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朝的未成年人监护信托制度【重新发现中华法系04】
2017-06-11 16:30:37        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                     来源:今日中国

我曾模拟训诂的方法别解“国”与“家”的字义:繁体的“國”字,由“戈”与“囗”组成,戈者,兵器也,可引申为国家暴力机器、公共权力;囗者,围也,形同牢笼。将戈置于囗内,其寓意便是:为防止被滥用,需要将国家权力关进笼子里。“家”字由“宀”与“豕”组成,豕指家猪,引申为畜产、财产;宀指房屋。将豕置于宀下,寓意为:家庭乃是保护财产的堡垒。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家”会丧失了保护财产的功能,比如对于不幸失去双亲的未成年人来说,他的家庭很可能便提供不了保护。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国”介入,向未成年人提供代替性的保护,比如设立监护人制度。这也是国家存在的意义之一。

学习过法制史的朋友应该都被告知:监护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而中国传统社会宗法组织发达,国家职能萎缩,政府信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因此,不可能发展出“国家监护”的制度。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还是先讲述一个《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的宋代司法案例吧。

大约宋理宗年间,曾任浙西提点刑狱的南宋理学家胡颖审理过一起诉讼案:有一个叫做李文孜的孩子,自幼父母双亡,家中再无直系血亲,只有父亲留下来的一笔遗产。他的叔叔李细二十三,为侵吞李文孜的财产,宣称将自己的儿子李少二十一过继给兄长,将兄长的家产,包括田业、室庐、器用之资,全都据为己有。李文孜无家可归,逃亡在外,被刘宗汉收留。之后,刘宗汉以李文孜的名义,将李细二十三、李少二十一父子告到衙门,检控他们霸占自己的财产。审理这个案子的法官就是胡颖。

胡颖的判决书,首先援引了一条宋朝法律:“准敕:诸身死有财产者,男女孤幼,厢耆、邻人不申官抄籍者,杖八十。因致侵欺规隐者,加二等。”这一敕令涉及宋朝特有的一项制度:检校。

什么是检校制度呢?《名公书判清明集》载:“揆之条法,所谓检校者,盖身亡男孤幼,官为检校财物,度所须,给之孤幼,责付亲戚可托者抚养,候年及格,官尽给还。”意思是说,根据大宋立法,凡系血亲俱不在世的孤幼,政府有责任将他们的财产核查清楚、登记在册,存入检校库代为保管,并为孤幼指定监护人,孤幼的生活费则定时从检校库划拨,等孤幼长大成人,政府再将扣除了开支的剩余财产给还他们。这一制度,便叫做“检校”。

看,宋朝的未成年人监护信托制度【重新发现中华法系04】 今日中国 www.chinatodayclub.com

宋政府之所以推行检校制,初衷当然是希望为失去直系亲属的未成年人提供监护,以免他们的财产被觊觎者侵占。这些觊觎者往往都是孤幼家族内部的旁亲、族亲,比如像李细二十三这样的叔父,因为他们更容易制造巧取豪夺的机会。

宋朝的检校是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如果身边出现符合检校条件的孤幼,厢耆与邻人有义务报告官府,否则将被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如果因为瞒报而导致孤幼财产被人侵夺,则罪加二等,杖一百。也就是说,姑且不论李细二十三的侵占财产之罪,单论其隐瞒不申官检校,就可以判他杖八十之刑。

最后,李细二十三数罪并罚,被法官胡颖判处“决脊杖十五,编管五百里”;其子李少二十一为从犯,“勘杖一百,押归本生父家”,判杖刑,缓期执行;被李家父子侵占的财物与契书,全部归还李文孜。

同时,考虑到李文孜尚未成年,尚不具备处分财产的能力,胡颖又根据宋朝的检校法,将李文孜财产“从官司检校”,钱物由官方的检校库代为托管,田宅等不动产则出租,每一年的租课“官与之拘榷”。

李文孜年幼,还需要有人监护。法官认为:收留过李文孜的刘宗汉终究是外人,“难责以托孤之任”,不适合当李文孜的监护人。权衡再三,胡颖判处将李文孜送入府学读书,并委请一位老成士友作为李文孜的监护人,“随分教导,并视其衣服饮食,加意以长育之”。李文孜的学费、生活费,都在官方托管的李家财产中开支,“有余则附籍收管,候成丁日给还”。

——你看,这一安排是不是跟现代国家的监护信托制度很接近?实际上,日本汉学家仁井田陞便是将宋朝的检校定义为一种“公的监护制度”。

当然,恰如本文开头所指出,国家权力需要关入制度的笼子里,否则很容易被滥用。宋朝的检校也是一种国家权力,自然也极有可能被不法官吏滥用来侵占民家的财产。宋政府其实已预见了这种可能性,并在制度上设了三道防线:

其一,凡不符合检校条件而官府强加检校的,许人越级控告:“州县不应检校辄检校者,许越诉。”

其二,官吏如果挪用检校的财物,按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辄支用已检校财产者,论如擅支朝廷封桩钱物法,徒二年。”

其三,检校库内的财物如有损坏或遗失,官府必须给予赔偿:“州县寄纳人户物色在官库者,若有毁失”,“依弃毁亡失及误毁官私器物律备偿。”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杜绝检校权的腐败,却不能不承认,宋朝的检校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了。今人每每说起现代法制的流源,几乎言必称罗马、希腊,却不知道中华法系传统的深处也流淌着诸如监护信托制度的源泉。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最新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我要投稿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网站地图

未经今日中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今日中国(www.chinatodayclub.com)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Code ©2009-2016 今日中国版权所有 业务联系:sunny@chinatodayclub.com

{"remain":498593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2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