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是虚无的主要对象
2017-06-14 17:17:14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摘要] 作为“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是其惯用方式。“虚”是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模糊或歪曲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无”是从历史认识论的维度,抹杀或消除历史的规律性。新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通过虚无中国近现代历史,从而达到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历史”为幌子,其实质就是以否定现实、搞乱人心为目的的错误政治思潮。

透视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是虚无的主要对象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原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透视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去其史”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的泛起是为了达到“灭人之国”的政治目的。新形势下,有些人总是拿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用攻击、丑化、歪曲、模糊等“虚无”的手段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1](P113)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实质,引导人们认清这种思潮的政治企图。

一、作为一种“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要求者也。”[2]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思”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主观反映,“潮”是这些虚无历史的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彼此影响而呈现出的流变状态。

“思”即思想观念,作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体现出来的是对历史存在的主观思想观念。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P196)人类的实践活动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是一维性的存在。实践活动一结束,发生的事件就成为了过去,再也没有可复制或者重复的可能性。历史的生成和发展的一维性,在时空维度上的“缺席”或者“不在场”,是其“虚无”产生的客观前提。我国现阶段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正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维性存在而产生。因为这个历史已经发生,并且成为了过去,所以,在时间维度上,产生了虚无的可能性。当然,历史不仅是客观的存在,而且还是被认识的过程。历史自身的客观存在性和人类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构成历史发展认知的一种困境。贝克尔阐述了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种是我们所肯定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意识上的一系列事件。第一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不管我们对它的怎样做法和说法,它是什么便是什么;第二种是相对的,老是跟着知识的增加或者精炼而变化的。”[4](P565)第一种历史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历史,第二种是认识论方面的。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大多是基于认识论层面产生的,或是因为认识的主体性和相对性,而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或是因为历史的客观性,而否认了历史发展认识的规律性。割裂了历史存在客观性和历史认识主体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从实质上看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潮”即涌动潮流,作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潮”,体现出来的是思想观念汇聚起来的社会性力量。潮是“水朝夕而至”,本是海水因为引力而产生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思潮”是借用潮水来比喻社会思想运动、发展和变化汹涌起伏的状态。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思潮”,至少体现了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思潮”须有内在的诱发力,无诱发力不能成思潮。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虚无”,不是表面的史学理论的探讨与争鸣,而是具有较为深层次的内在原因。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虚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层诱因,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推崇和膜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和否定。二是单“思”不成“潮”,需要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潮”状,如同潮涌。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这些单个的史学思想或者观念,很难以潮流的形式进行扩散。由于存在深层次的诱发力量,不同的思想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有目的相同,合流而壮大者;有观点不同,批判而渗透者;还有角度差异,配合而流传者。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在传播过程中相互影响而产生了社会影响力,像“潮”一样涌动于社会思想观念之中。三是“潮”都有自身的兴起、涨落的运行规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不例外,它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应而生,相应而亡。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洋务派平反”的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在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要关头,总是有各种虚无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思潮暗流涌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历史”的戏说思潮也大行其道。一旦经济社会趋于平稳,这种思潮也就慢慢消退,最后归于沉寂。四是“思潮”能成为“潮”,就体现了它的影响力。一种观点能够流行为“潮”,表现出汹涌起伏的力度。作为“思想”,只有传播并获得大量受众,才能产生巨大的思想影响力。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试图通过所谓“解密”“真相”等,引发受众的好奇心;或者通过“戏说”“细说”等方式,把历史添枝加叶变成故事,而获得大量受众,使大量受众随波逐流,从“潮”的影响者变成了“潮”的追随者,最终变成了“潮”的助推者。

所以,作为“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是依据深层诱发力而产生的,它是“思潮”内在构成性要素。无“思”,就无所谓“潮”。“潮”是“思”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体现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影响力。

二、“虚无”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方式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5](P5)“虚”是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模糊或歪曲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无”是从历史认识论的维度,抹杀或消除历史规律性。从历史史料的选择使用到观点论证的方式,从主观故意的歪曲到客观事实的指责,既有捏造事实的无中生有,也有偷梁换柱的断章取义,更有指鹿为马的黑白颠倒,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虚无”方式。

歪曲历史事实,以虚假为真实,否定历史自身的客观性。这是一种“主观故意”的虚无方式,以所谓“还原历史”“重写历史”“评价历史”为幌子,基于自己的主观目的,引诱人们重新认识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故意歪曲或者改变客观历史。近一段时期,网络上流传的“邱少云为何在烈火中一动不动?”“黄继光血肉之躯为什么能挡住子弹?”“董存瑞事迹是凭空捏造的”等质疑英雄现象。不管是用所谓的“常识”来解构英雄,还是用“解密”的方式来说明历史,其观点制造者的主观意图都是居心不良的。英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承载符号,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用所谓“理性质疑”“无中生有”“解密真相”的方式,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革命英雄。这种主观故意的“虚无”就是要颠覆中国人民用血肉书写的历史,摧毁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和科学信仰。

偏信历史现象,以史料为事实,割裂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这些史料固然是研究历史的基本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能够成历史,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实,才能构成“历史真实”。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拿史料的真实性去说明历史的客观性,这种否认历史客观的看法,只能造成人们历史观念的混乱。比如有些试图通过客观史料,揭示革命领袖的私人生活。姑且不论史料自身是否是客观真实的,这个研究的主观意图就存在问题。研究革命领袖,本是革命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革命领袖”不是供人消费娱乐的,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革命历史的影响方面。所以,只有在革命历史中去研究才是有价值的。换句话说,研究革命领袖,需要用史料证明他在革命事件或者革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关注他的爱情故事和私人生活。因此,即使有“史料”,也可能是“虚无”,虽然“史料”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但需要放在历史发展规律中去研究。

夸大主体认知,以相对为绝对,偏执历史评价的价值性。当前有些人用一些历史上的只言片语或某一史料文献,就来质疑历史研究的现有成果;或者单纯拿一些数据和资料对比,就得出随心所欲的主观看法;或者得出与主流史观相悖的奇谈怪论,呈现“历史多样性”的现状。这种拿史料做文章的“虚无”方式,其本质是“假破真立”或者“只破不立”,留给民众一堆杂乱无章的史料,干扰了人们对某一历史问题的正确看法。对于历史观点的评价,更呈现出来主观性的特质。认为历史是基于研究者自身观点形成的主观看法,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同的研究者对历史史料进行剪裁,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以此否定国史、党史的客观必然性。比如在讨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贡献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拿出一些所谓的客观资料,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游而不击”。这种“虚无”方式,就是以“相对”为“绝对”,看不到每个历史史料只有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才会有相应的历史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是建立在历史的客观性和认识的主体性之间矛盾的基础上的。或歪曲历史事实,以虚假为真实,否定历史自身的客观性;或偏信历史史料,以“现象”为“本质”,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认为人人都是历史家,夸大历史认知的价值性。这三种方式,不管是否是主观故意,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历史不容虚无”,其本质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看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6]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也是分析历史、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只有深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方式。

三、“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主要对象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思想界、文艺界和史学界等诸多领域都有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对象主要是“历史”。现阶段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殊性,不在于虚无“历史”整体,而在于虚无某一段特殊的历史,即中国近现代史。它们试图通过虚无中国近现代历史,从而达到其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单纯是一种史学思潮,究其本质是一种有预谋的政治思潮。这种政治企图,就是通过虚无中国近现代史来实现的。

第一,虚无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否定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鸦片战争以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追求和斗争。但历史虚无主义却采用虚无的方式,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虚无革命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一是否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通过流血牺牲的方式来变革社会,是幼稚和鲁莽的,完全背离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主流。《告别革命》认为革命是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杀人流血只能造成能量的内耗。正是因为选择了革命,才使中国走向了“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还有观点甚至否定辛亥革命,认为正是辛亥革命的暴力运动,才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二是重新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其在历史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进行评定,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已经形成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如《走向共和》通过历史纪录片的形式,把李鸿章塑造成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把袁世凯也描述成了一个有能力的人,慈禧则是尽己所能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利益。通过这种悲剧史诗式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不再是腐朽的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不再是腐朽愚昧的统治者形象,反而成为了民族的英雄和国人的骄傲。三是鼓吹改良道路。提出“门要一点一点撬开,而不能立即砸开”。[7]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近代革命志士的行为是激进的,欲速则不达,革命对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是毫无意义的。清政府也不是软弱无能的,它们有能力通过改良逐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循序渐进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和民主。

第二,虚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作用。一是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历史虚无主义者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完全否认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认为它只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呐喊,是一朵不结果实的鲜花,对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没有造成任何重要的社会进步,它不过是历史的过眼云烟而已。另一种观点尽管肯定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性作用,即完成了“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但却认为,前者才是世界近代文明的主流,而后者只是社会发展的“歧路”,这种转折造成的是历史的断裂。对五四运动的“虚无”,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二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通过否定党在这些战争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否定党的历史作用,抹杀党的历史功绩。比如有些人总是拿一些空穴来风或者无中生有的资料,或者通过某些文学作品,污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保存实力,国民党军队担当了抗日的主力,从而否定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三是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如有人拿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困难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认为“三大改造”带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应该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大炼钢铁”“浮夸风”等现象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大跃进”为例,认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完全不具备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还有人把“文化大革命”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同题并论,把“文化大革命”说成“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之术”。这些否认或者歪曲历史的观点,都隐含了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其实质都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和否定。

第三,虚无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一是对改革开放的否定。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否定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他们抓住改革开放的负面影响,认为改革开放全部否定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了“文化大革命”的完全相反方向。认为改革开放使少数的官僚、商人和学阀上升到了社会的顶层,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被固化为社会最底层。因此,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改革开放从方向路线到政策实施都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共产主义理想的背叛,是有预谋、有步骤地改掉中国的社会主义,进而沦入资本主义的深渊。对于这种无限制地夸大改革开放负面影响的观点,要坚决予以反对和抵制。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向了富裕,使中华民族走向了强盛,从主流上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尽管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存在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冷漠等诸多问题,但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否定中国道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帜,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有人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而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以此得出结论:现在的中国必须“补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这一课。因此,在经济领域推销新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肆鼓吹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民主。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既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是适合于我国的正确道路,不能按照西方的话语来解释中国。三是对全盘西化的大肆鼓吹。还有些人认为,中国人过的是“稀泥”一样的生活,这种生活是“肮脏”和“败落”的,只有西方才是“灿烂的花园”,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大国崛起》通过对西方九个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历史进行讲述,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化历史。把历史的变革归结为科学技术带来的,极力推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更有人推销所谓的“普世价值”,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中国的现实和发展历程。应该看到,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模式,否则将会把民族引向灾难。

因此,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虚无对象。这决定了它既不同于文化虚无主义,也不同于民族虚无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思潮。它试图用截取、筛选或者捏造的方式来处理中国近现代历史,从而达到否定中国道路的政治目的。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一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1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杨金华.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克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7] 陶东风.90年代文化争论的回顾与反思[J].学术月刊,1996,(4).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85632,"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2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