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服务世界
2017-06-13 08:04:51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今年5月14日,中国首都北京分外流光溢彩。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这里,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

论坛闭幕接近一个月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仍余音绕梁:“古丝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这次论坛举世瞩目,海外反响热烈。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经济增长与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是促进全球包容性增长的先进平台。”保加利亚保中商业发展协会高级顾问白爱琳说,“中国政府着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惠及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发展计划,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区域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毛托尔奇·捷尔吉称赞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带动一个地区振兴的力量,同时也是带动世界振兴的力量。如果没有中国的发展,整个世界都难以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振兴的主要引擎。”法国著名作家索尼娅·布雷斯勒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传达了中国希望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携手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景。”

……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服务世界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图: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重温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品咂海外人士对“一带一路”的评价,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无可回避地会有这样一个思考:“一带一路”这个惠及世界人民的伟大构想和创举,为什么只有中国而不是别的国家才能提出?诚然,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但有一个带根本性的因素谁也无可回避,这就是:“一带一路”是源自中国、服务世界、和平发展的文明示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下,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真实展现。

解读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放一下两个历史镜头: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从此,“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和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基因的“四观”,亦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由是,面对“中国威胁论”的陈词滥调,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和平发展之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毫不动摇前行的脚步更加铿锵。

由这两个历史性镜头,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一个重要思想脉络: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决不是一时灵感迸发的思想火花,而是一种久储于心的理念与胸怀,这就是上述的“四观”。“一带一路”发源于“四观”,建立在“四观”基础之上,是“四观”的一个愿景构想和具体呈现。如果说,“四观”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一带一路”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秉持和平发展的伟大实践。“四观”体现的是和平发展的理念与思想支撑,“一带一路”则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具体行动。这也恰是“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能够由中国首先提出的一个内在原因之所在。

第一,“一带一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关于人类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有个重要思想:“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并由是主张:“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习近平主席指出:“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在“一带一路”论坛峰会主旨演讲中又代表中国政府郑重承诺:“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些重要思想,贯穿了一个重要理念,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其要义在一个“合”字——“与天地参”“与天地同流”。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合则为一,不合则天人对立。无论是微观的日用事理,还是宏观的变化秩序,人类要想获得“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自由,都必须适应或顺应自然。否则,就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在《自然辩证法》中例举的美索不达米亚“不毛之地”和阿尔卑斯山的“山洪倾泄”,是大自然给予“天人对立”的惩罚;近些年中国面临着“天上地下”的污染困局,同样也是大自然给出的“天人对立”的惩罚。因此,面对工业文明给世界发展带来的现实矛盾,面对世界各国都存在着生态破坏的现实,从“天人合一”的智慧里寻找人类未来的出路,寻找拯救地球的良方和对策,无疑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思想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而以“五大理念”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既是当代中国人民秉承“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一个文化自信,又无疑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一个思想新共享,或者说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运用、新契合、新贡献。

第二,“一带一路”倡导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通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由原始氏族发展为部落、部落联盟、酋邦、国家,是不断融合发展的结果。而融合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德服人”,一种是“以力服人”。前者主要依靠涵化融合的方法,而后者则主要通过战争兼并的方法。中国的先人们创造和秉承了“协和万邦”的理念,主张和高扬“以德服人”,而否定和抵制“以力服人”。现代考古成果表明,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后,中华大地就已经逐渐繁荣起来。上古时中国部落众多,正所谓“诸侯万国”、“天下万邦”。那么多的人口,那么多的部落,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许多部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正是得益于“协和万邦”的整体和谐观,牵引了中华民族在涵化、融合中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以“和谐”取代对立,是中华民族处理国内外一切争端、谋求和谐发展的总原则和基本的情感倾向。公元前140多年的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经二千多年,依然激荡在后人的血脉中,念念不忘。而今天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之路,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从根本上说,也是这种价值观因子的承延和文明发展示范。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文化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近几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如关于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他说:“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基于“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高瞻远瞩,他指出:“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在这次高峰论坛闭幕式上讲话中,他又特别强调:“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我们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可以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在新形势下的多维度聚焦,是当代中国对人类共同发展作出的又一个新的重大贡献。

进入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共同利益变得越来越大,需要携手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互相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已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任何国家的行为不仅事关自己,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这种互相依存的世界格局,为中国倡导“协和万邦”,张扬融合发展、和谐发展的文明基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阔舞台和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在风险挑战面前保持中华民族大发展的清醒选择和智慧之举。可以说,今日中国把“协和万邦”作为国际观和基本准则,倡议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种大气度大情怀大智慧。既有拥抱世界的开放眼光,更有学习世界、和谐世界的胸怀。

第三,“一带一路”着眼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的发展生态,弘扬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具有鲜明独特的融合、包容性品格。以炎黄文化为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不同种族之间的血缘差异用文化包容起来,将这个层面上的不同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实现融合。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争取了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了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了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道教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就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同时,文明在开放中达到了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实现了共存。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历史上,两条丝路,一海一陆,打破了族与族、邦与邦的界限,以商路为媒联通了不同宗教、不同语言、不同文明,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也彰显了中华文化雍容大度的广博包容性,以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从未中断过传承的人类文明之邦。

那么,当代中国如何把这种“和合”思想施于人类文明建设、服务于世界文明?习近平主席有个重要思考:“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发展共赢。而“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源于这样一个思想指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主题,将“和合”文化施于人类、服务于世界的伟大构想和创举,这也无疑是领导人类世界和谐发展的一个典范性伟大实践。诚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

针对国际上不断泛起的“中国威胁论”噪音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盟国家前回答记者时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是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因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所决定,“中国人从骨子底里没有侵略别国的文化基因”,“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如果说,这些回答是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的话,那么“一带一路”秉持“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秉承开放精神,积极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发展,则是事实上的以正视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通途,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结出了丰硕的互利共赢之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恰是“一带一路”对种种非议的实怼,也正是作为人类的伟大创举令全世界瞩目的魅力所在。

第四,“一带一路”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承延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也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家仁爱思想核心有二:一为孝悌。《论语》载:“有若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强调以孝亲敬长为人之本始。二为博爱。《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用恩应循先亲、次民、后物的次序,将“亲亲”推至“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将“仁民”推至“爱物”,即爱万物,爱草木鸟兽,爱瓦石山水。这里,为中国人构建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向朋友、社会、国家、天下衍射的同心圆,每个人从家庭孝悌做起,通过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关爱妻子,培育仁爱之心,陶冶宽广胸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将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的忠恕之心扩展到邻居、朋友,乃至国家和天下。沿着这一道德提升路径,一步步将修身、齐家拓展到了治国、平天下,将仁爱、友善从家庭延伸至他人、社会和国家。这就形成了一种以人心和善为道德内核的和平发展观,彰显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链条的“内圣外王”气象。

以“人心和善”为道德内核的和平发展观,我们今天来解读,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兼济天下、泽及天下,让天下人得到好处;二是与天下人和平相处,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和改变天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考量,今日之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承的是中华民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优秀品质,体现的是“要为人类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博大情怀,目标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伟大复兴,不但应在经济上实现强大,更应在文化理念上得到世界认同,即在终极意义上应当是文化的崛起,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复兴。这既是从国家文化战略角度对中国发展最终走向的规定,也是中国给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恰当定位。它所体现的是文化自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所提供的一种十分有价值、有意义的借鉴。

“治国、平天下”靠什么?《论语》中有子贡“问政”的记载,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子贡进一步问:“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三者何先?”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说的“足食,足兵,民信”,就是今日世界国家战略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必不得已而去”,并非是真正可以去掉。一个国家的强大,当然离不开经济和军事力量,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国家战略的优先价值秩序。这种秩序的道德基石,就是实行“仁政”,通过“仁”而王,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始终是一个理想高地。所谓“内圣”,就是你要有最高的道德修养,成为道德最高尚的人,而道德高尚的人,并不只是独善其身,而必须把崇高道德向更大范围播洒,进入“治国”、“平天下”。因此,中国社会历朝各代的发展崛起,一直都把“仁政”作为立国之本,秉承着“统而不一”、“和而不同”的王道之治。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都是在文化异质性共存下的统一,“崛起”是在文化多元下的和平相处,就像“一个温和的老太太带出了个大家族”。今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议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基于人心和善道德观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中国既然选择了和平发展,就选择了实行“仁政”的文化道路。这一道路选择本身,是中国历史文化和国家意志秉性的“内在规定”,而不是外在的。而其实践意义,绝非是某些人眼里的中国人甘当“冤大头”,而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智慧认知。正如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各国所倡导的:“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中国不仅是这样倡议的,也以此为路径去率先践行的。在此次“一带一路”论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很显然,这既是中国服务于世界的鲜亮行动,也昭示出了中国将和平发展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的理念决不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一带一路”建设绝非空洞的口号,绝非看上去很美的“空架子”,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气象。没有一种为人类做更大贡献的奉献精神做不到,没有令人信服的真诚行动也同样难以做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赢、共享,是奉献理念与服务世界行动的统一。

“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争取有志于此项建设的国家和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一带一路”必定会创造出“造福世界、造福人民”——“当惊世界殊”的伟大奇迹!行稳致远,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8582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2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