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标识性概念体系的建构
2017-06-22 17:18:04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新闻学标识性概念体系的建构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大量论著的概念体系至今支离破碎,与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学科相比,不仅概念稀少,而且学界和业界对其标识性概念的理解分歧较大。正因为如此,新闻学的推理体系十分脆弱,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没有出版过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改革开放后还就“新闻是否有学”、“新闻有术无学”等问题展开过争论,直至引起国家职称评定部门的非议。

新闻学要有足够的标识性概念

新闻研究当然有“学”,探索任何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理论都可能成为一门学问,“新闻无学”的观点没有立锥之地。一些人之所以认为新闻“有术无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闻学缺少标识性概念,多数新闻理论著作和教材概念稀缺,对仅有的概念也缺少科学界定。

所谓标识性概念,是指一个学科必然出现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语汇。一门学问之所以成立,首先是它有一系列的独特概念,把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原理和规律揭示出来。有了相当数量的这类概念,才能形成理论演绎体系。根据笔者对多门学科“辞书”的统计,多数学科有500—800个标识性概念,一本基础理论著作至少应有标识性概念200—300个。

但我国现有的新闻理论著作,大多数仅有标识性概念70个左右。基本概念如此稀少,研究内容必然狭窄,研究深度肤浅,难以展示对重要论断的推理,更无法阐释其基本原理和规律。

标识性概念是某个学科独有的语汇,别的学科很少使用,各个学科共用的初级概念只能是常识,不能将其视为学科的标识性概念。现在,很多新闻学论著把新闻的特征归结为“真实性、公开性、新鲜性和及时性”,但这个“四性”说却彻底摧毁了新闻“特征”的属性。公开性是一切意识产品的共性,文学作品是公开发表和流传的,绝大多数理论著述也是公开出版和发表的,一切艺术品——美术、音乐、雕塑、戏剧等都具有公开性。把它视为新闻的特征,无疑是刓方为圆,以全归偏。真实性也不是新闻的特征,而是新闻成立的基础,新闻成立后才显露出它的特征。即使把真实性视为新闻的特征,也不是它独有的。一切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真实的,称为艺术真实;一切优秀的理论著述都有真实的要素,称为理论真实,表明它的观点、论断是对思维对象符合实际的反映。把及时性、新鲜性视为新闻的特征也十分牵强,许多文艺作品和理论成果同样有反映现实及时、内容新颖的特点。新闻学无法冲破共性概念的羁绊,它的个性就显露不出来。

任何学科都尽量排除共性概念,否则难以对研究对象、范畴标定和原理阐释做出准确的判断,也无法构成该门学科的 “认知细胞”。缺少标识性概念,一门学问不仅难以成立,更谈不上有什么体系;标识性概念的内涵粗浅,说明学科的成熟尚待时日;大量使用共性或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一项论著可能成为“学说泡沫”。

对标识性概念的界定亟须科学化

新闻学今天已成为显学,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广泛普及,除了超过百万的从业人员要了解、掌握和研究新闻学,全国高校20余万新闻学专业的师生都在程度不同地探索新闻学。到目前为止,全国业界和学界出版的新闻理论著作已有300多部,专著、合著和大量新闻学论文彻底改变了新闻学成果浅薄的面貌,但其标识性概念的非科学性依然存在。

新闻学概念应是人们公认的对事物的称谓,对其含义的理解只有一致,人们才能准确地认知新闻现象并相互交流。如果大家对同一个概念各有不同认识,即使差异不大,只要存在漏隙,不同的人就可能推导出不一样的结论。这就需要把新闻概念的内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防止研究和观察新闻现象时出现曲解。

但是,新闻学恰恰有许多标识性概念被错误地定义。“新闻”这个一级概念被相当多的研究者界定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显然是说,只要新近发生的事实,不管有没有价值,一旦被报道都是新闻;反之,新闻事件尽管有重大价值,人们迫切想知道,如果没有报道就不是新闻。在编辑部里,由记者写出或制作的新闻文本而没有公开报道,是常有的现象。新闻发布会上刚刚发布的新闻,媒体还没有报道,能说不是新闻吗?这些实例都推翻了上述定义的逻辑。新闻定义揭示的是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新闻的内涵和报道无关,事实被写成或制作成新闻文本后才能报道,新闻在先,报道在后,后者不是前者的本质属性。

新闻学中第二个重要标志性概念是“新闻价值”,许多研究者对它的界定更为走板:“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 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后来有的论著又把前半句话改为“新闻价值是满足受众需要的事实要素的总和”,仍没有摆脱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要素说”。“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人的作用或给其带来的好处,这一内涵已经约定俗成,不能任意解释。新闻价值实际是指新闻满足受众需要表现出的效用,上述定义反映的不是这种效用关系,违反常识。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受严密逻辑的制约,逻辑上存在漏洞的界定都是不能成立的定义,而是对概念的主观曲解。建构新闻学标志性概念体系,必须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确切而简要的阐释,揭示概念对象的本质和特征。对概念有了严密、确定无疑的科学界定,了解和研究新闻学的人才会有统一的思维基点,同行们才能就学术问题交换意见,顺畅地对学术纷争进行答辩。新闻学论著的重要任务就是设置概念、科学地界定概念,这是建构新闻学概念体系的重中之重。

避免标识性概念互用和滥用

一个成熟的学科由一组组标识性概念构成完整的体系,每个概念在各个范畴中处于确切的位置,才能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准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与此相反,一些新闻学论著有相当多的概念重复用于不同范畴,寓意随机而变,概念布局混乱。例如许多论著把“真实性、公开性、新鲜性、及时性”视为新闻的特征,但在另外的章节又把“新鲜性、及时性”视为新闻价值的要素,还设专章论述“真实是新闻的根本条件”。这种任意变动概念含义的做法,既没有建构起概念属种关系的骨架,也没有形成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概念序列。

更为混乱的是,不同概念有相同的界定,而同一个界定却用于解释不同概念。例如对新闻的功能、新闻的效果、新闻的影响力的内涵做出的阐释大同小异,实际上,三者的内涵是不同的。有的论著对概念内涵缺乏精细的把握,把新闻采写、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混为一谈,不加区别地对待这三个概念。

滥用概念,把标识性概念体系的建构推向危机的现象,也时常在新闻学论著中碰到。近年来,“新闻生产”、“内容生产”、“新闻意义的生产”、“新闻价值的生产”的说法十分流行,既不是译作,又不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原话,把新闻采访与报道一律视为“生产”,令人费解。在别的学科领域,这种现象十分罕见。

“生产”通常指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产品是有形状、有质地,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物品。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文本,完全不同于使用模具的物质生产,滥用“新闻生产”、“内容生产”、“意义生产”或“新闻价值生产”,轻点说是语用出了毛病,严格说是鼓吹编造新闻,愚弄受众。此类例证还有很多。建构新闻学标识性概念体系,需要严谨、朴实的学风,严格遵循科学性要素和逻辑规范,追求时髦是无济于事的。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8495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2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