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葬九疑揭示的文明密码
2017-06-16 17:08:41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舜葬九疑揭示的文明密码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编者按:这篇文章曾以《舜葬九疑揭示的文明密码》为题发表于人民日报6月15日第24版。鉴于该报发表时对原文做了大量删节或使读者可能曲解文章内容,现经作者授权在本站全文刊发,其论证过程、结论与观点均以本文为准。)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北面洞庭湖,其余三面为武陵山、南岭、罗霄山围绕。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的成果,揭示了这个地区远古时期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反映了远古湖南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个洞庭湖以南的内陆地区,远古时期是荆楚南蛮之地,远离华夏中土,曾被认为是不适生聚的地方。西汉时期,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可见他对于这南方长沙的环境,是极度的恐惧。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衡山……长沙,是南楚也。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朝社会对于湖南的描述,虽不免偏颇,却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湖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处在早期帝国进程中的边陲化外之所。但是,正因这样的条件,使其在国家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学大师钱基博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又说湖南“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正因为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所以湖南“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德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此话虽不免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嫌疑,但对湖南历史的定位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对湖湘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早在钱氏之前,邑人曾国藩也对湖南人文源脉进行了阐述,他说因屈子(屈原)和周子(周敦颐)而使“湖湘后进沾被流风”。

不过,在没有考古材料的情况下,任何对于湖南远古的描述,都只能是一鳞半爪。传世的先秦文献对于湖南的记载实在太少了,无法依据文献来研究先秦的湖南。所以,若仅依靠文献来写湖南古代史,只能从秦汉以后开始,而在此之前湖南数十万年的历史,就要全部依赖考古学了。

古史关于湖南的记载寥若星辰,却正好为考古学腾出了足够的空间,几十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湖南远古历史的空白,还可以揭示早期湖南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动因。

通过考古工作,湖南最早的历史如今可以追溯到距今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洞庭湖平原西侧的一些河流阶地和山头上,就发现了这个时期的打制石器。从这时起,湖南就一直有人类活动,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在澧水中下游,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建立起来。它们是:虎爪山文化—鸡公垱文化—乌鸦山文化—十里岗文化。在这个漫长的人类与文化演进中,湖南作为旧石器时代南方砾石石器工业技术的代表,还发现了现代人起源与迁徙的考古学证据,这些证据在距今2万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形成以南岭为中心的重要转型期的系列文化遗存。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水稻,也发现了最早之一的陶器,连同相关动植物遗存等,构建出一个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与稻作农业起源的历史图景。湖南的文化由此形成稳定的态势,在各个区域都得到了发展。洞庭湖一带则最为发达,这里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十里岗文化开始,发展出一套新的石器技术,燧石器、细小石器、磨制石器等纷至沓来,意味着新的经济和生产方式的来临。

湖南新石器时代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旧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定居,并有了以水稻采集为主的广谱食物获取行为及动植物驯化。在洞庭湖平原西部的一些山岗上,就发现有距今1万年以前的建筑基址,说明人类已经从居无定所的游团发展为定居的聚落。定居若要成为稳定的形态,其前提是有食物的存储和食物再生产,这就意味着稻作农业已然到来。在距今1万年以后,洞庭湖地区的澧阳平原出现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彭头山文化,该文化有长期定居的村落,村落的建造还有一定的设计,如居住区、仓储区、墓葬区、农耕区,还有围绕村庄的壕沟。考古工作者对其中两处遗址——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并对其社会与文化有了大致的了解。澧阳平原新石器文化序列为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间跨度从距今9000年到距今3900年左右,文化序列的完整意味着这里有非常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的稻作农业支持了社会的进程,稳定的社会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距今6300年前后,这里诞生了目前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古城,这座史前古城具有圆形的结构,有完整的城壕、城墙、城门体系,城内布局清晰,相关遗存显示社会分层已经明显,贫富分化、职业分化都已经出现,这是社会复杂化的重要标志。城头山城池有过近千年的辉煌,在大约距今5300年之后,这座城才开始走下坡路,而被其东边10多公里远的另一座城——鸡叫城逐步取代,在这个取代的过程中,长江中游的文化重心也从澧阳平原移到了江汉平原,并形成了以石家河城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文化共同体。

新石器时代以后的湖南,走过了一段较为沉寂的历史,大致相当于中原夏朝这段时间,湖南的文化处于低潮期。不过,最近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了这个阶段的文化遗存,显示当时仍然有人类的活动。商代时期,商文化越过长江向南方传播,岳阳铜鼓山遗址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这个遗址文化遗存的主要年代是商代二里岗期。在此之后,从晚商到西周早期,则分别有费家河文化和炭河里文化,其中炭河里文化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铜器具有中原和地方土著的双重特征。炭河里还发现了一座西周早期的城,相关证据表明这里已经出现区域性的方国。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湖南大地生活着一些族群,群苗、蛮夷、百濮、百越衍化成形,支系众多。湘西、湘东和湘南各自有相应的考古学文化,并出现某些部落酋邦。湘北不久即被楚文化所取代,大约在春秋中期开始,楚文化全面进入湖南,其势头强劲,很快就占据了三湘四水,到战国早中期,湖南全境几乎都为楚国所有。从此,原来山头林立的湖南纳入到了楚国的国家行政序列,设郡置县,原来的族群也不断为统一的楚民族所融合。楚国是东周的南方大国,强盛时期的锋芒所至,东到江浙,西至黔滇,南抵五岭,北达黄河,湖南就是在这个时期,全面受到以楚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思想和文化的洗礼。

秦灭六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代,湖南正式纳入中华帝国的版图,秦朝设立了洞庭郡和苍梧郡来管理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掘出土的秦代简牍证明,即使是偏僻的湘西也实施了高效率的行政管理。继秦之后的西汉王朝,继续加强对湖南的开发与管理,在此设立了长沙国,湖南地区许多重要考古发现都是属于这个时期。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另外,长沙王后渔阳、沅陵侯吴阳墓的发掘均获得了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考古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湖南秦汉时期资料,仅出土的简牍文字就达十万之巨,加上巨量的其他考古资料,足够取代原来苍白的传世文献,为重建湖南的上古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以及考古学研究的成果,不仅为复原湖南的远古时代提供了全方位的素材,也为中国早期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些考古资料告诉我们,远古湖南,不仅不是荒蛮化外之地,而且还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史前湖南文化的高度,也绝不亚于任何地区。同时,梳理考古学资料还惊奇地发现,湖南远古时期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湖南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前述湖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是南方砾石石器技术传统的典型代表,这个传统与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一同构成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两大技术体系,南方这一传统在直立人的迁徙与进化、现代人的起源与迁徙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湖南道县福岩洞遗址发现了47枚现代人的牙齿,年代距今8—12万年,这个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重大修正,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也是现代人迁徙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时刻,湘南地区的南岭北侧发现了一系列洞穴遗址,道县玉蟾岩与其他相关遗址一道成为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研究基地。中国是世界水稻的故乡,玉蟾岩则是解开世界水稻起源之谜的关键所在。水稻后来在长江中下游得到广泛利用,并且扩展到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食物资源,是中华文明演进的经济基础之一。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彭头山文化八十垱遗址出现了环壕和围墙,有学者认为这是早期城池的滥觞,表明中国城池的起源经过了环壕聚落这样一个阶段。澧阳平原史前遗址极为丰富,见证了中国史前城址从环壕聚落向城壕聚落演变的完整过程。澧阳平原的城头山作为中国最早的古城,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湖南洞庭湖地区,以及湘、资、沅、澧四水的河谷地带,都留下了人类频繁活动的遗存。其中,发生于沅水中上游河谷地带的高庙文化是其杰出的代表,这支文化的年代上限可到距今7500年,下限为6500年,虽然农业不是这支文化的主要经济形态,但它却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比如白陶,还有陶器上的众多刻划和戳印的图像,这些图像是高庙人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是其观念的生动体现,这种观念影响范围广、影响时间长,并成为后世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新石器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的成果为丰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特别是进入龙山时代以后,以湖南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一同参与了中国文明化的进程,这就是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或曰早期中国文明相互作用圈,各区域性文化的势力逐鹿中原,合力推动了早期中国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湖南与中原的交流也渐露端倪,汤家岗文化的白陶曾经传播到江淮和汉水中游,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也传播到了洞庭湖地区。到了龙山时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式形成,湖南在这一轮巨变中,既有自身因素的北上,同时也不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后者显然要强势许多,因此,这个时期湖南自北而南,有一个逐渐“龙山化”的过程,大量的中原文化因素影响到了湖南。因此在这个层面上,中原是中心,湖南是边缘。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夏商周时期更加明显,相当于夏朝晚期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影响到了湘南九嶷山地区。商时期则是中原文化影响加剧的时期,二里岗文化、殷墟期文化都影响到了湖南,这里不仅出现了中原式的铜器,也大量出现中原式的陶器,甚至也有玉器。西周时期这里也有不少来自中原的影响。及至楚势力崛起江汉,湖南在很短的时间里即成为楚国的一部分,在楚国北上中原争霸的过程中,湖南成为其稳定的后方,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湖南的民族也完成了华夏化的过程。原来的南蛮之地成为国家的地域,原来的苗蛮越濮族群也完成其华夏族群的蜕变。当然,这种变化的模式并非文化和民族的取代,而是多元的融合而达成一体。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看,楚国能够控制的地区只能到达南岭北侧,在零陵、郴州、资兴一带还有大量的战国楚墓,但再往南,楚文化遗存就很少了。南岭以南的两广,尚没有发现典型的楚文化遗存,最多只是受到楚文化一定的影响而已。因此,南岭和九疑山正好是楚国势力范围的极限。

这一切,却又通过一个古来的传说神奇地得到印证,那就是舜葬九疑的历史传说。从史籍来看,舜葬九疑的传说应该发生在战国早中期,所以屈原在《离骚》中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重华即是帝舜。《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葬九疑的传说发生于战国,得到公认或也在这个时期,并在秦汉作为华夏始祖列入皇家祭祀序列。因此秦始皇三十七年“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西汉前期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上,在九疑山的核心区特意画了九根柱子,并标注了“帝舜”的字样。由此表明,西汉前期九疑山应该有祭祀舜帝的庙宇了。舜作为五帝之一,其生活的时代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南下湖南,使得湖南成为以中原为中心的一部分,这是考古的真实记录,这不足奇,奇的是这些龙山文化的蛛丝马迹竟然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得到印证,仔细考察传说背后的玄机,发现这一切可能与楚国的华夏情结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楚国王族出于华夏族群,东周时期已然成为定论。因之,楚之王室和公族也以中原华夏和“帝高阳之苗裔”自居。战国时期湖南尽入楚境,九疑山乃楚国的南部边疆,正是这个时候,舜帝南巡葬于九疑的传说出现了。从屈原对于“重华”溢美之词中或可感知,楚国极可能是这个传说的创造者。舜为华夏正宗的先祖,既然舜葬九疑,则楚人据有九疑乃是固化祖先的故土,南岭则由此成为国家的疆域和屏障。在这样的 “祖先塑造”情景之下,湖南境内众多族群,同样一一被纳入华夏族群之中。

我们惊奇发现,舜葬九疑的传说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华夏密码,这个密码正是中国文明化进程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基因密码。早期中国的出现实际上是有文明作用圈和中原历史趋势这样的考古学实证的,这样的文化底层也正好反映了中国史前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客观事实,中国文化的天下观念,或曰华夏天下观又恰好与这个历史趋势相印证。中国历史的进程还告诉我们,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政治上的一统多元是中国文明进程的关键所在。国家治理的五服策略和民族治理的因俗而治,正是国家大一统和华夏化进程所秉承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层面上,九疑山不仅仅是一处山峰,而是国家统一和华夏、蛮夷融合的象征,其背后的逻辑则是通过舜葬九疑由传说到史实来得以达成的,则让我们明白在中国多元一体进程中,中原中心的出现、中心—边缘的形成以及边陲的内陆化过程的历史脉络,凸显出中华文明特有的形成机制,正是这种机制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明连续体,使得华夏五千年文明如滔滔江河,万古不竭。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8539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2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