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原因促默克尔带半个内阁访华,中国对德有三大不满意!
2016-06-15 10:02: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6原因促默克尔带半个内阁访华,中国对德有三大不满意!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国总理默克尔从6月12日开始来华访问,参加第四轮中徳政府磋商。这已是默克尔的第九次中国之行,这次访问的代表团很庞大,有大批官员及约20名经济领域代表,德国之声直接称默克尔这是“带着半个内阁及约20名经济界代表”访华。很显然,默克尔此行是希望得到重大访问成果的,是想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捞取实惠的。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默克尔这次带这么大的访问团主要有如下6方面原因:

一、欧洲经济长期滞涨,德国经济增长压力增大。

据英国《金融时报》年5月13日报道,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5%,低于此前0.6%的预期值。希腊跌幅最大(-0.4%),德国和西班牙表现相对较好,分别增长0.7%和0.8%。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1.5%,也低于此前预期(1.6%)。

这种压力使得德国要想保持更好的经济增长,只能更好地发展与中国的合作。中国虽然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依然占世界GDP增长的三分之一强,也就是说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增量市场。对于陷入滞胀的欧元区领导国而言,德国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最好选择。在这一点上,中德是完全互补和互惠互利的。

二、中国是德国除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市场,也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德国希望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利益。

中国是德国除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市场,中德经济在相互需求方面德国更加需要中国的市场,更何况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潜力市场,德国希望扩大在中国的利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德国大众的造假门,中国方面像美国方面一样追究大众公司的责任,德国制造将会因为中国的行动而受到重创(现阶段若追究中国也有损失,因为德国汽车在中国有太多投资)。很显然,中国放了德国一马,这么做的原因当然是希望中德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合作。考虑到中国的市场利益,默克尔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是必然选项。

三、中国正在增加在德国的投资,默克尔试图加速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对接。

2015年,中国共收购了近30家德国技术企业,2016年收购的速度更快,以差不多平均每周一家的速度在收购德国企业。很显然,中国更喜欢到欧洲投资,特别是德国这样的有技术、有制造工艺的国家,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的中国企业非常喜欢、非常需要。

德国为了保证自己在世界制造领域的优势缔造了“工业4.0”的概念,中国为了加快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确立了“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4.0目标。很显然,中国有巨大的需求市场,而德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研发能力,两国在这一战略层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德国可以通过促进中国在德国的投资来占领更多中国市场,中国则可通过在德国的投资来提升技术水平,这种战略对接会让德国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让德国制造继续在中国领跑,而中国则可借德国力量进行产业升级。

很显然,默克尔此行是为了推动这一战略对接。

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在中德之间的连接。

默克尔这次访华到了沈阳,到宝马在中国的工厂进行参观。这有进一步推动中德在“一带一路”方面合作的意味。2015年10月,中德刚刚开通了从沈阳到德国城市汉堡的专列,这些专列很多都是运送德国汽车的零部件和一些其它德国制造的商品。通过这趟专列,中德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已经有了更好更直接的陆路够沟通。

五、在英国因南海问题与中国摩擦的时候,以更快的速度卡位与中国扩大和加深合作。

默克尔做事心思是非常缜密的,也是很会把握机会的,近些年她的政治决策除了在中东移民问题上犯了错之外,很难看到她犯什么重大错误,倒是很会把握机会。这一次,默克尔又是把握住了机会。

大家都知道,中英在2015年10月习总访英时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中英关系看着有超过中德关系的趋势。但是,进入2016年后,英国在政治上有些躁动,对南海、东海胡乱发表观点,这让中国方面很不高兴,中英关系遇到了阶段性困难。正这个时候,默克尔带着半个内阁访华了,并且还要在经济领域达成更多的合作协议,很显然这种合作稳固了中德关系,充分表明中德关系比中英关系更加稳固,合作得更加深入。

六、为G20峰会更加系统的合作做准备。

虽然美国在政治上依然对西方构成巨大影响力,但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削弱了。就像G20峰会,日本那么积极,还有美国撑腰,但最后澳大利亚将2016年G20的主办权还是给了中国。毫无疑问,中国必然会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和欧亚大陆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而中国接下来则将2017年G20的主办权给了德国,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在中国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中德合作的深远。无论是澳大利亚将G20的主办权交到中国手上,还是中国将主办权交到德国手上,本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即均符合G20“三驾马车”的主要利益。

既然2017年的G20主办国是德国,中德又有这么多合作,那么在G20峰会方面保持相应的政策、合作连续性就非常有必要,非常符合中德两国的利益。所以,在这个时候带“半个内阁”访华有利于中德在这方面扩大合作,利于中德合作推动G20扩大彼此合作。

既然中德有这么多的经济方面的合作,中德双方又对彼此那么重视,中德两国在战略上是不是又进一步靠近了呢?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中德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是继续深化了,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战略分歧并没有像经济合作来得那么顺利,德国仍有较大保留。这一点从习总与默克尔会面中可以看出来,习总说:

中德关系已经进入十分成熟的发展阶段,务实合作达到很高水平。在高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德合作,需要双方携手前行。双方要把好方向,拉紧互信纽带。要把握合作主流,相向而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关切,确保中德关系不偏离健康发展轨道。双方要登高望远,拓宽合作视野。要加强外交和安全领域战略沟通,创新和丰富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开展三方合作。两国政府已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搭建了平台,要引导和鼓励两国企业实现项目落地。希望德国及欧盟客观看待竞合关系,妥善解决中欧贸易纠纷,如期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双方要顺势而为,夯实民意基础。中方支持深化两国在教育、签证便利化、航权安排、传统中医药等领域合作。

习总明显是话里有话,需要携手前行就是过去德国有时候携手还不够,把好方向就是以前把的方向偶有偏差,拉紧互信纽带说明过去互信做得还不充分,相向而行说明过去德国有时候不太相向而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关切说明中国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而德国有时候意识不是那么清楚,会见中还强调确保中德关系不偏离健康发展轨道就说明如果德国不把控好就可能偏离方向。希望双方登高望远、拓展合作视野这是说给德国听的,这就说明有时候德国登得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宽。希望德国及欧盟客观看待竞合关系,就是警示德国和欧盟处理好彼此的贸易纠纷,同时要履行WTO的承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总之,这一系列表态看似轻描淡写,但话说得都是比较重的,在这种时候说这种话表明中国对德国之前的一些做法不太满意。

这个不太满意占豪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

一是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在履行WTO承诺方面受美国蛊惑,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够意思。

二是对中德在政治方面的协作不满意,彼此还是不够互信,德国有时候没有找不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关切,譬如在东海、南海问题上G7的态度就是中国对德国不满的地方。

三是双方在外交和安全方面的战略沟通不够,譬如德国在经济上不断推动与中国深化合作,但战略安全层面却有遏制中国的倾向,这让中国有些不快。

针对习总的看法,默克尔是如此回答的。默克尔表示,第四轮德中政府磋商十分成功。我赞同习主席对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看法,双方应该努力增进互信,加紧落实德国“工业4.0”同“中国制造2025”对接合作,继续深化在经贸、金融、创新、开拓第三方市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签证便利化等领域合作。德方重视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德国欢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愿同中方就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德方愿同中方密切合作,办好今明两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很显然,默克尔用一种含糊的方式没有正面回应习总在政治方面的关切,也就是说在涉及外交和安全问题方面默克尔选择了回避,譬如并没有往下谈南海问题,默克尔之所以不谈就是不想直接表态,采取了模糊态度。也就是说,德国在战略上并未显示出于中国主动靠近的姿态,只是一种远观不说话的态度。当然,德国人是务实的,还是强调了经济合作,至于WTO的承诺默克尔只是表示说重视,并未给出任何承诺(当然,德国也不可能直接代表欧盟承诺,但完全可以表示会积极推动)。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加强沟通协调是留了活话。

由此可以看出,中德现阶段合作的深化主要还是在经济领域,政治、外交、安全这些领域的合作依然不够、互信得依然不够,在这方面德国依然是保守的,双方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很显然,习总的话里是给了德国警示,即如果德国再照顾不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关切,中德关系就可能因此受损,这一点就让德国人好好掂量去吧!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9616,"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global/info_1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