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图谱——基于SSCI和A&HCI论文的分析(2006—20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渐成崛起之势,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主流之一。对此,学科文献的生产也反映了有关研究的发展状况,以2006年至2015年为时间跨度,以在SSCI和A&HCI中检索到的英国或美国研究机构的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1350篇英文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文献在线分析工具和CiteSpace、Excel等软件对论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十年间该领域研究的概况、热点与前沿。

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
近十年,SSCI和A&HCI收录的相关论文共1350篇,年均135篇。图1显示,年度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英美不断升温。特别是2008年以后,年度论文数量跃升至百篇以上,这与金融危机爆发、《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写作150周年纪念活动等密切相关。总体来看,美国历年论文数量略多于英国,但差距并不明显。
从作者情况看,论文作者共1425位,人均论文数量为1.16篇,篇均作者数量为1.22人。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153位,占全部作者数的10.7%,占全部论文数的28%。其中,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8位,共计发表论文47篇,占全部论文数的3.5%。
从研究机构来看,论文作者来自618家机构。其中,发表论文数量前十的机构为:英国伦敦大学(59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9篇)、英国剑桥大学(24篇)、英国利兹大学(23篇)、美国纽约大学(22篇)、英国华威大学(20篇)、英国苏塞克斯大学(20篇)、英国牛津大学(19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篇)、英国诺丁汉大学(17篇)。
论文共来自594种期刊,统计涉及各刊物的论文数量,基本符合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因此,可从中筛选出大约40种重要期刊,它们刊载了1/3的论文。其中,以刊文数量计,排名前十位的期刊依次为:《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84篇)、《科学与社会》(Science & Society,43篇)、《对拓地》(Antipode,27篇)、《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篇)、《批判社会学》(Critical Sociology,18篇)、《剑桥经济学杂志》(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5篇)、《文本实践》(Textual Practice,14篇)、《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y,14篇)、《当今社会理论展望》(Current Perspectives in Social Theory,13篇)、《人类学评论》(Critique of Anthropology,13篇)。
在发表的1350篇论文中,2010年发表的论文《移民与发展:一个理论视角》(“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被引次数最多,达到124次。此外,引用次数在50次以上的论文还有2009年的《列斐伏尔论国家、空间与领土》(“Henri Lefebvre on State, Space, Territory”)、2011年的《新边疆的土地控制:导论》(“New Frontiers of Land Control: Introduction”)。

“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体两翼
从研究领域看,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基本符合帕累托法则,占总类别数约20%的前18个类别的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76.48%。其中,政治学(194篇,占比14.37%)、哲学(179篇,占比13.26%)、社会学(143篇,占比10.59%)、历史学(115篇,占比8.52%)、经济学(106篇,占比7.85%)位居前5位,跨学科研究、地理学、文学、国际关系、人类学等领域跻身前10位。这说明,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渗透性、交叉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段忠桥关于英美马克思主义不仅涉及哲学,“而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等诸多领域”的见解,以及国内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空间转向”、“人类生态学转向”、“文化转向”、“政治哲学转向”等判断。
从研究主题看,借助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分析,并剔除“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等词语,得到图2所示的关键词图谱。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是“资本主义”(capitalism)。在“资本主义”的上方,形成了“工作—弹性—女性—经济—劳动”(work-flexibility-women-economics-labor),“空间—全球化”(space-globalization),“世界—地理—批判—状况”(world-geography-critique-state)等线索。这些关键词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现实,反映出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本积累、劳动、全球化等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性别、空间等维度。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关键词图谱可大致分为右侧和上侧两条主要枝干。在右侧枝干,可以看到“阶级”(class)、“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等关键词和“霸权—意识形态”(hegemony-ideology),“模式—后殖民主义—历史—商品化—政治经济学”(model-postcolonialism-history-commodification-political economy)等关键词线索。这反映出在对资本主义具体现实批判的基础上,研究主题深入到更为抽象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并最终走向政治经济学。而紧靠“政治经济学”的,是“生态学—新陈代谢断裂”(ecology-metabolic rift)这一线索。这说明,英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更多是与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联系的。在上侧枝干,形成了“政治—文化—现代性”(politics-culture-modernity),“哲学—共产主义”(philosophy-communism),“自由主义—民主—辩证法”(liberalism-democracy-dialectic)等线索,反映出研究主题由对资本主义具体现实的批判逐渐上升到政治和哲学研究层面。
可以看出,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大致呈现“一体两翼”的特点。“一体”就是资本主义批判,“两翼”分别为政治—哲学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这个“一体”的特征,用胡大平的话说就是“在商品生产之外寻找革命的落脚点”。此外,通过对关键词的突变分析可以看出,“性别”(gender)、“空间”(space)、“地理学”(geography)、“世界”(world)、“文化”(culture)、“生态学”(ecology)、“新陈代谢断裂”(metabolic rift)、“暴力”(violence)、“民主”(democracy)等9个关键词出现频率增长较快,可能形成今后的研究热点。

引用情况折射研究前沿
一本书籍或一篇论文在某一领域的被引用次数,体现了该文献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程度。使用CiteSpace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功能,可以看到,《资本论》(第1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被引用最多的马恩著作。此外,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哈维的《资本的极限》《新帝国主义》《新自由主义简史》,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被引用量也较高。(见表1)在2010年以后出版的著作中,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哈维的《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和《资本之谜》、凯文•安德森的《边缘地带的马克思》等,被引用量均在10次以上,成为新的研究前沿。而从论文引用看,伯纳姆的《马克思,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全球化》(Burnham P., “Marx,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Globalisation,”Capital & Class, vol. 3, 2001)、博耶的《金融主导的增长机制是福特主义的一种可行替代方案吗?一个初步分析》(Boyer R., “Is a Finance-led Growth Regim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Fordism? A Preliminary Analysis,”Economy and Society, vol. 1, 2000)、卡斯特里的《虚假的对立?马克思主义,自然与行动者网络》(Castree N., “False Antitheses? Marxism, Nature and Actor-Networks,” Antipode, vol. 1, 2002)的被引用量并列第一,都是15次。
对共被引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并用关键词标注聚类名称,可以发现,被引用文献按互相之间的关联程度可分为大约21类,这一数量与本文关于主要研究领域的数量界定是近似的。聚类之间文献的关联较少,可以推断出不同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支撑文献群。
从学者的影响力看,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外,哈维、福柯、阿尔都塞、葛兰西、德里达等学者在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见表2)其中,哈维的被引用量达到了274次,也就是说平均每10篇论文中有2.03篇引用哈维著作。这印证了胡大平对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特征的判断:“我们正处在第九个十年里,这个十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哈维成为旗帜。”结合突变分析和近两年的被引用量,可以预计克劳奇(Colin Crouch)、查尔斯(Tylor Charles)、齐泽克(Slavoj Zizek)、梅扎罗斯(Istvan Meszaros)、施特雷克(Wolfgang Streeck)、麦克纳利(David McNally)等学者,可能在未来数年中更广泛地影响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chinatoda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