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心而论,英国对融入欧洲从来就不怎么热心。20世纪50年代,当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经济联盟三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组成煤钢共同体时,英国作壁上观。直到前者已经成为更广泛的共同市场的1973年,英国才终于决定加入,终于加入,因为英国当时意识到欧洲是金钱所在之地,英国不希望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威胁甚至旁落。
这是英国政治的传统。那之前20年,在丘吉尔的“三环”外交理念中,“英欧环”被置于“英联邦环”和“英美环”之后的末位;那之后20年,当欧洲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时,撒切尔夫人仍然坚定地表示英国永远不会在奠定欧洲一体化基础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上签字。
所以,尽管一直是欧洲政治体系中的大国,英国与德国甚至法国对于欧洲一体化的观点都完全不一样。德国的很多领导人都把统一的欧洲视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在战后伴随着德国人的忏悔甚至变得更加强烈了。但英国人没有这种情愫,他们似乎一直认为这个古老的王国和欧洲的关系是一场交易,对于其中的利害得失必须精打细算。
于是,出现今天的情形也就不难理解了。当今的欧洲已不再是40年前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不但像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连法国这样的欧洲传统大国都表现得疲惫不堪,再加上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和永无止境的救助需求,这片热土的吸引力下降了太多。
与欧洲大陆相比,英国的情况还不错:英镑的状况远比欧元要好,英国还有欧洲最火爆的足球联赛、最好的金融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更是蔚然壮观。如果能够摆脱欧元区那些令人烦恼的负面因素,同时依靠保留在欧洲经济区中——就像冰岛和挪威一样——从而继续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为什么不努力尝试一下呢?
英国当然有自己的理由。2013年,英国就是欧盟财政预算第二大净贡献国。令英国人不悦的是,一些欧元区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降低了贡献额,导致英国贡献比例大幅升高。金融危机前,英国每年为欧盟预算贡献大约40亿欧元,2014年时达到100亿欧元;占本国国民总收入(GNI)的比例也从0.2%升高到0.5%以上。这使英国认识到,欧元区只有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政策,欧元才能继续生存下去,而这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劳动力迁移、银行业联盟等敏感问题,离开就成了英国面对欧盟席位问题时的一个选项。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年的2月20日,六位卡梅隆政府的内阁部长会在那次特殊的内阁会议之后宣布,他们将发起一次让英国脱离欧盟的尝试。这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英国会在6月23日举行一次全国公投,来决定这个国家是否将继续作为欧盟成员国而存在。

英国首相卡梅伦6月10日出席脱欧公投辩论(图片来源:法新社)
一本经济账
【如果脱欧,很快见到的好处抵消不了长期的痛苦】
如果英国离去,它很快就会见到好处:不必再向欧盟提供每年高达80亿英镑的资金来补助农场收入和贫苦地区;食品会更便宜;可以恢复在其海岸周边的捕渔权;针对节假日的工作时长限制被解除;临时工和正式工必须享有相同权益的条款也会终止;对绿色能源的苛刻指标可以适当放松——这意味着更低廉的能源,上述三个改变都会受到企业界的欢迎。 对于金融家,离开欧洲俱乐部可以让他们更加自由地为新兴市场融资,没有了欧盟不断变化的规则,一些曾经离开伦敦的替代性投资和对冲基金也会回流。
但之后呢?也许更多的痛苦将抵消掉所有喜悦。一旦英国退出欧盟,英国农民将会马上损失超过27亿英镑来自欧盟的补贴,而农民从来都是英国很重要的游说团体。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脱离欧洲导致整体关税水平受到的影响确实不大,但某些行业将会非常严重:英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牛奶及乳品业将会面临55%甚至200%的税率,对服装业的平均关税增加将会提高其在欧洲市场的价格12%,英国服装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将大打折扣。
汽车企业将会很快搬离。因为如果英国脱离欧洲,以英国为基地的生产商向欧盟销售汽车装备将会面临4%的关税,进口零配件的关税水平还要更高,在欧盟其他地区拥有工厂和供应链的汽车生产商将会冒更大的风险,因为关键汽车零部件离开欧洲大陆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海关的阻拦,只有那些更多面向欧洲以外市场的品牌——例如捷豹受到的冲击才会较小。
由于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只有高科技行业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例如,英国企业为空中客车公司提供的金属支架虽然很可能被迅速取代,但碳纤维翼梁就很难。但问题是,这些尖端产品的市场规模太小了,其所具有的就业价值、税收价值都非常有限。而且,在全球化的时代,大型工业企业都无比重视供应链的简洁、稳定和低成本,他们会想办法在欧盟内部培育新的供应商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造成的影响,这几乎是确定无疑的。
总之,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商业投资将会离开英国转向大陆。这对英国将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能威胁到英镑的比值。因为英国原本是欧盟最大的资本净流入国,这对英国平衡经常贸易的巨大逆差非常重要。一旦资本流入的趋势逆转,英国受到的冲击不难想象,甚至可能威胁到伦敦的国际金融城地位。因为那时伦敦不再是外国企业进入欧盟的入口,不再能享受到单一规则的好处。2012年,也就是脱离欧洲的言论首次在英国兴起时,游说团体TheCityUK曾研究了全球金融企业在2006~2012年间做出的147个选址决定,发现超过2/5的企业都将进入欧洲作为选址伦敦的主要原因,来自亚洲和拉美的金融家们尤其如此。脱欧对想要成为人民币重要离岸市场和地区性集散地的伦敦可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而金融城地位的丧失又会反过头来加重实体经济的负担。此前的研究表明,各国之所以愿意承担国际舆论的指责并放弃很大比例的税收收入也要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就是因为空壳公司的经营者会在一段时间后在金融中心所在国建立实体公司,那时的他们已经认可了这里的制度和环境。一旦伦敦终结了作为金融城这一角色,极有可能让这个趋势发生逆转。

伦敦金融城的繁华得益于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很多欧洲大陆以外的国家都将这里视作进入欧洲的桥梁
虽然英国可以通过贸易谈判尽量降低脱离欧洲带来的影响,退出之后,英国要与数十个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谈判,但冰岛、挪威和瑞士的经验表明,想要赢得和欧盟相似的条款,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且,在最终的贸易协议达成之前,现在工作在英国的欧洲其他国家公民和工作在欧洲其他国家的英国公民——这个团体总数大概接近500万且几乎都是精英人士,将会马上因为失去所在国的永久居留权而返回祖国,这对所有国家都是巨大的伤害。
这其中将包括400多名在英国俱乐部踢球的外国球员。一旦英国离开欧洲,20支英超球队均有欧盟球员因为不符合规定面临“下岗”,其中阿斯顿维拉、纽卡斯尔、斯托克城、利物浦和沃特福德五支英超球队将各失去九名球员,英冠联赛的查尔顿将有13人失业。英国人引以为豪20年的“世界第一联赛”,将在国际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上大打折扣。
尽管英国可以通过各种协议降低人才流动带来的损失,但即便是最快的情况下,等到协议达成,人才流动的壁垒也已经筑成——比英国小得多的瑞士就用了超过10年时间才与欧洲达到类似的效果。作为一个规模大得多的国家,英国能够忍受由此带来的长期损失吗?
可能的选项
【英国可能更希望自己的角色类似瑞士,但现在,欧盟正在考虑取消瑞士的特殊地位,又怎么会允许出现“大很多号”的瑞士呢】
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既可以坐享统一市场的好处,又不必忍受那些“穷亲戚”带来的麻烦,这也是一个20世纪70年代英国保守派人士为之奋斗并争取加入的欧洲。因此,一旦退欧,英国必然会寻求与欧盟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而可供参考的范本就是挪威和瑞士。
和冰岛以及列支敦士登一样,挪威和欧盟的关系紧密到只差成为其成员这一步了,它是欧洲经济区(EEA)成员之一。《EEA协定》由时任欧洲委员会主席的杰奎斯·迪洛斯(Jacques Delors)制定并于1992年公布,该协议允许这三国进入欧盟内部市场,但要求它们采用除农业及渔业之外的所有欧洲法律。对这一安排,挪威是高兴的,它的经济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欧盟大体上是高兴的,部分原因在于挪威为之提供财源,英国当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但这对英国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如果与欧盟建立起挪威式的关系后,英国仍将会受制于所有的欧盟规则,不论这些规则是否已经制定和实施。而且,一旦退出欧盟,英国在事关其本国行业的法律制定上就没什么话语权了。欧盟委员会确实仍旧会咨询并尊重英国的意见,但是不会给英国第一手的核心信息,不会给在欧盟委员会的发言权,更不会给英国至关重要的投票权。用行话来说,那时的英国虽然是欧盟政策的影响者,但再也不是决策者。
这对英国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英国对于欧盟的需求其实远远超过欧盟对英国的需求。现在,英国出口总额的一半都给了欧盟,欧盟的出口中却只有大概10%的份额被输送到了英国。而且,英国的贸易赤字绝大多数都来自德国和西班牙。同现在欧盟体系中的很多国家不一样,这两个国家不可能在现有体系之外与英国签订贸易协议。
最后,英国无法忽视的是,即便公投中反对加入欧盟的比例高达75%,挪威也不是在享受到欧盟利益时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现在,挪威每年都要拿出约3.5亿欧元支持波兰和罗马尼亚这些新欧盟国家的资本项目,他们甚至还在波兰的格但斯克投下超过1亿欧元建造了一个全新的海洋博物馆,而挪威自己甚至至今还没有过这样规模的海洋博物馆。挪威甚至为了维持这种关系部分上让渡了主权,这个国家三分之一的法律都是由欧盟制定的,那些视帝国荣耀至高无上的英国政治家连牺牲部分利益都不愿意,又会接受这样的安排吗?
英国因此可能会选择让自己在未来的角色更像瑞士。现在,瑞士通过双边协议和欧盟国家开展交易,并且通常会让其规章制度向布鲁塞尔看齐,这个国家的很多企业也都在欧洲拥有分支机构,从而拥有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瑞士甚至还可以挑挑拣拣,并稳妥地处理时不时出现的贸易纠纷,她还可以坚持自己严苛的金融管制政策毫不动摇。
但瑞士无法摆脱布鲁塞尔的影响。在金融、化工和劳动力流动方面,瑞士都受到欧洲的深刻影响。而且,随着欧盟的不断东扩,欧盟各成员国在价值观和行事风格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了,这个机构与瑞士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了,欧盟因此正在考虑取消瑞士的特殊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又怎么会允许英国——一个在经济规模和全球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过瑞士,同时又拥有特立独行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去扮演类似瑞士的角色呢?

当地时间2016年5月14日,英国威特尼,英国首相卡梅伦举办反对脱欧集会
额外的负担
【大国形象受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确实,欧盟非常希望英国留下。这个被欧债危机和难民问题困扰的组织无法想象该如何面对英国离去导致的诸多问题,例如更进一步的德国化、与美国的联系进一步弱化、更差的经济状况和更负面的国际形象,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将因为军事和外交力量的削弱而在全球博弈中落入被动。欧盟地位的下降,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西方世界在当今全球秩序中的位置。
但英国需要承担的东西也很多。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英国对欧盟的依赖有多强,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些与英国共同拥有同一个国家元首的国家。例如,新西兰和捷克2014年的经济规模都是2000亿美元,但英国与捷克的贸易总额远在其与新西兰的贸易总额之上;同时,澳大利亚是传统的英国友邦,西班牙却是英国的历史劲敌,西班牙与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也都是14000亿美元,但英国与西班牙的贸易额是英国与澳大利亚贸易总额的3.3倍。
此外,英国社会必须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脱离欧洲的决定是不是只会带来经济上的挑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脱欧首先会影响到英国作为一个联合王国的整体性存在。苏格兰一直希望能够成为欧盟的成员,英国退出欧洲不但给了苏格兰这样的机会,还为苏格兰独立运动的再次蓬勃兴起埋下了伏笔。北爱尔兰也是一个问题,北爱尔兰和英国的谈判已经延续了超过20年,双方谈判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双方都是欧盟成员,英国如若脱欧,将破坏这一谈判基础。
英国的形象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卡梅伦原本就是以“永远不加入欧元,永远不参与欧元区救助行动,永远不列入欧洲免签国,永远不成为‘超级欧洲’一员”为条件留在欧盟之中,这已经犯了众怒。现在,英国又在集体面对重大困难并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的关头拂袖而去,在联盟的另外两驾马车——德国和法国都在想办法做出奉献和牺牲自己的背景中转身离开,英国将会留给世人一个难以洗刷的投机主义者形象,这是任何大国都不愿意的。
类似迹象其实早已出现。在卡梅伦政府宣布将对是否脱离欧洲问题举行全民公投后,《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称,在这场危机的内斗中,欧盟的穷国将与富国站在对立面,东欧将和西欧站在对立面,英国则几乎要站在其他所有成员国的对立面,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史无前例地不再沉默,而是在公开场合把卡梅伦称为欧洲的捣蛋鬼。
5月大选前,英国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前往欧洲27国访问,其中25国外长向这位英国同行表示,他们不会为了迎合英国的例外主义而改写欧盟的基本条约。德国总理默克尔尤其坚持欧盟的“既有组织法规”神圣不可侵犯。
此外还有防务问题。原本,英国是美国和欧洲之间最好的桥梁。但现在,美国有了默克尔这样完美的媒介,其战略中心又慢慢向东转移,英国的重要性本来就在不断减弱,其国防力量又不足以维系对华盛顿的吸引力,离开欧洲只能让英国继续被边缘化直至成为一个在地缘政治中无足轻重的小卒,这显然与英国的大国理想背道而驰。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进行独立公投当日,英国《金融城早报》头版写道:“一起更好,分开更差”,以示挽留
所以,对于英国是否应该离开欧洲,答案显而易见。但卡梅伦偏偏要将其诉诸公投。可是,公投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去年关于苏格兰独立的公投貌似扑灭了这一地区独立的焰火。但是现在,苏格兰民族党赢得了苏格兰在英国议会总计59个议员席位中的56个,一举摆脱了独立公投失败的阴影,并让独立苗头再度萌生。看到这些,谁还敢保证公投的作用?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chinatoda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