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访淮阴师范学院台籍教师徐伟陵博士
融媒体记者周洋张小燕
通讯员王新鑫何雨
眼前的徐伟陵博士,年约五旬,面容清瘦,神态平和,穿着工整的西装,斜挎着背包,一副典型的工科学者模样。
感受淮安的温暖与便利
2018年初,在台湾中华大学任教的徐伟陵看到了淮阴师范学院招募教师的信息,便提交了申请。同年3月,徐伟陵来到淮安,成为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一名教师。
“两岸文化同脉相传,人情世故也一样,让我备感温暖。”徐伟陵回忆说,端午节的时候学院小王老师一早送上母亲做的粽子、校长在中秋节赠送的月饼、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举办的台师交流活动、学院领导平时的嘘寒问暖,让他在备受关怀的环境下逐渐适应了淮安的生活。
徐伟陵认为,淮安公共交通方便,乘坐公交是了解城市的最好方法之一。业余时间,他乘坐公交逛遍了淮安城区,河下古镇、周恩来纪念馆、楚秀园、清晏园、文庙、里运河、淮安府衙……很快他对淮安城市建设有了认知,“除了地铁以外,淮安城市规模水准和高雄差不多。”
最令徐伟陵吃惊的是淮安移动支付的便利和共享经济的普及。“无论大街小巷、大商超还是小便利店,就连街边烤红薯的小摊点也可以微信支付,这充分体现了淮安智慧城市的建设。”徐伟陵说。来淮安一年多,他并没有购车的计划,校园内外共享单车很普及,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在美丽校园里用心教学
当然,在淮安也有不适应的地方,那就是淮安冬天寒冷的气候。台湾春夏秋冬是渐进式的,而淮安到了11月下旬好像突然就进入了冬天。徐伟陵笑着回忆说,去年冬天没有心理准备,幸亏同事提醒他买秋裤。
也正是因为淮安冬天的冷,让他见识了淮安学生们认真的劲头。去年11月底,淮安降下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当时他正带领学生外出进行测绘实践课程,“天气那么冷,学生们拿尺子的手都冻得有些发抖,但是他们依然一丝不苟,坚持到课程结束,顿时我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这更坚定了我一定要把教学做好、把学生教好的决心。”徐伟陵认真地说。
教学、科研,徐伟陵在淮师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慢慢地,他越来越喜欢淮师这所美丽的学校。以他专业的眼光看来,学校的园林设计很有讲究,大门左侧的桃李林,寓意桃李满天下,整个校园以校训、总理题字、图书馆为中轴线对称。他特别提到,淮师图书馆建设得很气派,比得上台湾排名前十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抓得很紧,书记、院长都亲自授课,教师间相互听课,他们的普通话、板书、仪态让我自叹不如。”徐伟陵谦逊地说,记得去年4月他初到时,院长来听他的课,委婉提醒他语速慢一些。这学期,他教了三门课程:城乡规划、建筑基础设计、城乡基础设施。他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赢得学生的青睐,有时上百名学生济济一堂,听他用台湾腔讲课,也是别有一种体验。
“学院里的师生同仁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学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徐伟陵说,一年多来,在院里同仁的协助下,他顺利地完成1篇SSCI、3篇SCIE索引科研成果。与学生共同努力参加竞赛,荣获淮安优秀农房设计方案二等奖、2019届本科生校优团队毕业设计等荣誉,并于今年顺利取得了副教授资格。
美美与共的淮安生活
徐伟陵在淮安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一直向往领略黄山的风采,今年5月的城乡建筑与景观认知实习实现了他的梦想。“当天在风雨中登黄山时,我同2018级城乡规划系同学们一样兴奋。”徐伟陵回忆道,他真正见证了课本中描绘的“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特色小镇黄山宏村的美景印证了徽派建筑生动的描述。
今年,淮阴师范学院成立淮安乡村振兴学院,作为师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中坚力量,徐伟陵积极参加学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参与了盱眙县龟山村、淮阴区渔沟镇等保护与开发。目前淮安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徐伟陵建议,在做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牌、体验……从产业链条上来考虑,着力在高档生产、精深加工、田园综合体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源源不断的高收益。”
对当前在淮安的工作与生活,徐伟陵颇为满意,谈起今后在淮安的打算,徐伟陵深思片刻后说,搞好教学,做好科研,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怀抱进取包容之心享受工作、体会生活。