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以唯物史观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
2016-09-06 11:01:00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1946年3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术专长:《资本论》的研究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与应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创新研究。

(资料图片)

从自学《毛泽东选集》开始走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道路

1946年3月24日何干强出生于湖南长沙市。少年时,何干强随父母工作调动,奔波于全国多个地方,只是小学,就分别就读于桂林市立二小、青岛山东大学员工子弟学校、无锡吴桥中心小学和五爱小学。1964年何干强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因为1956年肺癌去世,生前任原无锡华东艺专副教务长、美术系教授的父亲有所谓的政治问题,学习成绩优秀的何干强高考未被录取。这年9月,他自愿参加了农村建设,和大批无锡知青一起,乘拖轮渡长江,到江苏省北部沿海的东台县晾港农场龙塘分场第三生产队当农业工人。何干强担任菜园组长,以老队长为师,管理近30亩菜园。

劳动之余,何干强读了浙江大学农学家吴耕民教授的《中国蔬菜栽培学》,并上了一年江苏函授大学(原扬州苏北农学院)农学专业,获结业证书。在农场劳动期间,正值全国兴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何干强和不少知青一样,在劳动之余抓紧学习《毛泽东选集》。对何干强来说,自学《毛泽东选集》,“读后使人的精神进入科学、高尚的新境界”,正是这种魅力,在自学了《毛泽东选集》之后,何干强对《资本论》产生了兴趣,他决定再自学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

1966年,何干强在为生产队采购食堂物资时,在小街上的新华书店找到了王亚南、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第1卷、第2卷,虽然每月工资只有23元,但他还是花了4.65元买下这两卷著作。自此,何干强开始了《资本论》的自学和研究的漫长历程,直到成为大学教授、学术带头人,也从未中断。

到1979年,在农场的15年经历,对何干强来说,就是两件事:一是劳动,二是自学《资本论》等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长期的体力劳动使自己懂得了广大劳动者的甘苦和思想感情。在农场的老干部,多半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使自己深受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我没有机会读大学本科,但是结合生产劳动实践,持之以恒地自学马列著作,直接阅读经典作家原创性的表述,也避免了某些教科书和二手资料的误导。”何干强说。

1979年上半年,国家已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止的高考制度,看到有破格录取研究生的报道,何干强决定试一试,报考了福建师范大学陈征教授的研究生。1979年10月,他以同等学力,被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录取为陈征、骆焉铭两位教授的研究生,主修《资本论》。

1982年1月,何干强研究生毕业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承担《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资本论》教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把研究方向定位在《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之上,开始了与教学相结合的学术研究历程。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何干强作为教育部选派的高访学者,到原苏联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访问、进修,接受博士生导师康德拉索夫教授的指导,主要研究马克思关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理论。20年之后,他翻译了导师论文并撰写了《用唯物史观的方法理解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读原苏联学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一文的思考》。

何干强在南京师大历任政教系副主任、校科研处副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他研究《资本论》从未中断,为了深入理解原著,他还参加该校组织的教师业余外语进修班,学了三学期德语。

1999年9月,何干强被正在酝酿大发展的南京经济学院(现南京财经大学)引进,继续主讲《资本论》,不再担任行政干部,他有了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做学问。

针锋相对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质疑

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质疑和否定,何干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在学术理论界拥有很大影响力。

首先是批判经济学领域的“左”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两种倾向。改革开放初期,何干强发表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必须突破》,论证必须突破“商品起源于私有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即直接社会性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商品消亡”“商品经济即无政府状态”等支撑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左”的传统观点,主张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针对经济学教育和科研领域中的“西化”倾向,何干强发表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若干观点的商榷意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强大生命力》《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老教条与新教条》等论文。强调现代西方经济学虽然在反映当代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方法的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但绝不应当作为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其次是批判在“创新”名义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针对学界出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没有剥削”“资本、先进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等流行观点,何干强发表《论唯物史观对经济学价值的基本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社会形式的认识》《遵循唯物史观方法发展劳动价值论》等论文,认为面对当代实际,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摒弃诸如实用主义地解释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目的、直观地理解价值创造的源泉、非历史地把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混为一谈、主观地对创造价值的劳动下定义等背离唯物史观的方法,应当沿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路,用劳动二重性的眼光来研究市场经济,透过假象把握经济关系的本质。他主张根据当代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真实新发展,通过抽象劳动计量单位的新内涵、价值形式的新变化、不创造价值的纯粹流通领域的劳动和纯粹服务劳动的新作用、价值规律在当代的新作用形式、价值关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结合方式等多方面,研究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再次是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私有化”改制。何干强发表了《评唯心史观的制度解释》《“民营化”不能成为国有中小企业私有化的幌子》《历史唯物主义与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经验》《关于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十个理论是非问题》《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抓住有利时机振兴公有制经济》《揭开把改革引向私有化的面纱》等文章,阐释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主体、主导和支柱性作用,强调反对新自由主义不是反对改革,而是为了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最后是批判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主张。针对21世纪初我国流行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潮,何干强发表了《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振兴公有制经济》等文章,主张“私有制加公共财政再分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主义经济主张,私有制必然造成两极分化。从中国现实看,依赖公共财政再分配来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只会造成寅吃卯粮、通货膨胀,这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坚持认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构建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坚决振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资本论》研究与创新

何干强从自学到进入高校工作,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资本论》,重点在力求弄懂、弄通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并应用于分析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他认为,“只有真正把握唯物史观及其辩证方法,才能清晰地分辨各种经济理论的真伪,科学地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2000年9月,何干强将长期研究的成果集结出版,《<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出版后被评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他主编出版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也被评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并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何干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出版了《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三部著作集中地体现了何干强的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

《<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该书在阐述《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科学方法和总体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向读者展示了马克思是如何“找出社会结构最深的秘密”“再现商品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阐明生产条件所有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的;又是如何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体系的。该书阐释的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对于研究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统筹安排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资本论》的研究中,何干强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理论创新。何干强在论著中概括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阐释了马克思经济学范畴和原理具有作为认识和指导改造经济现实的思维分析工具的功能,系统地梳理出客观辩证的思维路径需要掌握一系列要素,包括把经济对象置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按对等性原则划分经济形态的历史阶段、掌握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经济分析顺序、在社会关系中揭示经济对象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运用抽象力把经济关系提炼为经济范畴、设定分析经济关系所需的假设条件、弄清经济形式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比较经济关系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发现引起经济对象的性质发生转化的新因素或否定的因素、着眼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途径和形式、把握经济数量变化与性质变化的联系、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联系、从再生产或循环运行角度分析经济形态、关注经济运动的时空形式、区分经济假象与真相、弄清生产条件及其分析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对复杂经济关系分析与综合的交替结合、弄清经济体内部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决定的发展趋向等18个要素。在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比较中,他阐释了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特征,具体包括:以劳动二重性为分析的枢纽;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历史形式把握经济时代特征;根据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逻辑联系分析市场现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分析;分析工具及其结论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等。

何干强研究《资本论》,特别重视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方法。他认为只在哲学层面上理解唯物史观是不够的,要应用唯物史观于经济分析,就应当把它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经济分析方法。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专著《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中。

具体包括:第一,何干强比较精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内涵,认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是科学经济分析应当遵循的共同规范;它作为自觉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系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主观信念,而是来自客观经济过程的辩证运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应。因此,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分析的基本含义是,作为分析主体的人,对来自经济过程的现实材料在头脑中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把它们加工为表现各种经济关系的范畴、原理;探寻各种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的运动、发展规律,从而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第二,何干强对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概括,认为该框架大体包括:(1)对经济分析对象客观性的理解;(2)对客观经济运动规律分析目的的揭示;(3)对经济分析方法来源的科学回答;(4)对唯物辩证法的经济分析方法系统的理解;(5)对经济分析效果的实践检验;(6)对分析主体的规范要求等方面。

第三,何干强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核心内容,认为在上述框架中,经济分析方法系统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个基本层次,其中经济辩证逻辑或经济辩证法是辩证法一般规律在经济领域的特殊形式,它是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核心内容。

第四,何干强强调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相比的科学特征和优势,认为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要素和得出的分析结论具有系统性和逻辑一贯性,它能全面地揭示商品生产的矛盾关系,深刻地把握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遵循经济辩证法分析经济数量关系,并自觉地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理论创新,这些都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分析方法欠缺的科学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研究

何干强开始学术生涯之时,我国已经掀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他把研究《资本论》与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富有科学价值的见解。

最突出的成果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一是论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何干强认为改革前的计划体制高度集中,排斥商品流通,严重脱离实际,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因而必须改革。为此,在理论上必须突破“商品起源于私有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即直接社会性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商品消亡”“商品经济即无政府状态”“把商品经济一般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等同起来”等传统观点。不过,他认为在概念上不宜把计划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改革前的计划体制本质上是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它是扩大了的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的僵化体制,但是计划经济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与商品流通可以结合,需要坚持。他主张不能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二是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何干强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关系,必须把握劳动二重性这个枢纽。三是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何干强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推进社会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个本质特征表现在国民经济的流通、分配和消费关系等各方面。就流通关系而言,他始终不同意使用“劳动力市场”这个范畴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就业关系,因为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处于主人翁地位,劳动力要流动,但是劳动力不是商品。从描述现象形态看,可表述为“劳动市场”,但是它的本质是在企业内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等劳交换市场”。何干强进一步深化了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科学含义的认识。他认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此判断公有制为主体不能把公有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50%以上作为它占主体地位的依据。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含义应当是,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应占劳动者总人数的多数。就是说,在国有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条件下,如果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占多数,就要求公有资本的总量占有更多的比重。

第二,对农村集体非农经济的产权制度提出改革建议。何干强在调研报告和论文中,指出集体产业资本乃是农民共同致富之本,与集体借贷(租赁)资本形式相比,它对巩固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应当面向市场,规范和健全乡镇财政制度,区分集体经济的所有权机构与政府管理机构,建立集体产业资本所有权的新的实现形式,促进保值增值。其实现路径应是:分散的集体农户发挥民主权利—完善村或镇农民代表大会—形成相应的集体经济所有权机构—授权建立集体资产经营权机构—将集体资本和经营性资产以投入企业控股、参股或租赁、资金贷放等多种形式实施营运,实现保值增值—获得的利润、租金、利息和地租归口于集体资产经营权机构收取和管理—由集体经济所有权机构根据由农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集体收益分配原则,确定积累与消费比例,主持对农民的收益分配—农民取得集体资产经营的个人收益(这里的收益不包括农民家庭经营承包土地的收益和在企业取得的工资),使集体经济中的每个农民对集体资产和资本的所有权得到最有效的实现。

以唯物史观促进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构建

何干强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认为两者相辅相成。面对一段时间以来“马经”教学在高校受排斥的不良倾向,他深感教材建设的重要。认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绝不应当用抽象的所谓市场经济一般原理来“改革”它,更不应当照搬所谓现代市场经济学而其实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来否定它。应当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鲜活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融化到经济学教材中去,科学地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何干强认为,哲学和经济学对话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哲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的科学化。学科和科学的概念不一样,我们提倡的对话主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经济学的对话势必涉及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四个方面。而我们则需要面对西经和马经之间、西哲与马哲之间的融合等问题。何干强主张,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构建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的现代中国经济学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二是构建当代科学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可能的。中国的现实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经济当然是不成熟的,反映情况的经济理论当然也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就不可能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映,能够对不成熟经济形态进行客观再现并阐明其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经济理论,就是科学的。三是当代经济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创新是伦理性理论变革。四是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能搞洋教条。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98165,"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html/economic/info_1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