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私有化浪潮由西方国家启动,随后波及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国家。它们纷纷把私有化作为整改经济的灵丹妙药。政府失灵问题通常成为私有化的借口,但是,私有化又会加剧市场失灵问题,造成社会福利损失。私有化所造成的倒退性再分配效应,使贫困群体受害尤深。私有化问题远比“华盛顿共识”支持者预想得复杂,其理论假定十分脆弱。从全球来看,私有化导致的不可逆转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私有化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私有化进程中易存在寻租现象,导致不公平,且市场化运作本身也存在不确定性。俄罗斯推行大范围私有化,不但没有带来所期待的效率改进,还导致贪腐盛行、政治寡头一夜暴富,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私有化给俄罗斯带来的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国在国企国有股减持改革中,也发生了私人资本侵占国有资本导致国家资本受损的现象,“靓女先嫁”与改善国企效率的预期相去甚远。
私有化诱导公共产品价格攀升
私有化诱导公共服务供给下降,产生了倒退性的再分配效应。在管制和反垄断体系不健全的状态下进行私有化,并不会提升总体经济效率,反而会侵蚀社会福利。例如,拉丁美洲国家供水行业私有化后,水价迅速上涨;墨西哥电信业私有化后,价格居高不下。非洲几内亚供水公司私有化后,企业亏损和服务劣质的状况并未改善,反而使水价从1989年到1991年涨了7倍。资本为了利润最大化,往往牺牲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由于贫困群体不能再享受低价的水电和交通等公共服务,社会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私有化后,市场竞争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竞标参与者太少,尤其在基础设施和供水服务领域,私有化合约的重新谈判发生率高,某些市场的参与者高度集中,如全世界最主要的铁路和港口合约只被不到10家企业分享,竞争并未如预期的那样有效。私有化实质上是产权变更,其初衷包括反垄断,强化竞争以提升效率。然而,如果没有实现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的变革,效率并不会因产权改变而自然提升,实际上消费者的福利反而会下降。
不同国家的私有化表现差异显著,这与市场发育程度、贫困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民主状况息息相关。拉美地区的私有化经验表明,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产业的私有化绩效差别很大,区别对待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私有产权,确保市场导向型经济成功发挥其作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制度,并加强实施。只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劳动力市场规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制,市场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俄罗斯私有化转轨进程表明,私有产权有效运转,不仅需要健全的经济政策,还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制度,否则,激进的私有化会带来严重后果。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转型期,决不能片面地主张全盘私有化,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系统思考体制改革。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chinatoda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