mark Hegsted),后来当上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负责人,并于1977年帮助起草联邦政府的第一版膳食指南。另外一位是哈佛大学营养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J·斯戴尔(Fredrick J. Stare)。

针对《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的报道,糖业协会发布声明回应称:1967年评论文章发表的那个年代,医学杂志通常并不要求研究者透露资金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直到1984年才开始要求公开资助来源。

糖业协会的声明也承认,行业资助研究活动应该更加透明化。即便如此,糖业协会仍然对行业资助研究进行辩护,认为这类研究在科学讨论中发挥着重要的情报作用。糖业协会表示,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表明“糖类在心血管疾病中并没有独特的作用”。

格兰兹博士在披露文章中指出,这项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五十年来制糖业刻意引导着营养学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而关于糖类和饱和脂肪的相对危害性当今仍在讨论。数十年来,美国负责国民健康的官方机构建议人们减少脂肪的摄入,这导致许多人倾向于购买低脂、高糖的食物。目前一些专家称,正是这类食物助长了美国肥胖危机剧增。

格兰兹说:“制糖业手段非常高明,因为评论文章,特别是发布在顶尖杂志的评论文章,往往能够影响这个科学讨论的方向。”

赫格斯博士利用研究影响着政府的膳食建议,强调饱和脂肪才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而极大程度上将糖类比作只会引起蛀牙的空卡路里。这导致直到现在,政府膳食指导最重要的部分仍是警惕饱和脂肪,尽管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其他一些健康委员会已经开始警告过多的糖类摄入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纽约大学营养学、食品研究及公共卫生学教授玛丽恩·内斯特尔(Marion Nestle)针对新披露报道的评论文章称:这些披露的内部文件有力证明了,制糖业曾“明目张胆”赦免糖类作为引发冠心病的主要风险因子的罪过。

她说:“这简直骇人听闻,从没见过这样明目张胆的(控制研究结果)。”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部主席沃尔特·威利特(Walter Willett)博士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利益冲突的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行业资助发表的文章,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研究应该由公共资金资助,而不是行业资金”的重要性。

通常研究者并没有足够的数据评估糖和脂肪的相对风险。威利特博士说:“鉴于今天的数据,我们认为精制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糖饮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然而我们摄入的膳食脂肪的类型也非常重要。”

3、明目张胆的操纵舆论

《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发表的文章是基于UCSF博士后研究员克里斯汀·卡恩斯(CristinE. Kearns)在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其他图书馆档案中发现的上千页来往通信和一些文件。

文件显示,1964年,制糖业高管约翰·希克森(John Hickson)提议“通过合法的研究项目”转移公众舆论。

当时,已经有研究开始指出高糖饮食与心脏病高发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些科学家,包括著名的明尼苏达州生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认为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才是导致心脏病的最大风险因子。

希克森提议通过赞助研究来平息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结果。据历史文件披露,他写道:“这样我们就能驳倒那些污蔑者了。”

1965年,希克森招募哈佛大学研究者撰写评论文章来批判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并支付多达5万美金的重资。希克森明确表示,希望最后的评论结果是对制糖业有利的。

而哈佛大学的赫格斯向制糖业高管保证:“我们非常清楚制糖业的立场,我们会尽力来处理这件事情。”

在撰写评论评论文章时,哈佛研究团队甚至与希克森分享、讨论草稿,直至最终希克森表示满意。

希克森在通信中写道:“我们非常确定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非常期待文章付梓。”

格兰兹博士说:“这项评论性评论发表之后,关于糖类和心脏病的讨论逐渐平息,然而低脂饮食却获得了一些健康权威专家的背书。”

格兰兹说:“就今天来看,他们的行为实在是恶劣。”■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795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global/info_1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